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柳公权年近七旬书《神策军碑》

(2010-01-17 23:39:34)
标签:

书法

神策军碑

颜筋柳骨

柳公权

碑帖

分类: 隋、唐、五代书法

柳公权年近七旬书《神策军碑》

柳公权年近七旬书《神策军碑》

柳公权年近七旬书《神策军碑》

柳公权年近七旬书《神策军碑》

柳公权年近七旬书《神策军碑》

柳公权年近七旬书《神策军碑》

柳公权年近七旬书《神策军碑》

柳公权年近七旬书《神策军碑》

柳公权年近七旬书《神策军碑》

柳公权年近七旬书《神策军碑》

柳公权年近七旬书《神策军碑》

柳公权年近七旬书《神策军碑》

柳公权年近七旬书《神策军碑》

柳公权年近七旬书《神策军碑》

柳公权年近七旬书《神策军碑》

柳公权年近七旬书《神策军碑》

柳公权年近七旬书《神策军碑》

柳公权年近七旬书《神策军碑》

柳公权年近七旬书《神策军碑》

柳公权年近七旬书《神策军碑》

柳公权年近七旬书《神策军碑》

柳公权年近七旬书《神策军碑》

柳公权年近七旬书《神策军碑》

柳公权年近七旬书《神策军碑》

柳公权年近七旬书《神策军碑》

柳公权年近七旬书《神策军碑》

柳公权年近七旬书《神策军碑》

柳公权年近七旬书《神策军碑》

   《神策军碑》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并序》,崔铉撰文,柳公权楷书。唐会昌三年( 公元843年)立,原碑久佚。
   柳公权( 778-865 ),唐朝最后一位大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宫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他二十九岁进士及第,在地方担任一个低级官吏,后来偶然被唐穆宗看见他的笔迹,一时机为书法圣品,就被朝廷召到长安,那时,柳公权已四十多岁。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时穆宗荒纵,为之改容,悟其笔谏也。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受重视,他官居侍书,长在朝中,仕途通达。他书法初学王羲之,以后遍阅近代书法,学习颜真卿,溶汇自己新意,然后自成一家,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为后世百代楷模。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柳公权享年八十岁,一共臣事七位皇帝,历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最后以太子少师死于任上。他的传世书迹很多,影响较为突出的有《玄秘塔》、《神策军碑》、《金刚经》等。
  《神策军碑》为柳公权68岁时所书。记唐武宗李炎巡幸左神策军事,《神策军碑》是柳公权楷书的代表作之一。其笔法与结构极精炼而凝重,保留了左紧右舒的传统结构。运笔方圆兼施,运用自如。笔画敦厚,沉着稳健,气势磅礴。读此碑可以使人加深对“颜筋柳骨”这句话的艺术特征的理解。
  原碑立于皇宫禁地,不能随便传拓,因此拓本传世极少。唐以前的拓本今无存实物,因为原石早已不见了,现在海内外仅存一册宋代的拓本,世称宋拓孤本。有南宋贾似道、元瀚林国史院、明晋王朱钢等藏印。清代经孙承泽、安岐等人递藏。此碑拓曾一度流于香港,1965年,周恩来总理特批,以重金购回,入藏北京国家图书馆,因其罕见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被国家图书馆尊为镇馆之宝。
  唐拓本已装裱成上下二册,只存上册27开。下册早已失传。上册仅至“来朝上京嘉其诚”之“诚”字止,为碑文之前半,以下缺。有文物出版社珂罗版影印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