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星凤楼本黄庭经》等不同版本《黄庭经》

标签:
书法《黄庭经》王羲之碑帖墨迹 |
分类: 宋、元、金、书法 |
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黄庭经》有诸多名家临本传世,如智永、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赵孟頫等,他们均从中探究王书的路数,得到美的启示。然而也有人认为小楷《黄庭经》笔法不类王羲之,因此亦有真伪之辨。
王羲之《黄庭经·宋拓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经》系《外景经》。欧阳修《集古录》记载其曾亲见记有‘永和十二年(三五六年)’
的《黄庭经》石本。此帖在南朝梁时,已引起君臣名流的注目,陶弘景《论书启》称
《黄庭》、《劝进》、《像赞》、《洛神》为‘逸少有名之迹’。唐褚遂良《右军书
目》“正书都五卷”中,将《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单独分别列
为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在《黄庭经》下注明“六十行,与山阴道士”。今传世
刻本正是六十行,末行题有“永和十二年五月廿四日五山阴县写”。《黄庭经》书迹
流传有绪,然真迹早已不存,传世的有摹本、临本和刻本。
有‘绍兴’连珠小玺,后有陈绎智、董其昌、吴廷等题跋。
池定为‘唐摹宋拓’。帖后有明王世贞、董其昌、陈继儒,清笪重光、王恭寿、罗天
池等题跋。明代为沈纯甫、沈问卿、陈孙绳先后收藏,清后期归孔氏岳雪楼、裴景福
壮陶阁珍藏,现为美国安思远个人收藏。明王世贞题跋称:“右军书法琅琅者,行体
《兰亭》、小楷《黄庭》。《兰亭》本最多,然肥瘦纵密,种种不能尽合。独《黄庭》
如出一手。余所见前后数十本皆然。恐是秘阁续帖本广行人间耳。今观沈问卿、纯甫
所藏,独幽深淡宕,其风格姿韵,远出诸本之上!岂秘阁之前别有一佳本耶?抑太清楼
翻刻之最初拓耶?”此本书法高古神妙。清梁NFDA3《承晋斋积闻录》称:《黄庭
经》“圆厚古茂,多似钟繇,而又偏侧取势,以见丰姿,而且极紧”,“结构之稳适,
撇捺之敛放,至《黄庭》已登绝境,任后之穷书能事者,皆未能过。然极浑圆苍劲,
又极潇洒生动”。清人包世臣《艺舟双楫》称《黄庭》“笔力惊绝,能使点画荡漾空
际,回互成趣”。又称“小字如大字,必也《黄庭》:旷荡处,直任万马奔腾而藩篱
完固,有率然之势”。
《南村帖考》记《越州石氏博古堂帖》载:石邦哲,绍兴三年(一一三三年)为大理评
事,乾道初年卒(约一一六五年)。欧阳辅谓:越州石氏本、停云馆本、秀餐本乃欧阳
询临本,颖上本、余清斋帖本乃褚遂良摹本。越州石氏本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黄庭经》全文:
集评:
唐 孙过庭:《黄庭经》则怡怿虚无。(《书谱》)
清 王 澍:清和婉转,真如舞鹤游天,仙人啸树,绝去笔墨畦径,此则流丽中稍觉端庄矣。
清 梁 巘:临晋人小楷,结体方紧。临《黄庭》忌流肥弱。(《评书帖》)
清 梁 巘:右军《黄庭》原本有“将、灵、根、坚、固”等字遗落,添书于傍者,笔意潇洒圆浑,的系佳本。(《评书帖》)
清包世臣:秘阁所刻之《黄庭》、南唐所刻之《画赞》,一望唯见其气充满而势俊逸,逐字逐画,衡以近世体势,几不辨为何字。盖其笔力惊绝,能使点画荡漾空际,回互成趣。(《艺舟双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