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僧虔提着脑袋与开国皇帝萧道比书法

(2010-01-12 16:48:03)
标签:

书法艺术

王僧虔

法帖

墨迹

书法

书法家

书法理论

书法作品

轶闻

文化

分类: 趣闻时政楹联诗词

王僧虔提着脑袋与开国皇帝萧道比书法
王僧虔《王琰牒帖》

 

    两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中擅长书法的人很多,其中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县)王氏家族,更是家学醇厚,造就出一代又一代书法名家。先是王羲之和他的父子妻媳、叔伯兄弟,以书法艺术在两晋享有盛名,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王家军”,雄视当时的书法圣坛。此后,王氏家族人才辈出,源源不断。如果说,王羲之和王献之是两晋时期“王家军”的杰出代表,那么,王僧虔就是南朝“王家军”有代表性的后起之秀。
    王僧虔(426—485年)是王羲之的四世族孙。他父亲王县首是刘宋时代著名的书法家。受家学的影响,王僧虔从小就对书法感兴趣,苦学勤练,经年累月。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少年时代的王僧虔就以一手漂亮的隶体字征服了周围的许多人。据说,有一次,宋文帝刘义隆目睹了王僧虔在白扇上题字的情景后,由衷地赞叹说:“王僧虔的字不仅在形象上比王献之的漂亮,在气势、骨力上也要高出一筹。”从此,王僧虔声名大振。青壮年时期的王僧虔,更是名闻退还,深受爱好书法的宋孝武帝刘骏和齐高帝萧道成的赏识、器重。得到皇帝的青睐,固然是件好事,但也有麻烦;稍有不慎,就会引祸上身,王僧虔深谙此道,所以平安无事。不过,为这事,他真是煞费苦心。比如:
    自以为书法技艺精湛的刘骏图慕虚荣,渴望将“书坛第一”的桂冠戴在自己的头上,王僧虔每次应召同他比字时,就有意留一手,把字写得差一些,以满足这位皇上争强好胜的虚荣心。王僧虔因此越发得到刘骏的宠爱。后来,齐代开国皇帝萧道成慕名召见王僧虔,要同他比试书法,决一高低。待双方都亮出拿手绝活,表演结束后,萧道成故意问道:“谁为第一?”王僧虔虽然害怕帝王一时怒起,要他脑袋,但仍不慌不忙地答道:“臣下的书法在群臣中数第一,陛下的书法在皇帝中为第一。”王僧虔机智圆滑的回答令萧道成满心欢喜。王僧虔敢将自己与当朝皇帝相提并论,同时列为“第一”,皇帝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引以为荣,沾沾自喜,足以说明他的书法在当时确实很有名望,连皇帝也想“高攀”他呢。由此看来,梁代有人评论历代书法时,说“王僧虔雄发刘代”,绝不是什么溢美之辞,拔高之论,王僧虔当之无愧。他的书法作品有《王琰帖》等传世。
    王僧虔不仅工于书法,能写一手好字,在书法理论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从现存他的几篇书法论文《书赋》、《论书》等来看,他在书法理论上的独特建树主要表现在这么两个方面:
    首先,他提出书法要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在他看来,书法不是下门单纯再现的艺术,它没有具体可见的对象,书法家必须通过感情和想象把不可见的东西化为具体可见的艺术形象。为此,他在创作中,就得一边想着要遵循一定的法则,一边又要想象出可见的书法形象,做到心得手应。使书法形象具有感人的生命力,在美艳之中透出深厚的功力。既要循规蹈矩,又得驰骋想象,这是不是互相矛盾呢?当然不。因为王憎虔这里所说的“想象”,不是不着边际的凭空幻想,而是与现实生活中美的形象相通的一种思维活动,如把握下笔的轻重时,就要分别想象轻而薄的蝉翼和浓而重的云块。因此他反复强调,书法艺术既要遵循一定的规矩法度,又要放开手脚,富于想象,不为规矩法度所束缚,这样才有创造性,才能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这一主张,实际上对包括书法在内的一切艺术的创作活动,都具有指导意义。
    其次,他提出“天然”与“功夫”,“媚”与“力”这些美学范畴。这里的“天然”,是指书法家的天赋条件,在书法方面的天资;“功夫”是指后天用心学习和书法实践的程度。“力”指书法骨力,是先天才能同后天学习相结合的结果;“媚”是美好的意思,指书法艺术的形象美。他认为,对书法艺术来说,这几种因素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只有把这些因素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完美的书法艺术形象。根据这个道理,他对历代书法名家及其作品逐一进行评价,指出他们或天然有余,而功夫不足;或媚气十足,而骨力恨弱。总之,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
    别人的字都有欠缺,王僧虔自己的字有没有呢?梁武帝说他的字“奕奕皆有一种风流气骨”。看来,他的字在天然与功夫、媚与力的结合上,确实是体现得比较好。
         (付来)    

 
王僧虔提着脑袋与开国皇帝萧道比书法

    王僧虔(426-485年),字简穆,祖籍琅琊临沂,南北朝时期人,仕宋、齐两朝,书法家,官至尚书令。为王导五世孙,王羲之四世族孙。曾祖父王洽 ,东晋吴郡内史,善书。祖父王珣,东晋司徒,善书。父亲王昙首,右光禄大夫。王僧绰之弟。喜文史,善音律,解星象,工真、行书。书承祖法,丰厚淳朴而有骨力。墨迹有《王琰帖》,著有《论书》、《伎录》等。
  宋孝武帝大明时期,授御史中丞。甲族向来多不居御史之职,王氏子弟居于乌衣巷的仕宦稍差,王僧虔得授此官,说:“此是乌衣诸郎坐处,我亦可试为耳。”
  《南齐书》本传称:“僧虔善隶楷书, 宋文帝见其书素扇,叹曰:‘非惟迹逾子敬,方当器雅过之。’”齐高帝萧道成善书,即位后仍笃好不已。曾就书法询问王僧虔:“谁为第一?”僧虔说:“臣书第一,陛下亦第一。”高帝笑道:“卿可谓善自为谋矣。”另有一说,高帝问:“我书何如卿?”僧虔答道:“臣正书第一,草书第二;陛下草书第二,而正书第三。臣无第三,陛下无第一。”高帝大笑说:“卿善为辞;然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唐代张怀瓘《书断》称:“祖述小王,尤尚古直,若溪涧含冰,冈峦被雪,虽极清肃,而寡于风味。”窦臮《述书赋》称其书:“致丰富,得能失刚。鼓怒骏爽,阻负任强。然而神高气全,耿介锋芒。发卷伸纸,满目辉光。”
  永明三年(485年),去世,时年六十。追赠司空,侍中如故。谥简穆。

 王僧虔提着脑袋与开国皇帝萧道比书法

 

王僧虔提着脑袋与开国皇帝萧道比书法
王僧虔作品

 

博主链接
王僧虔《笔意赞》概说
 
原文: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斯言之,岂易多得?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乃为《笔意赞》曰:
    剡纸易墨,心圆管直。浆深色浓,万毫齐力。先临《告誓》,次写《黄庭》。骨丰肉润,人妙通灵。努如植槊,勒若横钉。开张风翼,耸擢芝英。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纤微向背,毫发死生。工之尽矣,可擅时名。

概说:
    《笔意赞》是南朝齐著名书法家王僧虔关于书法的代表论著,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笔意赞》为一序一赞,仅一百多字,以《告誓》和《黄庭》为范本,对书法艺术本质和学书方法,如器具选择、用笔标准和结字方法等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文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形神兼备、神采为上”的创作与鉴赏原则,揭示了书法艺术创作的追求目标,并强调书家应做到心、手、笔相忘,才能自然地表达情感,达到创作的最高境界。王氏的这些论述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僧虔提着脑袋与开国皇帝萧道比书法
王僧虔之子王慈《卿栢酒帖》

 

王僧虔提着脑袋与开国皇帝萧道比书法
王僧虔之子王志《喉痛帖》

 

王僧虔提着脑袋与开国皇帝萧道比书法
王慈《汝比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