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仁宗帝曾御书“君谟”赐蔡襄。为报答皇恩,蔡襄恭作表文并七绝一首献上,此即“谢赐御书诗表卷”。从总体上说,所书笔笔精到,端正恭敬。此卷用五张纸拼接,共三十七行字。卷后有米芾、鲜于枢、吴宽、陈继儒和董其昌等名家题跋。
本作品在当时已成名作,为内府所藏。蔡襄还将此作刻石奉呈翰林院。而与蔡襄同时代的被称为宫廷书画鉴定家的书家米芾在当时也未见及此作真迹,只看到翰林院的石刻。因此,在四十年后见到真迹时,米芾将兴奋喜悦的心情倾注于跋语中。
日本大正八年(1919)6月7日,此件为中村不折(1866—1943)从文求堂购得。现藏于日本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2006年3月来华见于上海博物馆《中日书法珍品展》。另有一本,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疑伪。
蔡襄(1012-1067),汉族,字君谟,原籍莆田枫亭乡东垞村,后迁居蔡垞村,天圣八年(1030)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和杭州府事。卒赠礼部侍郎,谥号忠。主持建造了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洛阳桥的建成,不仅使洛阳江天堑变成通途,对泉州的南北交流,海外交通事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宋
史·蔡襄传》称蔡襄:“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许将《蔡襄传》说:“公于书画颇自惜,不妄为人,其断章残稿人悉珍藏,仁宗尤爱称之。”朱长文《续书断》:蔡襄书颇自惜重,不轻为书,与人尺牍,人皆藏以为宝。仁宗深爱其迹……及学士撰《温成皇后碑》文,敕书之,君谟辞不肯书,曰:'此待诏职也。儒者之工书,所以自游息焉而已,岂若一技夫役役哉?
从以上记载中可以知道,蔡襄书法从当朝皇上到普通百姓都十分珍惜。由于他颇自惜,不妄为人书 ,所以传世作品较少。
另外可以看出当时书坛的风气已完全转向了诗文尺牍,而书碑则被看作是一技夫役役之事,为士大夫所不屑为,甚至连帝王的敕命也已不能左右之。这与唐代以前的情况有着根本的不同。
不是一个开宗立派的大师。总体上看,他的书法还是恪守晋唐法度,创新的意识略逊一筹。但他却是宋代书法发展上不可缺的关纽人物。他以其自身完备的书法成就,为晋唐法度与宋人的意趣之间搭建了一座技巧的桥梁。蔡襄传世墨迹有《自书诗帖》、《谢赐御书诗》,以及《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墨迹多种,碑刻有《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及鼓山灵源洞楷书
“忘归石、”“国师岩”等珍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