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献之临终忏悔:为娶公主抛弃青梅竹马的表姐

(2010-01-24 11:03:49)
标签:

书法

十三行

大观帖

中秋帖

王献之

墨迹

书法艺术

历史轶闻

中国书法

资料

分类: 趣闻时政楹联诗词

圈子名称: 《中国书法》
圈子域名:
http://q.blog.sina.com.cn/qq1036811722

王献之临终忏悔:为娶公主抛弃青梅竹马的表姐
  王献之《鹅群帖》翻墨本(高清图)

 

王献之临终忏悔:为娶公主抛弃青梅竹马的表姐

王献之临终忏悔:为娶公主抛弃青梅竹马的表姐
王献之《鹅群帖》

 

    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子敬云:“不觉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世说新语·德行》
    风流倜傥的翩翩佳公子王献之,一生看过了许多风景,也见过了许多美女,然而在他生命旅途的最后一站,忏悔今生得失的时候,唯一让他难以释怀
的还是与前妻郗道茂的离婚。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王献之临终前的忏悔想必是真切的,那么他与郗道茂之间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番爱恨缠绵,让生性落拓的他如此割舍不下呢?
    王献之的前妻郗道茂是他母亲郗璇的嫡亲外甥女,因为比他略长一岁,也就是他的表姐。两人从小青梅竹马,一起长大,渐渐日久生情,私订终身。
由于琅玡王氏与高平郗氏都是甲等世族,门当户对,所以到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时候,双方父母便顺水推舟,成就了两人的姻缘。
    早年,这对青梅竹马的夫妻生活幸福,感情甜蜜,互相珍惜,誓言生生死死永不分离,正如汉乐府民歌《上邪》所唱的那样: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可是,生活毕竟不是田园牧歌,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事宛如晴空霹雳。在公元373年至公元375年间,晋孝武帝的妹妹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一眼看上了多
才多艺,风流倜傥,又已入而立之年,更显成熟优雅的王献之,便哭着喊着闹着要哥哥孝武帝司马曜替她做主,许配给王献之。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新安公主此时已有过婚史,她在她的前夫桓温之子桓济被叔父桓冲废掉后,便一脚把前夫踢了。
    可是,由于此时王献之已有了正室夫人郗道茂,作为皇帝的司马曜,是不好直接下诏代王献之休了郗道茂,然后再将妹妹许配给他的。因为这样等于
皇帝直接鼓励臣子喜新厌旧,与中国传统“糟糠之妻不可弃”的伦理观念背道而驰。司马曜,他也不傻,这种既赔夫人又背黑锅的买卖,他可不做。
     然而,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也不是省油的灯,整天在皇兄面前像小蜜蜂似的“嗡嗡嗡”折腾个不停。实在不胜其烦的晋孝武帝司马曜只好找了个机会
,私下里与王献之聊聊。言谈中,司马曜先是对当时仅任五品秘书丞的王献之大加赞赏,认为刚过而立之年的他未来前途无可限量,然后便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愿意将妹妹新安公主许配给他的意思,最后司马曜又为王献之已有妻室,而为妹妹新安公主感到惋惜。
    王献之何许人也,以他的聪明捷悟,又岂会听不出孝武帝的醉翁之意?当时,如果他能态度坚决地告诉司马曜,他与夫人郗道茂感情甚笃,誓不分离
,那司马曜也就不好意思再把热脸往上贴了,这件事可能就不会有下文了。例如,公元639年2月,唐太宗李世民直接对屡建奇功的心腹爱将尉迟恭(尉迟敬德,俗称右门神)说,愿意将爱女许配给他。可尉迟恭听后,就斩钉截铁地说:“臣的老婆虽然又老又丑,但已经与臣患难多年了。臣虽没什么学问,但也知道古人‘富不易妻’的道理。今天,臣实难接受陛下的美意。”唐太宗听后,更为敬重尉迟恭的品质,就再也没提嫁女儿的事了。
    可是,在这件事上,书法大师王献之反倒是没有大字不识几个的大老粗尉迟恭厚道。虽然,在言谈中,王献之没有明言要喜新厌旧,迎娶公主,但暧
昧的态度,就足以让孝武帝司马曜十分笃定了。
    后来,王献之回到家里,没过多少日子就一纸休书,将青梅竹马的结发妻子郗道茂扫地出门。至于两人离婚的原因究竟是情感不和,性格冲突,还是
其他的什么原因,恐怕只有王献之自己最清楚了。
    膝下无子的郗道茂最后走出王家,是怎样的一番情景,任何一部史书都无记载,但想必不会比秋风扫落叶温馨到哪里去? 

    在秋风扫落叶般地送走郗道茂后,没多久,王献之就张灯结彩,欢天喜地地迎娶了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之后,娶得金枝玉叶、如花美眷的王献之,自然在仕途上,行情一路看涨,以直升机的速度先后升任谢安长史(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办公室主任)、建威将军兼吴兴太守(吴兴郡最高军政长官),最后更是风光无限地出任中书令,这个虽是三品,但却掌握机要,职权相当于副宰相的高位。
    成功是要付出代价的!王献之在仕途上的成功,甚至更胜父亲王羲之,更遑论他的六个哥哥了。然而,当王献之享受着权力与地位所带来的荣耀与满
足感的同时,他放下的却是一段二十多年青梅竹马的感情。何况,生性多情的子敬到底不是铁石心肠,无情无义的男人,虽然他之后的感情生活除了有刁蛮可爱的公主陪伴外,还有其他女人相伴左右(如著名的桃叶、桃根俩姐妹),但子敬仍旧时时不能忘怀他对前妻的亏欠,一如他的名作《奉对帖》所书:
    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常苦不尽触额之畅。方欲与姊极当年之匹,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俯仰悲
咽,实无已已,唯当绝气耳。
    “俯仰悲咽,实无已已,唯当绝气耳”,子敬的后半生虽然达官显宦,仕途得意,但却还是始终不能摆脱对前妻的亏欠和对自己昔日决定的懊丧。可
以说,今生今世,王献之知道他欠郗道茂的,永远也补偿不了。
    公元386年,带着对前妻郗道茂永远也补偿不了的亏欠,带着对当年自己错误决定永远也无法原谅的痛恨,一位足以闪耀整个中国文化史的艺术大师
,含着泪花,与世长辞。
    这个世界上,诚然,没有面包的爱情是不牢靠,甚至摇摇欲坠的,但没有爱情的婚姻,更是一潭死水。作为必须为自己的决定负责的成年人,我们在
做决定前,尤其是做关于感情的决定前,一定要想好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千万别像王献之那样做了决定,体会到决定所带来的得与失后,才后悔,那时已经太晚了。子敬临终的忏悔,对今天的我们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警策呢?

                                                           (资料据《魏晋名士风流》)

王献之临终忏悔:为娶公主抛弃青梅竹马的表姐

 

王献之临终忏悔:为娶公主抛弃青梅竹马的表姐
王献之《不謂帖》

 

王献之临终忏悔:为娶公主抛弃青梅竹马的表姐
王献之《地黄汤帖》


    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为与后世书法家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为“二王”。王献之一生中有两位正妻。一位是他的表姐郗道茂;一位是东晋简文帝的女儿新安公主司马道褔。后其余新安公主所生的女儿王神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痴呆皇帝之一晋安帝司马德宗的皇后。另外,王献之与其妾桃叶的故事历来是民间传说中热门的话题,据说他曾作《桃叶歌》以送佳人。

 

王献之临终忏悔:为娶公主抛弃青梅竹马的表姐
王献之《集会帖》

王献之临终忏悔:为娶公主抛弃青梅竹马的表姐
王献之《舍内帖》


 

延伸阅读(一)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
。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
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他还
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
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书迹有宋米芾临的《中秋帖》等。

  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王羲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一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他的父亲王羲之。但是宋代书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献之学习。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更认为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
  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
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
  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数量远远没有王羲之那么丰富。因太宗贬献之而不购求其书作,内府的王献之书迹“仅有存焉”。宋初的书法,并举“二王
”,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十卷,这就是著名的《淳化阁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单著录王献之书帖的有七十三件,经后人考证为伪作或他人所书者达二十余件,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雅好王献之书法,《宣和书谱》所收的王献之书迹增至八十余件。但这些墨迹本绝大多数没有保存下来,仅存的墨迹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好在历代刻帖还保留着一些真迹刻本
,给我们学习了解王献之书法留下宝贵资料。
    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故只能从碑帖拓本中见其书艺。《宣和书谱》曾著录献之遗作近九十件,而王羲之则有二百四十三件法书为宣和内府所藏,
可见当时献之传世之作就已比其父少得多。而且,“二王”墨迹均有真伪之争。今人沈尹默曾谈到:“献之遗墨,比羲之更少,我所见可信的,只有《送梨帖》摹本和《鸭头丸帖》。此外若《中秋帖》、《东山帖》,则是米(芾)临。世传《地黄汤帖》墨迹,也是后人临仿,颇得子敬意趣,惟未遒丽,必非《大观帖》中底本。……献之《十二月割至残帖》,见《宝晋斋》刻中,自是可信,以其笔致验之,与《大观帖》中诸刻相近。”(《二王法书管窥》
)下面将王献之的书法作品作些简略评介。
    小楷。献之书写于麻笺,至宋代残存十三行,故称。其版本有二:一为“玉版本”,南宋贾似道摹刻于水苍色端石上,以碧玉为喻,故称《玉版十二
行》、《贾刻本十三行》、《碧玉本十三行》等。二为柳公权所跋唐人硬黄纸本。其他翻刻本甚多。《洛神赋十三行》在书史上被视为经典法书。其楷法已脱隶书笔意,笔力遒丽,俯仰自如,伸缩便宜,或方或圆,点画形态多变,无后世楷书的刻板平正之弊。此书结体洒脱自由,如“戏清流”之“戏”取横逸之态,“无匹兮”之“兮”则取特长之势,“声哀厉”之“哀”以险倾为正,“申礼防以自持”之“以”以离而为合。相同的字,各具体态,各尽其妙。虽为小字结构,却具有大字的体势。章法也值得玩味,有纵无横是其特色,而其字内、字间、行间中空白之美,美不胜收。如“翔神”之“神”,以密取美,“神光离合”之“神”,以疏取美。又如“畴啸侣”三字行间空白特少,可说是密不透风;而其下行“神渚或采”等字间空白特多,疏处可以走马。蒋骥在《续书法论》中说:“篇幅以章法为先。运实为虚,实处俱灵;以虚为实,2O处俱续。观古人书,字外有笔、有意、有势、有力,此章法之妙

也。《玉版十三行)章法第一,从此脱胎,行、草无不入彀。”蒋氏此言不虚。对于这一书作也有不同看法,比如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曾这样认为:“不似晋人之笔”,“当是后人以意为之,托之大令耳。”
    收在《万岁通天帖)中,唐摹纸本,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此书或楷或行或草,凡三行。字体多横势,真书则扁方,行书亦左右间展势,其中有“何如
”两字上下联络,又“献之再拜”四字联绵出之,此外均字字独立。集三种书体于一幅,能自如出之,在漫不经心的挥洒中正表现作者无拘无束的个性。
    行草,绢本,现藏上海博物馆。凡二行,云:“鸭头九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历史上有人认为此书为王羲之所作,今人大多认为王献之
所书。《宣和书谱》已著录,宋代曾刻人《淳化阁帖》、《大观帖》、《绛帖》,明清又刻人《余清斋法帖》、《玉烟堂帖》、《宝贤堂帖》、《邻苏园帖》等。此帖笔画劲利,墨采飞动,其中每一字以倾侧取势,又无一不正,重心安排尤见匠心。在尺幅中,字之左右,牝牡相得,上下呼应,气脉流贯。

展视此卷,如见翩翩王门子弟的风度气质,高妙意兴,尽于遒丽明快的线条中宣泄出来了。吴其贞《书画记》称为“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
    草书,三行二十二字。清乾隆作为“三希”帖之一储于三希堂。此帖曾刻入《戏鸿堂帖》、《三希堂法帖》等。明董其昌认为是献之真迹,并大为推
崇。清吴异则认为是宋米芾所临:“书法古厚,墨彩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此帖曾见于米氏《书史》,自为元章新临无疑。”(见《大观录》)今人大多认为是米芾所临,颇得献之意趣。此帖被誉为“一笔书”之典范。献之学张芝草书,并创独具面目的联绵草,从《鸭头丸帖》已见“一笔书”之涂轨,而此帖钩联曲折更为明显,圆转流美更甚。如第一行“不复不得”四字一笔完成,第二行“即甚省如何”五字紧衔,其余二字联绵者有“中秋”、“人何”、“庆等”、“大军”等。以流媚为主,间以顿隔,形成有柔有刚,有流有止的特有韵律。《书后品》尝云:“子敬草书,逸气过父,如丹
穴凤舞,清泉龙跃,倏忽变化,莫知所自,或蹴海移山,翻涛簸岳。”后世狂草实滥觞于王献之的联绵书。
    又称《十二月帖》,五行三十一字,刻入《宝晋斋法帖》。此帖笔走龙蛇,如“复不得相未复”六字,字字衔接,浩荡奔放,驰骋恣肆。确如包世臣
《艺舟双揖》所云:“大令草常一笔环转,如火箸划灰,不见起止。然精心探玩,其环转处悉具起伏顿挫,皆成点画之势。由其笔力精熟,故无垂不缩,
无往不收,形质成而性情见,所谓画变起伏,点殊衄挫,导之泉注,顿之山安也。”
    杨守敬《学书迩言》称“此帖沉着痛快,已开颜鲁公之先”。也有人认为,此帖平淡天成,而虚婉灵和,为王献之尺牍中“质量最好者”(见杨震方
《碑帖叙录》)。另外行书《东山帖》,存米芾临本,或谓唐人摹本,肉多骨隐,绵里藏针,结体在率然中含奇趣。其余如《保母帖》、《鄱阳帖》、《
飞鸟帖》、《鹅群帖》(图7),等等,均为书家珍视。
    又有《送梨帖》、《新妇地黄汤帖》(图8),两者都是唐人摹本。前者虽系便条,却意味隽永。后者体势紧洁流转,字多独立,而联绵者极遒丽。

 

王献之临终忏悔:为娶公主抛弃青梅竹马的表姐
王献之《十二月帖》


王献之临终忏悔:为娶公主抛弃青梅竹马的表姐

 

延伸阅读(二)

晋书《王献之传》
原文:  
  献之字子敬,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殆,风流为一时之冠。年数岁,尝观门生樗薄,曰:“南风不竞。”门生曰:“此朗亦管
中窥豹,时见一斑。”献之怒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遂拂衣而去。尝与足徽之、操之俱诣谢安,二兄多言俗事,献之寒温而已。既出,客问安王氏兄弟优劣,安曰:“小者佳。”客问其故,安曰:“吉人之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尝与徽之共在一室,忽然火发,徽之遽走,不遑取履,而献之神色恬然,徐呼左右扶出,夜卧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盗物都尽。献之徐曰:“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群偷惊走。
  工草隶,善丹青。七八岁时学书,羲之密从后掣其笔,不得,叹曰:“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尝书壁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为能,观者数百人。桓温
尝使书扇,笔误落,因画作乌驳犊牛,甚妙。
释文:
  王献之字子敬。很小的时候就有很大的名气,超然洒脱,即使终日在家闲居,举止容貌也不懈殆,他的风流洒脱成为当时之冠。在他几岁大的时候,
曾经看门人玩樗蒱,说:“南风不竞。”(这局不行了)门人说:“这小孩是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讥笑他见识不广,随口乱说)王献之生气地说:
“远的人有愧于荀奉倩,近的人有愧于刘真长。”于是就拂衣而去了。
  他曾经和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访谢安,两个哥哥都说一些生活琐事,王献之只是和谢安寒暄几句。出去之后,有人问谢安,王氏兄弟谁优谁差,谢
安说,小的那个好。客人问为什么?谢安说: “优秀的人说话少,因为他说话少,就知道他的优秀了。”
  有一次,王献之和王徽之在一个房子里,家里失火。王徽之来不及穿鞋,急忙逃了出去。王献之面色不变,被仆人扶着走了出来。

  有一天半夜,王献之睡在书斋里,家里来了个小偷,把东西都快偷光了。王献之发现后,慢慢说:“偷儿,那青毡是我家祖传的,就把它留下吧。”小偷被吓跑了。
  王献之善于写隶书,也很会画画。王羲之偷偷跟在他后面,想要[趁其不备,在他手中]夺走他的笔,但是失败了,叹息说,“这个人以后一定会有很
大名气!”
  王献之曾经在墙上写一丈见方的大字,王羲之认为他非常出色,有几百人围观他写字。
  桓温曾经让他画扇面,他不小心下错了笔,就顺着墨迹画了一条黑色的小牛,十分巧妙。

 

王献之临终忏悔:为娶公主抛弃青梅竹马的表姐
王献之《授衣帖》


王献之临终忏悔:为娶公主抛弃青梅竹马的表姐  

王献之临终忏悔:为娶公主抛弃青梅竹马的表姐
    资料图片

延伸阅读(三)
但恨无过王右军

  羲之、献之父子,有许多地方都很像。举最不关题的方面说,两个人都有脚肿的病,又牙齿都不好,常患牙痛。王羲之一生多病,龋齿只是其中之一
  帝王的心思,有非庶民所可猜度者。唐太宗李世民尊崇王羲之,可以理解,贬低王献之,就不太好理解。他写字学王羲之,自然要抬高老师,而对王献之的字,讽为“枯树”、“饿隶”,后人虽谓太过,却无法知道李世民的心思。宋人米芾,曾猜测李世民书学王羲之,却学不好,“故上攀右军,大骂子敬耳”。怕也未必,因为李世民的字,去王羲之何止一万八千里,他便是骂倒献之,要想从祀书圣,千百人后,也轮不到他。
  羲之、献之父子,有许多地方都很像。举最不关题的方面说,两个人都有脚肿的病,又牙齿都不好,常患牙痛。王羲之一生多病,龋齿只是其中之一,他在《迁转帖》里说,因为牙痛,文章也写不好了。王献之则说“忽患齿痛,疼惨无赖”,似乎更严重,不过他不像父亲那样蕴藉,便是寻常的牙病,大声呼痛,也是有的。
  父子都是宦情淡薄的人,但以他们的身份,想不出仕也不可得。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只是虚衔,他既无廊庙之志,而且不耐繁剧,所谓做官,不过是有一搭没一搭。在四十三岁的时候,便辞官了。辞官也还罢了,他还跑到父母墓前,恶狠狠地赌咒发誓:“自今之后,取渝此心,贪冒苟进,⋯⋯天地所不复载,名教所不得容。”看来,王羲之胸中积攒了些愤懑,只是他性格温雅,不常发作。
  王献之的性格较乃父急躁些,也同样不慕荣贵,却身不由己,自州主簿至中书令,退不下来。他一生最大的伤心事,是被迫娶了新安公主,而与原来的妻子郗道茂离婚。他曾给这位前妻写信说,本来想和你白头到老,不料中道乖别,“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俯仰悲咽,实无已已,唯当绝气耳。”他只活到四十三岁,没来得及辞官,就死了。
  有一种理论,以为人的经历,会沉淀于他的艺术,形成特色。对持这种理论的,可令他作一种“盲观”实验,取他不知道的两个艺术家,分列传记与作品,而隐去名字,看他能不能确定地搭配起来。自古至今,还没人能做到这个,不过理论家会说,联系是一定有的,只是我们限于知闻和智能,不能确知而已。而将不可知的东西确定为存在,就是无意义的梦话了。
  不过,和外部活动不同,作者的性格,或会显示为其艺术的风格,尽管是在表面,可以算做持上述理论者的一种安慰。黄庭坚论二王高下,拿文章打比方,以为王羲之像左丘明,王献之像庄周。比王羲之于左丘明,有点不伦不类,说王献之像庄周,如果黄庭坚的意思,是指王献之更放逸一些,是没错的。王献之的简傲和狂放,都过于羲之,而他的书风,有与此相谐的,也有不谐的。
  二人最大的不同,是王献之有王羲之这样一位名震当世的书家作父亲,王羲之没有。王献之少年学书,便以父亲为标尺,曾把王羲之写在墙上的字抹掉,写上自己的字,看能不能乱真。谢安问王献之,你的字比父亲如何。王献之说,还是我写得好。谢安说,别人可不这么认为。王献之说,别人不懂。王献之虽然嘴硬,怕也不会不知道,父亲的成就,委实难以逾越,是以他强求变化,未免失去先着了。王羲之变古法,王献之变王法,这是他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不如父亲的所在。
  假如能够抛开一切背景,孤立地看二王的字,大概会有更多的人和米芾一样认为王献之的字,大有比父亲写得好的地方。一个重要的区别,是他的艺术自觉性,比王羲之明显。王羲之也拿写字当作艺术工作,但程度不如王献之。王献之曾给人写信,信末说,我这封信上的字写得好呀,你应该留起来。友人尺牍,尚且留意至此,可见他的用力。自觉的程度高,使王献之的字不如父亲的闲雅,而在穷尽人工方面,就超过羲之了。
  晋末至南朝的宋齐间,王献之的字,曾比王羲之的更多为时尚所重。他的地位,在梁朝时一降,到唐朝又一降,都是因为不入皇帝的龙眼。王献之的字,少敦厚而多凌厉,李世民不喜欢也很平常。只可惜上有所好,举国从之,经唐一代,王献之的字保存下来的,不及王羲之的十一,我们便是想见他艺术的全貌,也不可得了

 

王献之临终忏悔:为娶公主抛弃青梅竹马的表姐

     王献之临终忏悔:为娶公主抛弃青梅竹马的表姐
    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完全图两帧)

 

    《玉版十三行》是王献之小楷代表作,被誉为“小楷极则”,笔划隽秀挺拨,结字萧散逸岩,顾盼有致,盛名千年不衰。墨迹在宋元时有两本,一为晋麻笺本;一为唐硬黄本,上有柳公权跋,疑为柳公权临本。此二本后均佚,流传的刻本有二,一为“碧玉版本”,一为“白玉版本”。世以“碧玉版本”为优。“碧玉版本”明万历年间出土于杭州西湖葛岭南宋贾似道半闲堂旧址,藏北京首都博物馆。

王献之临终忏悔:为娶公主抛弃青梅竹马的表姐

王献之临终忏悔:为娶公主抛弃青梅竹马的表姐

王献之临终忏悔:为娶公主抛弃青梅竹马的表姐

王献之临终忏悔:为娶公主抛弃青梅竹马的表姐

王献之临终忏悔:为娶公主抛弃青梅竹马的表姐
    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玉版》(整体与局部图)


 王献之临终忏悔:为娶公主抛弃青梅竹马的表姐

    《洛神赋十三行》原石   

《洛神赋》原文: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近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象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遝,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洛神赋》译文:
  黄初三年,我去京师朝拜天子,回来时渡过洛水。传说洛水神灵的名字叫做宓妃(伏羲的小女儿,玩耍时淹死在洛水,死后被封为洛水之神)。宋玉将楚王遇见神女的故事写成《神女赋》,我就模仿他将这段经历写了下来,是这样的:

  我从京城返回东方的封邑(鄄城)。翻过伊厥山,越过轘辕山,经过通谷,登上了景山。这时已经是夕阳西下,车马都很疲乏了。于是在铺满香草的河岸上停下车,让马儿自由自在地在芝草田里吃草歇息。我在树林中安然悠闲地走着,放眼欣赏洛水美丽的景色。忽然,感到心神受到震撼,思绪飘到了远方。猛一抬头,看到一幅奇异景象:一个美如天仙的女子正在山崖之旁。于是忙拉住随从问道:“你看到那个女子了吗?她是谁啊?真是太美了!”随从回答:“臣听说洛水的神灵叫做宓妃,那么,君王见到的莫非是她么?她相貌如何?臣很想听听。”

  我说:“她长得体态轻盈柔美象受惊后翩翩飞起的鸿雁,身体健美柔曲象腾空嬉戏的游龙;容颜鲜明光彩象秋天盛开的菊花,青春华美繁盛如春天茂密的青松;行止若有若无象薄云轻轻掩住了明月,形象飘荡不定如流风吹起了回旋的雪花;远远望去,明亮洁白象是朝霞中冉冉升起的太阳,靠近观看,明丽耀眼如清澈池水中婷婷玉立的荷花;丰满苗条恰到好处,高矮胖瘦符合美感;肩部美丽象是削成一样,腰部苗条如一束纤细的白绢;脖颈细长,下颚美丽,白嫩的肌肤微微显露;不施香水,不敷脂粉;浓密如云的发髻高高耸立,修长的细眉微微弯曲;在明亮的丹唇里洁白的牙齿鲜明呈现;晶亮动人的眼眸顾盼多姿,两只美丽的酒窝儿隐现在脸颊;她姿态奇美,明艳高雅,仪容安静,体态娴淑;情态柔顺宽和妩媚,用语言难以形容;穿着奇特人间罕见,骨骼相貌象画中的仙女;她披着鲜丽明净的绫罗做的衣服,戴着雕刻华美的美玉做的耳环;黄金和翠玉做为配挂的首饰,点缀的稀世明珠照亮了美丽的容颜;她踏着绣着精美花纹的鞋子,拖着雾一样轻薄的纱裙,隐隐散发出幽幽兰香,在山边缓步徘徊;偶尔纵身跳跃,一边散步一边嬉戏;左面有彩旗靠在身边,右面有桂枝遮蔽阴凉;她正卷起衣袖将洁白细腻的臂腕探到洛水之中,采摘湍急河水中的黑色灵芝。”

  我深深地爱慕上了她的贤淑和美丽,心情振荡,闷闷不乐。苦于没有好的媒人去传达爱慕之情,就用脉脉含情的眼光表达我的爱意,希望真挚的情感能先于别人向她表达,于是解下腰间的玉佩赠与她,表示要与她相约。她真是太完美了,不仅懂得礼仪而且通晓诗歌,她举起美玉与我应答,指着深深的潭水约定会面的日期。我心里充满真诚的依恋,惟恐美丽的神灵在欺骗;传说曾经有两位神女在汉水边赠白玉给郑交甫以定终身,却背弃信言顷刻不见了,于是我惆怅犹豫将信将疑,收敛了满心欢喜,镇定情绪,告诫自己要严守男女之间的礼仪来约束控制自己。

  于是洛神受到了感动,低回徘徊,五彩神光忽隐忽现忽明忽暗,耸起轻灵的身躯象仙鹤一样欲飞还留。她徘徊于香气浓郁的生满椒兰的小路上,流连在散发着幽幽花香的杜衡丛中,怅然长吟抒发长久的思慕,声音悲哀凄厉持久不息。不久众多的神灵呼朋唤友会聚过来,有的在清澈的河水中嬉戏,有的在洛神常游的沙洲上翱翔,有的在河底采摘明珠,有的在岸边拾取美丽的羽毛。洛神由湘水的娥皇、女英跟随着,由水边漫游的汉水女神陪伴着,哀叹匏瓜星的孤零无匹,同情牵牛星的寂寞独居。她举起手臂用修长的衣袖遮蔽阳光扬首眺望,轻薄的上衣在阵阵清风中随风飘动。她行动轻盈象飞鸟一样,飘逸若神深不可测;在水波上细步行走,脚下生起蒙蒙水雾;行踪不定,喜忧不明;进退难料,欲去还留,眼波柔情流动,目光神采飞扬,爱情的喜悦润泽着美丽的面容;好像有许多话含在口中,气息中散发着幽幽兰香;她花容月貌羞涩柔美,深深地吸引着我而不知身在何处。

  这时风神将风停下,水神让江波不再起伏,司阴阳神敲响了天鼓,女娲唱起了清亮的歌声;文鱼腾跃簇拥车乘,玉制鸾铃叮咚作响;六条龙齐头并进,载着云车缓缓而行;鲸鲵争相跳跃夹护车驾,水鸟穿梭飞翔殷勤护卫;于是洛神越过水中的岛屿,翻过南面的山岗,回转白皙的颈项,用清秀美丽的眉目看着我,启动朱唇,缓缓陈述无奈分离的大节纲常,痛恨人与神的境遇难同,苦怨青春爱情不遂人意,举起罗袖擦拭眼泪,而泪水不禁滚滚而下沾湿了衣裳;伤心美好的聚会将永远断绝,哀怨从此别离会天各一方。没有表示爱情的信物可以相赠,就将江南的名贵玉环送给我,“虽然隐居在天界,我会时常思念君王…… ”还没说完,忽然行迹隐去,神光消遁,我怅然若失。

  于是我翻山越岭,上下追踪,寻找洛神遗留的足迹。洛神已去,情景犹在,四下寻找,平添惆怅。我盼望洛神的影踪重新出现,于是驾起小船逆水而上,在长江之上任意漂泊不知回返,思念绵绵不绝,更增加思慕之情。夜晚,心神不安难以入睡,厚厚的晶霜沾满衣裳,直到天光大亮。无奈,命令仆夫起驾,继续我的归程。我揽住缰绳举起马鞭,在原地盘桓,久久不能离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