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代刘颜涛书法、篆刻作品

(2010-02-10 21:52:33)
标签:

书法

笔墨

篆书

刘颜涛

墨迹

书法家

书法学习

书法艺术

文化

分类: 砖瓦封泥篆印文具

  

当代刘颜涛书法、篆刻作品


当代刘颜涛书法、篆刻作品

当代刘颜涛书法、篆刻作品

当代刘颜涛书法、篆刻作品

当代刘颜涛书法、篆刻作品

当代刘颜涛书法、篆刻作品

    刘颜涛,1965年5月出生于河南省安阳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南省书画院特聘书法家,安阳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安阳市政协委员。

当代刘颜涛书法、篆刻作品

延伸阅读
独有情痴浮墨香

   这么多年来,我对刘颜涛这样的青年书家一直是非常关注的。
    刘颜涛应该说小时候是很苦的,有时甚至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但他还是想方设法省下钱来买书、买宣纸。我个人认为,正是他对生活别无他求、甘于清贫,对书法艺术忠贞不渝、坚定执着,才成就了他今天的事业。人们常说:“君既爱之须纵情。”你既然热爱这项事业,就应该将自己的精力甚至生命全部投入到这项事业中来。我曾读到他不少诗,其中《感怀》一诗的“补记”中说:“余早岁家贫,多次辍学,期间或因师友相助,或以半工半读,历经五载,方断断续续读完三年制高中学业。因不安现状、不甘沉沦,遂孤身离乡求学,辗转佣工,所得微薄薪水多用以买书、置纸、购墨,乃至每日难全三餐,食皆白水泡馍,且难饱腹;粗衣旧服,难得御寒。冬夏寝息于厂房地铺。如是贫困交加、饥寒交迫,且时有病魔相逼者达三年之久,屡跌屡爬而痴顽不改。”所以他当时写下了这首诗:“少年壮志起蓬蒿,铁骨铮铮意气豪。几度沧桑心不死,临风把酒读《离骚》。”从中大致可看出他艰难的经历与学书矢志不渝的情怀。而不少条件非常优越者反倒学业无成,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艺术、对事业、对人生等许多问题的思考。
    常常会有一些人间我: “学书法有什么绝窍或捷径吗?”我说如果有的话,就一个字:“临”。我觉得刘颜涛这么多年来对艺术的孜孜追求,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临摹了大量碑帖。许多人学书总是自以为是,还没临两天帖,或者根本不临帖,就随手乱写,曰,创立自己的风格。此早为孙过庭所批评:“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学书之大忌也。颜涛作品中可反映出他对古代名碑法帖的深入研究与临写。“临”,不仅是学书唯一方法,也是成功后能继续提高的不二法门。凡无什么成就者,绝大部分人是不懂得这一“临”字的重要性。刘颜涛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就在于他对书法艺术的执着、学习方法的科学合理、周围大文化环境的熏染。我们看他的作品,有一股浓郁的书卷气息、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他在技法的锤炼上自然下过很深的功夫,但他更是把书法作为一门学术、一种文化在追求,所以从他的作品中能看到他的学识和修养、他的气质和性情。能强烈地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度、功力的深度,这种厚度与深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出来的,你看刘颜涛那副清瘦的身板就知道他为之付出了多大心血,真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啊。
    书法讲求对传统的继承、对个性的张扬,那是一种灵动的感觉。刘颜涛的篆书便是这种尊重传统与张显个性巧妙结合的典范,他的篆书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借鉴和有限度的夸张,这种 “有限度”,是一种“适度”,是“恰到好处”。尤其是他用笔的沉稳与迟涩内韧,能以渴笔在外似干裂秋风的枯笔“飞白”间写出润含春雨之美感,寄润于枯,枯中含润,有苍茫之意,无浮躁之迹。颜涛深有体悟:“用笔之难不独在着墨之实处,更在不着墨之虚处。”故在处理虚笔、辅笔时更为着意,虚中运实,气足神完。他自喻为是在学习白石老人的以画工笔之法作大写意,看似随手挥出,实为苦心经营,使线条生涩而不凝滞、畅达而不浮滑,又于古老文字中平添些许草书的浪漫笔意,既有商周钟鼎铭文的凝重、古朴,又有“今人尚情”的痛快和潇洒。以属于他自己的线条语言传达着他对生活的体验和人生的感悟。他在用墨上也极为讲究,墨色时浓时淡、时枯时润,冉加上造型的倚斜反正、章法的灵活多变,都显现出一个艺术家在深入理解把握传统基础上的创造能力和匠心独具,因此,他的篆书既吸收了传统文化精华,又融入了自己的个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而这种风格又正好适应了当代的审美追求,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对于每一个书法家来说,风格是其书法功力的体现,也是其作品成熟的标志。对历史传统的吸收与借鉴,加上对时代审美追求的探索与研究,为刘颜涛张扬自我的艺术生命提供了丰厚的艺术土壤。正因为如此,我们看他的作品,总会强烈地感觉到一种生命力的勃发,一种对美的极至的渴求。
    我们曾作过较长谈话,他在创作时,非常重视艺术的“直觉”,就是克罗齐曾将此视为关捩的那个对对象直接的、敏锐的感悟力。颜涛强调在进入创作状态时,就要把创作前“理性的直觉”让位给“非理性的直觉”,用笔墨去散步,让笔墨和心灵自由真诚地对话,忘却掉历经千淘万漉的辛苦学到的诸如执笔、运笔、某碑某帖、某家某派,忘掉笔墨等所有东西,“吾心即佛”、“我就是上帝”。一如唐代诗人皎然在《诗式》中所说:“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盖诗道之极也。”亦如宋代画家郭熙所述:“目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磊磊落落,杳杳溟溟,莫非吾画。”颜涛的思维与中国传统中可以说最高的艺术境界达成一致,他站在一个较高的起跑线上,对艺术的认识高人一节,这也是他个人灵性的通达与笔墨达于契合而成功的重要因素吧。
    一个优秀的艺术家要想区别于他人,创建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风格,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历史、时代与个人三者中找到一个较好的交叉点,找到属于自己的支点。颜涛重视传统,在“历史”这一点上站住了脚,他又重视当代大的审美趋向,重视时代所赋予书法以新的独特的审美要求和美学特质。但他绝不“赶时”,请看他的《砚边吟草》之九:“颦效东施又几多,时风滚滚奈吾何。乖时同弊见肝胆,独木桥行踏牧歌。”重视时代选择而又不追逐时风,这是只有具有敏锐思维能力者才可达到的一种境界。当然,这与他要表现自己强烈的个性、突出个人独特的风格这一点相联系,才可能产生上述认识,才可能在历史、时代、个人三者中找到只属于自己的那个支点。三个方面缺一者都不可能有所大成。这也是我通过对历代许多成功艺术家学书经历的研究所得出的这么一个规律。刘颜涛就属于这样的优秀艺术家,他之所以能被书坛认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就在于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形成了自己一套学书逻辑。
    此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大文化环境的熏陶与支撑,对刘颜涛的书法起到了极大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只是字写得好,却没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内涵,那么他只能算是一个“写宁匠”,只能永远用自己的字去写别人的诗词、别人的文章,而无法真正成为一个出色的书法家。刘颜涛深深地明白这个道理,他不仅字写得好,画画得好,文章、诗歌也样样在行,作品书写内容多为他的自作诗词,这是一个真正的书法艺术家应该具备的,也是当今书坛应该提倡的。一个年轻人能在当今快餐文化充斥的社会中静下心来研读历史、钻研古诗词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正是由于颜涛对自己知识面的扩展、传统文化的扎深,才使他可以真正达到书与性灵高度融合的境界。

                                                                            (周俊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