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维钊书法作品
父亲一生创作诗、词和曲逾干首,可惜日寇金山卫登陆,父亲举家逃难,丢失了许多,“文革”期间又损失了一部分。现今我们收集到的,仅是其中的三分之一。最近,《陆维钊诗词选》已整理成册,由西泠印社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或许可以告慰父亲在天之灵。
父亲一生也酷爱作书绘画,但书画仅是其业余爱好,遣兴而已,他从未想过以书画名世。是潘天寿院长发现了他的才华,也是潘天寿院长力主创办书法专业,并委托父亲具体负责筹备。浙江美院于1963年开始招收书法专业本科生,1979年又招收研究生,为我国的高等书法教育奠下了第一根基桩。
回顾学书经历,父亲写道:“余之学书,实绍兴潘锦甫先生启之,学颜《多宝塔》,时余年十二。其后崇明陆柏筠先生则教篆隶,终身不能忘也。”父亲早年曾师法南北朝的碑刻墓志,尤其喜爱《石门铭》、《爨龙颜》、《瘗鹤铭》、《云峰山刻石》等。他以碑学为宗,但于帖学也下过苦功,曾反复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直至八十高龄仍未间断。他在自己早年临的《兰亭序》上补跋曰:“余临《兰亭序》第一百五十通以后稍有所会。此为初学所写,形神俱失,作为垂戒可也。”父亲真、行、草书均写,其楷书主要得力于南北朝碑刻,下笔朴重,结构舒展,章法匀净绵密,富于变化。其行草书既有碑的沉雄博大,又有帖的灵秀畅达,正如沙孟海先生所说:“综合披览,使人感到纯乎学人手笔,饶有书卷清气。无论大小幅纸,不随便分行布白,有时‘真力弥满’、‘吐气如虹’;有时则‘碧山来人’、‘脱巾独步’,得心应手,各有风裁。”
父亲也喜作篆隶,他说:“《三阙》、《石门铭》、《天发神谶》、《石门颂》,余书自以为得力于此四碑。”此外,他还十分重视新出土的彝鼎碑石、帛书竹简,所以《长沙马王堆帛书》《居延汉简》、《云梦睡虎地秦简》、《武威出土铭旌》等,他都一一悉心研究。上世纪50年代后期,他开始尝试着用秦刻石旧体,以方笔或方圆结合的笔意来写篆书,或写带有篆书笔意的隶书,力图将篆和隶融为一体。他写的篆隶书体最初是长形的,60年代中开始出现扁形的。写得比较成熟,大概是在1976年以后。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外形扁方,似隶;结体、笔势用篆,兼取草势,有时还带有竹简味;左右结构的字,两部分往往离得很开,超过行距,因映带贯气,无支离之感,反而有圆浑灵动之势;整体布局计白当黑,对比夸张。正如沙孟海先生所说“陆先生那种介乎篆隶之间的新体,他自己叫隶书。我认为字形固然是扁的,字划结构却遵照许慎旧文而不杜撰。两汉篆法,很多逞臆妄作,许慎所讥‘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之类,不可究诘。陆先生对此十分讲究,不肯放松。篆书家一直宗法李斯,崇尚长体。前代金石遗文中偶有方体扁体出现,宋元人叫作‘蜾扁’,徐铉、吾丘衍等认为‘非老笔不能到’。我曾称赞陆先生是当今蜾扁专家,他笑而不答,我看他是当仁不让的。”
父亲最终以书画家之名传世,是他生前所始料未及的。他晚年曾对我说:“年轻时我讲过我这辈子如果穷极潦倒,才靠字画吃饭。抗战时期在上海,学校解散,没有工作,曾卖过一个阶段字画。不想晚年竟落得个书画家的下场,真可谓一事无成,一事无成啊!”可见他心有不甘。
父亲生前非常强调“书如其人”,他写道:“书家之传于后者,类多人格高尚,学问深湛,文辞华美。非此者,其修养之不足,必不易于寿世。”(《书法述要》)他反复告戒学生“要想学会写字,必先学会做人。人品不高,落墨无法,求其风神者,当须先求人品。”“书法之道,不仅在于写字技巧,技巧再好,不过是个‘书匠’而已。练字和学问必须同时俱进,甚至要把提高学问素养放在写字之上,否则,书法写到一定水平后,就会上不去。”“要淡于名利,追求名利就不能静心做学问。”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正如著名学者、杭州大学教授姜亮夫在“纪念陆维钊先生逝世一周年座谈会”上发言所说“陆维钊先生一生治学严谨求实,他于文学、书法、绘画,以至音乐、医学,无所不精,而且能融会贯通。他是综合中国文化艺术精华的可贵的人。”父亲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民族的精神气质融进了自己的书法作品,使之充满了雄伟豪迈、深厚质朴之气、魅力无穷。
(陆昭徽)

陆维钊书法作品
陆维钊(1899—1980),原名子平,字微昭,晚署草劭翁,书斋名庄徽室,亦称圆赏楼,平湖新仓镇人。我国现代教育家,著名的书画、篆刻家,同时也是著名的学者和诗人。民国14年(1925),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文史地部,曾任北京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王国维助教。其后,在杭州女中、秀州中学、松江女中、上海圣约翰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任教。1960年,自杭州大学中文系调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开设诗词题跋课。1963年,任国画系书法篆刻科主任。曾任政协浙江省三、四届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理事。其书法真、行、草、隶、篆,各体皆精。晚年独创非篆非隶,亦篆亦隶的新体——现代“螺扁”,人称陆维钊字体。陆维钊的山水画格高意远,以书法入画,配以诗词题款,以诗、书、画并著于世。他独创的“陆维钊体”,在书法界独树一帜,蜚声海内外。陆氏为镇上书香门第。1920年陆维钊负笈南京高等师范,5年后应聘在北京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任助教,为王国维的助手。他在艺术上有两件事值得一记:一是独创“蜾扁”书法,非篆非隶、在书坛独树一帜;二是1960年调浙江美术学院后,首创书法篆刻科,填补我国艺术教育的一个空白。
1989年陆维钊夫人李怀恭将陆氏的书画精品和收藏的文物、书籍800余件,无偿捐献给家乡。1995年平湖市建陆维钊书画院。


陆维钊《临摹圣教序》
博主链接
陆维钊谈书法
“不能光埋头写字刻印,首先要紧的是道德学问,少了这个就立不住,古今没有无学问的大书家……”
“碑可强其骨,帖能养其气。”
“蜜蜂采花酿蜜,蜜成而不见花,临摹碑帖也要象蜜蜂酿蜜那样,学了别人的东西,最后要变成自己的东西。”
“中国书法,其结构若无错综俯仰,即无姿态;其笔顺若无先后往复,即无气势;其布局若无行列疏密,即无组织;其运笔若无正侧险易,即无变化;其用笔若无弹性、轻软,即无肥瘦;其使墨若无浓淡、枯润,即无神采;其形貌若无骨骼血肉,即无生气。”
“学书者成就之高下,除前述学问修养外,其初步条件有二:其一属于心灵的,要看其人想象力之高下,如对模糊剥落之碑板,不能窥测其用笔结构者,其想象力弱,其学习成就必有限。其二属于肌肉的,要看其人手指上神经之灵敏不灵敏,如心欲如此,而手指动作不能恰如其分,即其神经迟钝,其学习成就也必受限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