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相严嵩藏匿的《深慰帖》版本两种

标签:
深慰帖林藻碑帖墨迹书法书法家书法学习书法艺术书法作品轶闻文化 |
分类: 趣闻时政楹联诗词 |
释文(繁体):
唐朝科举制度,有“秀才”、“明经”、“进士”等科,其中进士科最难。大抵报考进士的有千人,得第的只有百分之一、二。
藻于德宗贞元七年(791)登进士第。为莆田登进士第之始。
藻在参加进士考试时,有一段文坛佳话。当时的试题是《合浦还珠赋》。《莆阳比事》载:藻参加进士科试,“珠还合浦”赋成,打盹时,仿佛有人告诉他:何不叙“珠之来去之意”。藻醒来时修改试卷,其中有一小段云:
“珠之去兮,山无色兮,氛雾冥冥;海无光兮,空水浩浩。珠之来兮,山有媚兮,祥风习习;地有润兮,生物振振。果然中第。
我们来欣赏这一段极力描述珠之去来的美文:蚌珠他往了,这里苍翠的群山,失却鲜明的色调;碧绿的海水,只剩汪洋的一片。蚌珠回来了,它们发出熠熠的莹光,照得山川格外明媚;它们吐出温柔的气体,化作和畅的祥风,使土壤肥润,植物茁壮……想象丰富,笔法灵活;从珠到人,寓意含蓄;行文如顺水行舟,一气呵成!所以当时主考官礼部侍郎杜黄裳称赞说:“叙珠去来,若有神助”。
藻历任校书郎、判官、容州刺史、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终官岭南节度副使,大有政声。
藻与弟蕴和妹夫欧阳詹俱有闽中名士,闽人有“欧阳独步,藻蕴横行”(见《莆阳比事》)之语。
藻擅书法艺术,正楷学颜真卿,形成自己的楷书“萧疏古淡,意韵近古”的风格。其行书《深慰贴》,《宣和书谱》称他的行书“婉约丰妍,得智永笔”法。尤其《深慰帖》自宋御府流出后,曾为吴文定家藏,南宋有摹刻。之后真迹下落不明。至明嘉靖间严嵩败,抄了家,抄出大量字画古董。文征明把《深慰帖》(真迹)刻入《停云馆帖》中,董其昌也将其刻入《戏鸿馆群帖》中。
藻的文学著作亦丰。《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林藻集》,已佚。《全唐文》存其赋一篇。《全唐诗》录其诗三首。
林藻是莆田古代文人走向中原大地的精英,其文学、书法声名早已倾满朝野,宋徽宗赵佶亲自编录钦定的《宣和书谱》二十卷,以及明代陶宗仪倾毕生心血编辑的书法典籍《书史会要》都给予林藻《深慰帖》极高的评价。《宣和书谱》评:“有唐三百年,书者特盛,虽至经生辈(从专职抄缮经书者),其落笔亦自可观(值得观看)。盖唐人书学,自太宗(李世民)建弘文馆为教养之地,一时习尚为盛,至后之学者,随其所学而各有成就,如(林)藻之于智永(南朝书法家、王羲之七世孙)是也。”中国书法至魏晋时大变,尤其以晋人变偏锋为主的汉八分和秦隶为今隶(楷书)更具雄浑厚重,行书则轻重疾徐粗细变化,显得隽秀透飞,南朝自刘裕代晋,历经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社会渐稳定、经济趋繁荣,朝野上下以擅长书法为荣耀,其时,山阴(浙江)永欣寺僧智永学王羲之而得法,“一字之出可直(价值)五万”。莆田林氏九牧之林藻,胸有大志,敏而好学,早年与欧阳詹创建“福平书堂”于紫霄山下,后徒步入京应试,唐德宗贞元七年(791)考中进士第三名。《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称:“莆田人登进士第,自藻始”。《唐史·人物志》载:“初授容州支使,迁殿中侍御史,岭南节度使,终江陵刺史”,“有杂稿集传世,最善草书,胡酋之乱,脱落不存,仅有《深慰帖》收于谱中,大雅君子,称其婉约丰研(艳),得僧智永笔法云”。林藻先学颜真卿之楷书,形成自己“萧疏古淡,意韵近古”之风格,再学智永之行书,《宣和书谱》评其“作行书,其婉约丰妍处,得智永笔法为多”。现观林藻《深慰帖》,确有出智永的婉约丰妍,然也颇具浓纤变化之遒劲,应是唐人承魏晋书法而逐渐演变成唐人书法之时代特征。
据传,林藻《深慰帖》最初藏于宋皇家御府,明代,为奸相严嵩所藏匿,严嵩败,抄家,又为明嘉靖皇帝得之。书法家文征明、董其昌先后将其帖刊刻于籍,后不知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