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圣张芝避世洁身躲避仕途

标签:
书法《大观帖》草书今草张芝酒泉书法作品书法艺术文化 |
分类: 趣闻时政楹联诗词 |
张芝,字伯英,原为敦煌酒泉人,汉献帝初平年间随父迁弘农华阴(今陕西境内),生卒年不详。张芝一生未仕,一说他有高韬之操,隐而不仕,另一种可能是英年早逝,仅活三十多年,故他的事迹我们只能从卷帙浩繁的史册中觅出寸言片纸的记载。
官运亨通,光宗耀祖,衣锦还乡,名垂青史这是古代士子们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因而载入史册者往往是一些达官显贵和豪门望族子弟,那些官位低微的学士或终身未仕的隐者就难见经传。即便稍有记述也只是一笔带过,或作他人的点缀,或生卒年不详,或事迹难考。张芝虽为太长卿张奂之子,但他本人却避世洁身,绝意仕途,世人以张有道称之,仅徒有虚名,实际根本未仕,因此,在古代文献中有关张芝的逸事趣闻也就少之又少。一句“匆匆不暇草书”令后人争论纷纷,至今未休,或“匆匆不暇,草书”或“匆匆,不暇草书”。
一种书体的产生绝不是一朝一夕的,总有它的发生期和成熟期,是众人共同参与的结果,草书也不例外。张怀瓘有“张芝变为今草”《书断》)一说,这确实有些不妥,但我们可以从此言中了解到张芝对草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至于张芝的今草是什么样式,由于资料的缺乏,我们至今难以知晓。但“汉末有草书”这一点是公认的,而且,作为官方文字用于奏章之书,在孝武帝(《史记•三王世家》)和章帝时(《书断》)都有过记载,说明在张芝出生之前,章草书已经成熟。张芝出生在汉末,汉末又是中国书体裂变最为激烈的时代,是追求草书大盛的时期,这一点赵壹的《非草书》便是最好的明证,也正如启功先生在《古代字体论稿》中所说:“无论旧体或新体的草书,到了汉末,已成为满城争唱的时调”,再则,王羲之、孙过庭等古代草书大家也不一次的提到有关张芝的草书。
张芝的草书源自杜度、崔瑗,尔后,自立门户。被瘐肩吾《书品》评为“功夫第一,天然次之”,与钟繇、王羲之并列为“上之上”品。韦诞称:“张芝喜而草焉,专其精巧,可谓草圣,超前绝后,独步无双。”据传张芝学习书法非常勤奋,常常把家里准备做衣服用的白布拿去练字,等练的经纬不分时再拿去染色做衣。现在我们把学习书法称为“临池”,此典故就是出自草圣张芝。
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