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中国书法张铁民
中国书法张铁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4,948
  • 关注人气:74,8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宋文豪苏洵为何年近三十才发奋读书?

(2010-02-09 11:48:38)
标签:

历史

轶闻

苏洵

碑帖

墨迹

书法

书法评论

书法学习

书法艺术

名人

文化

分类: 趣闻时政楹联诗词

北宋文豪苏洵为何年近三十才发奋读书?

北宋文豪苏洵为何年近三十才发奋读书?

北宋文豪苏洵为何年近三十才发奋读书?  

 

北宋文豪苏洵为何年近三十才发奋读书?
   

   苏洵《道中帖》,尺牍,行草书,35.3x53.2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洵顿首再拜 昨日道中草草上记 方以为惧 介使罪来 伏奉教翰 所以眷藉勤厚 见于累纸 感服情眷 愧怍益甚 晨兴薄凉 伏惟台候万福 洵以病暑加眩 意思极不佳 所以涉水迂涂 不敢人城府者 畏人事也 宠谕常安之行 仰戢爱与之重 深欲力疾 少承绪言 但闻台候不甚清快 冒暑远行非宜 兼水浸道涂 恐今晚亦未能至彼 虚烦大旆之出 曷若相忘于江湖 不过廿日后 便可承颜 或同涂为鄱阳之行如何 更几见察 幸甚 匆匆拜此 不宣 洵顿首再拜 提举监丞兄台坐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佑集》。工于书法,气韵有余。
    父亲苏序,母亲史氏,有两位兄长苏澹、苏涣。苏洵少时不好读,19岁时娶妻程氏,27岁时立下决心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苦读,学业大进。
  仁宗嘉祐元年(1056),苏洵领着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
  嘉祐二年(1057年),二子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京师。
  嘉祐三年(1058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
  嘉祐五年(1060年),经韩琦推荐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又授命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年少时不喜读书,而喜游历名山大川,27岁始发愤读书。应进士及茂材异等试,皆不中,遂焚前所为文数百篇,绝意功名,而自托于学术。至皇皊末、至和初,著《几策》、《权书》、《衡论》数十篇,系统提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革新主张,被誉为“王佐才”。嘉皊元年送二子入京应试,知益州张方平极力举荐他,以文章谒欧阳修。欧阳修上其书于朝,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父子三人名动京师,苏氏文章遂擅天下。朝廷诏试策论,辞不赴命。5年,被任为试秘书省校书郎,除霸州文安县主簿,同修《太常因革礼》。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苏洵的《权书》10篇、《几策》中的《审敌》篇、《衡论》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上韩枢密书》、《制敌》和《上皇帝书》,都论述了军事问题。在著名的《六国论》中,他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审敌》更进一步揭露这种贿敌政策的实质是残民。《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复武举、信用才将等主张。《权书》系统地研究战略战术问题。在《项籍》中,他指出项籍不能乘胜直捣咸阳的战略错误。他还强调避实击虚、以强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打速决战、突击取胜等战略战术原则。
  苏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的篇章。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他希望出使契丹的友人石昌言不畏强暴,藐视敌人,写得很有气势。《张益州画像记》记叙张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迹,塑造了一个宽政爱民的封建官吏形象。《木假山记》借物抒怀,赞美一种巍然自立、刚直不阿的精神。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也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炼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说》,以风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写,即是一例。
  苏洵论文,见解亦多精辟。他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写法。他特别善于从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和艺术特色,例如《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对孟子、韩愈和欧阳修文章的评论就很精当。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其《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为佳作,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
  苏洵著作,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祐集》15卷。

 

北宋文豪苏洵为何年近三十才发奋读书?
    苏洵画像

延伸阅读(一)
苏洵部分诗词:
  云兴于山
  云兴于山,霿霿为雾。匪山不仁,天实不顾。山川我享,为我百诉。岂不畏天,哀此下土。班班鸤鸠,谷谷晨号。天乎未雨,余不告劳。谁为山川,不如羽毛。
  有骥在野
  有骥在野,百过不呻。子不我良,岂无他人。絷我于厩,乃不我驾。遇我不终,不如在野。秃毛于霜,寄肉于狼。宁彼我伤,人不我顾?无子我忘。
  有触者犊
  有触者犊,再箠不却。为子已触,安所置角?天实畀我,子欲已我。恶我所为,盍夺我有?子欲不触,盍索之笠?
  朝日载升
  朝日载升,薨薨伊氓。于室有绩,于野有耕。于途有商,于边有征。天生斯民,相养以宁。嗟我何为?踽踽无营。初孰与我,今孰主我?我将往问,安所处我?
  我客至止
  我客至止,我迎于门。来升我堂,来饮我尊。羞鳖不时,詈我不勤。求我何多,请辞不能。客谓主人:唯子我然。求子之多,责子之深,期子于贤。
  颜书四十韵
  任君北方来,手出《邠州碑》。为是鲁公写,遗我我不辞。鲁公实豪杰,慷慨忠义姿。忆在天宝末,变起渔阳师。猛士不敢当,儒生横义旗。感激数十郡,连衡斗羌夷。新造势尚弱,胡马力未衰。用兵竟不胜,叹息真数奇。杲兄死常山,烈士泪满颐。鲁公不死敌,天下皆熙熙。奈何不爱死,再使踏鲸鳍?公固不畏死,吾实悲当时。缅邈念高谊,惜哉我生迟。近日见异说,不知作者谁。云公本不死,此事亦已奇。〈或云公尸解。虽见杀,而实不死。〉大抵天下心,人人属公思。加以不死状,慰此苦叹悲。我欲哭公墓,莽莽不可知。爱其平生迹,往往或孑遗。此字出公手,一见减叹咨。使公不善书,笔墨纷讹痴。思其平生事,岂忍弃路岐?况此字颇怪,堂堂伟形仪。骏极有深稳,骨老成支离。点画乃应和,关连不相违。有如一人身,鼻口耳目眉。彼此异状貌,各自相结维。离离天上星,分如不相持。左右自缀会,或作斗与箕。骨严体端重,安置无欹危。篆鼎兀大腹,高屋无弱楣。古器合尺度,法物应矩规。想其始下笔,庄重不自卑。虞柳岂不好,结束烦馽羁。笔法未离俗,庸手尚敢窥。自我见此字,得纸无所施。一车会百木,斤斧所易为。团团彼明月,欲画形终非。谁知忠义心,余力尚及斯。因此数幅纸,使我重叹嘻。
  欧阳永叔白兔
  飞鹰搏平原,禽兽乱衰草。苍茫就擒执,颠倒莫能保。白兔不忍杀,叹息爱其老。独生遂长拘,野性始惊矫。贵人识筠笼,驯扰渐可抱。谁知山林宽,穴处颇自好。高飚动槁叶,群窜迹如扫。异质不自藏,照野明暠暠。猎夫指之笑,自匿苦不早。何当骑蟾蜍,灵杵手自捣。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北宋文豪苏洵为何年近三十才发奋读书?

北宋文豪苏洵为何年近三十才发奋读书?
    苏洵《陈元实夜来帖》,约1047(庆历七年),纸本,34.5x50.9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延伸阅读(二)

一门三文豪苏洵教子有何奇招?
    在唐宋八大家里,苏家独占三席,可以称得上是文坛奇观。李白、杜甫、陶渊明才华出众,可是他们的后代都很平庸,中国古代文坛如果按家庭为单位比赛,冠军非苏家莫属。
    在苏家,苏轼无疑是代表人物,在唐宋八大家中有实力争夺第一,而苏洵、苏辙在其中则不太出众。不过论对苏家团队崛起的贡献,苏洵是最大的。传说中苏轼、苏辙小时候都非常调皮,不喜欢读书。苏洵用了许多办法,都不见效。后来他终于想出一条妙计,当两个儿子在玩耍时,他就躲在一个他们看得见的角落看书。两兄弟好奇,跑过来看老爸偷偷摸摸在干什么。苏洵每每故意慌慌张张地把书藏起来,于是苏轼兄弟更好奇了,想方设法偷老爸的书看。由于本身天资聪慧,他们渐渐都迷上了读书。
   中国古代盛产严母,比如岳母、孟母,她们在教育领域名气很大,被千古传颂。其实从素质教育角度而言,苏洵善于利用青少年逆反心理,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让儿子把读书当成乐趣,这种思路更为科学,效果也更为理想。也许因为中国人在教育上推崇“严”,不太喜欢“慈”,苏洵这位慈父在教育界没有赢得多少名气。
    除了在家庭教育上称得上是天下父亲的典范,在自学成材上,苏洵也是后人的楷模。“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这是《三字经》里对于苏洵的描述。苏洵在27岁前是不爱学习的,自我感觉却还不错,在第一次进京考试惨败之后终于幡然醒悟。回来后他把自己多年文稿送进了火炉,搞得满屋黑烟,让邻居们以为失了火。发愤苦读五六年后,苏洵开始在文学界崭露头角,其时已经三十多岁了。苏洵的成材经历对于“年过三十不学艺”的旧思想是一种否定,论证了多大年纪开始学习都不为晚,不必以年龄作为不学习的借口。
    作为文人,苏洵颇喜言兵,写了许多用兵方面的文章。由于没有机会参军,这些言论当然最终只是纸上谈兵。应该说苏洵的运气不错,假如皇上真的给他统兵的机会,焉知他不会像赵括一样成为眼高手低夸夸其谈的千古典范。古代文人社会地位通常高于武人,因此文人常常以为打仗是不需要实战经验的。
    苏洵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他写作的目的是“言当世之要”,为了“施之于今”。嘉佑元年,他带着苏轼、苏辙进京拜访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到欧阳修赏识后在京城名声大振。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面试,他却推托有病,不肯应诏。此举颇令人费解,联系到苏洵喜欢言兵,或许是出于欲擒故纵的考虑。从诸葛亮开始,文人似乎都在潜意识里期盼着主子三顾茅庐来请自己,似乎这样才有了体面。从苏洵托病来看,他也算是个典型的中国文人。
    苏洵是幸运的,创造了中国第一文人家庭的奇迹。然而因为苏轼太出名,苏洵的文名相当程度被世人忽略了,可见凡事有利必有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