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人写的字叫做“墨宝”,普通人写的字叫做“涂鸦”。国人很欢用收藏名人字画来附庸风雅,也就有各色名人挥豪,得名人字画者沾沾自喜,名人提字也就润资颇高,润资便是润笔费的意思。金庸老先生是位书法爱好者,而且字写也不错,曾经有一幅书法写的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在网上一次义拍(捐助印尼海啸)拍到28000元的高价。这个价位在现代书法家里也可以称的上高的了,当然这次义拍所得是为海啸捐款的,不能与纯艺术品的角度来看,至于金老先生的字值多少钱一个,咱们也不会去太计较。
金庸先生把书法融入他的武侠小说可称一绝,书中的武术家又是书法家,因为武术是我国特有的,而书法也是我国文化的精髓,武术与书法是有一种相通之处,金庸先生对古典中国向来充满温情,正如他晚年自言:“中国文化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有如血管中流着的血,永远分不开的”。而把中国文化中的武术与书法融会贯通,他的武侠小说才更有味道。《笑傲江湖》中秃笔翁用的武器是一支大毛笔,扬言写秃毛笔无数,似是与怀素的“笔冢”有一比。其用《裴将军诗》笔法与令狐冲比剑,这《裴将军诗》传为颜真卿书,当然也有人认为不是。前人形容此书具有剑拔弩张之势,雄姿英发之概;神龙变化,气势磅礴。且融合各体,顾盼生姿,其间楷书则如泰山之镇,巍然屹立;行草则龙虎振威,不可逼视。如一首狂飚曲,对裴将军的豪放生命情调进行颂赞。颜真卿大家肯定不陌生,他的楷书被称为颜体,而他的行书《祭侄文稿》被称为当世第二行书,(第一是《兰亭序》,第三是《黄州寒食帖》)相传这是他在兄长一家被杀后,怀抱心爱的侄儿的头颅,万分悲痛的心情下写成的,着实感人。
初读金庸的书法是在《三联》版的金庸全集上,每一部书都有金庸先生亲手题写的书名,字体介于行书楷书之间,用我的老师许乃风先生的话叫行楷,当年他给我们讲课时很喜欢做比喻,他形容楷书就如同一个少女静止不动,端庄秀雅,而行书是少女步履翩翩之时,想来更富风韵,行楷介于两者之间,所以即不失端庄又颇有韵味。老师讲过很多话,这一段我印象最深。现在老师光荣退休在家安享清福,回首时光时我才觉得年青真好,有道是“痴思长绳系日”正是我现在的心情。看《三联》版金庸全集时我还在上中学,中国文学了半车,对书法更是一窍不通,金老写的碧血剑三个字,我就一直就念成碧血叉,还好大侠们没有抡着三股钢叉出场。时隔多年又捧起《三联》版金庸全集时,才懂得欣赏其中书法,书的封面和封底采用的是古画装祯,显得古朴大方,除了金庸先生提写的书名外,每部书的扉页上都钤有一方闲章,诸如“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绳”、“鲜鲜霜中菊”(吴昌硕)、“兰生而芳”(梁袠)等等都是名家名印,发黄的古画配上剑气十足的书法,殷红的印章配上油墨的清香,真可称的上是字、画、印、书四绝了。
其实金庸先生题字很多,深圳电视台播出的“蔡澜提菜篮”节目的标题,便是金庸亲手题写的,作家蔡澜先生与金庸先生同为“香江四才子”,除了著书和品尝美食,他在书法上也是很有成就的,他和金老是好朋友,也很喜欢金庸的书法。还有金庸先生曾送给作家邓友梅一幅字,写的是“风骨铮铮忆铁梅,难忘军旅因雪霜”这幅字我是在网上见到的,字写的贴味还是很浓的。还有几年前在口福居吃火锅,口福居墙上金庸先生提写的行书吸引了我的视线,字体棱角突出,笔势如拨剑技击,正似笑傲江湖中令狐冲赞丹青生的那句话,字中画中,更似乎蕴藏着一套极高明的剑术。从所周知金庸先生并不会武术,他以一介儒生自居,但屡屡在其作品中可以看到以书法融入武功的人,以前看过《大侠杜心武》这部小说,小说中人们欣赏武术家杜心武书写的一幅字,这幅书法字里行间如同刀剑相博,其中蕴含剑气纵横。这一点正好和金庸小说中相通,武术家把剑法融入于书法,读其书法又能从中汲取剑法,书中藏剑,剑从书出,而从唐诗中学剑法,是前人无意为之还是后人太聪明,只有金庸老先生自己知道了。
金庸先生的书法给人的感觉第一个就是硬朗,感觉不像八十高龄老人。有一种宁折不弯的傲骨,显得有些太刚毅而不够圆滑,用笔很潇洒,有的笔划很像太极拳里的招术,落笔铿锵有力,中宫收紧,大有宽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的气势。总的来说还是很不错的,曾有网友对金庸先生的字做尖刻的批评,大至说把属名去掉放在网上估计没人看的出好。我想这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白谦慎教授曾关于书法经典问题的思考,著了《与古为徒与娟娟发屋》这部书,“与古为徒”是一块篆书的额匾,是民国初吴昌硕书给美国波士顿艺术馆的(现仍悬挂于此);“娟娟发屋”则是白谦慎先生2001年6月在重庆见的一爿发屋的招牌。前者是精英之书,后者是“穷乡儿女造像”两者都是书法,而从每个的眼里看就会有不同的感觉,这也算是仁者见人,智者见智,对于金庸先生的书法,我野蕨感觉很不错,当然只是个人好恶。
我之所以说金庸先生的书法好,是因为其书法碑味很浓烈,可见金庸先生对碑很有研究。金庸先生的书法走的传统的书法家走的路子,从魏碑中汲取营养的在近代已有很多人了,大家何绍基、康有为、于右任都是把碑之精华书于纸上,魏碑是古老的字体,康有为曾评魏碑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观金庸先生的书法给人的第二个感觉就是拙,这个拙不是拙劣的意思,而是书从碑出,返朴归真的朴拙,大巧若拙,如斧凿刀刻般不修棱角,大开大阖,似有齐白石放刀直干,大刀阔斧的气魄。前面提到的吴昌硕先生曾以石鼓文入篆,黄士陵以金文的古泉、镜铭中的文字成为一代名家,足以说明金庸先生书法中是完全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化的。
“买椟还珠事不同,拓碑多半为书工,滔滔骈散终成用,几见藏家诵一通。”这是已故启功先生《论书绝句》中的一首,这部书是启先生亲手书写的一百首绝句的书札。相传这部书札是启先生送给一位友人的,可是这位朋友却把它卖到市场上,正巧被启先生看到,便以十五万元的价位买了回来。有这样的“朋友”真是另人唏嘘。现在是个国学热的时代,只要和古典文化沾边的东西都值了钱,盛世收藏嘛,想来金庸先生的字估计是会越来越值钱啦。


金庸,著名作家。原名查良镛,1924年生于浙江海宁。早年在香港《大公报》、《新晚报》和长城电影公司任职。后创办香港《明报》、新加坡《新明日报》和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等,形成《明报》集团公司。五十年代中期起应报社之约,开始写作连载性的武侠小说。到七十年代初写完《鹿鼎记》而封笔,共完成了十五部。他曾用其中十四部书名的第一个字串在一起,编成“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对联。他的小说既继承了传统白话小说的语言风格,又对旧式武侠小说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手法作了全面的革新。这些作品以古代生活为题材,却体现出现代精神,同时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因而赢得亿万读者的喜爱,达到雅俗共赏的境界。金庸不仅是杰出的小说大师,同时又是一位出色的社评家。他写有近两万篇社评、短评,切中时弊,笔锋雄健犀利,产生了很大影响,曾被人赞誉为“亚洲第一社评家”。


三言两拍
从金庸书法笔迹证明他的作品
金先生的笔迹非常漂亮。和他的性格非常吻合。内涵之美,暗运之劲,结构严谨,若隐若张。
有人对金先生作品提出质疑。其实不然。
大家之笔和普通匠人之作。一目分明。
金先生的大器不凡与其作品的丰满神逸,金先生的阅历能力与其作品的有机整体。说话听音,文如其人,字是其魂。
大器大容,美玉若纯,大辨若呐,这些话在金先生身上得有充分的体现。
至于不断修改小说和重新再造,比原版小说更能反映出金先生的高明之思。大家风范,不同凡响。人需要进步。作品也要发展。人希望青春。
作品也有时效。
普通匠人的小说,缺少精神,象民间艺术工作者的工作流程的程序化。正因为金庸小说的善变和灵动,正因为金庸小说的不断自我创新,正因为金庸小说的泱泱大气,正因为金庸小说的自成一派,善变与不变,当代小说名家写的《神辫》著名小说,在结尾部分中,神辫的辫子剪了,但是变成了神枪,作家借主人公之口说,辫子虽然没有了,但是神还留着,就是这个意思。
延伸阅读
金庸梦中情人夏梦罕见照








在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及《神雕侠侣》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有两位侠女,一是黄蓉,一是小龙女。一个聪明过人,一个隔世如仙,两个女子同样的美貌。后来才知,原来这样神仙似的女子,在生活中是有一个原型的,她就是长城三公主之一的香港演员夏梦。
金庸将内心对夏梦的痴爱,化为笔下的侠女,黄蓉的聪明机灵,小龙女的遥不可及,无不含着他对夏梦的感情。夏梦的身影,在他的笔下,他的梦中流淌着。
夏梦,原名杨蒙,江苏苏州人,生于上海。外形艳而不媚,贞静平和,娴雅大方,兼之身材高挑,有「上帝的杰作」之美誉,是香港公认的西施。金庸说:“西施怎样美丽,谁也没见过,我想她应该像夏梦才名不虚传。” (佚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