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猜想王羲之书写姿势

(2009-12-24 15:20:54)
标签:

书法

执笔法

兰亭序

执笔方法

王羲之

分类: 书论文献舘藏展览

猜想王羲之书写姿势

猜想王羲之书写姿势
猜想王羲之书写姿势


 

猜想王羲之书写姿势

 

    我偶临兰亭序,有时候写着写着,就猜想起王羲之书写兰亭序时的姿势来,不知道书圣和现代人情形是否一样。我们现代人,如果用不同于古人的书写的姿势进行临写,是否会误入歧途呢?这此有关书写姿势的话题常常引发我的思考。
    一说起书写的姿势,我就想笑。上初中的时候,有一位王姓的同学,不清楚他是不是书圣王羲之的后裔,因为写字的姿势与人不同,竟成为学校的“名人”。晚自修的时候,常常有其他年级的校友“慕名”而来,到教室的窗边探头探脑,观看王同学迥异其趣的书写的姿势。王同学原来是右手执笔的,因为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右手受伤了,于是就改用左手学习写字,没想到一不小心后来就变成了左撇子。这还不奇,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同学因为坐姿不正,他左手写字的时候,作业本是微微斜放着的,由六十度而四十五度而三十度。由于老师和家长没有及时发现纠正,到了上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作业本的倾斜度最后达到零度,就是将作业本横着放在前面书写。后来,读书时连课本也横亘桌上,就差将黑板也竖起来放着看了。好在他眼里站立着的人,也还不是看成躺下的。
    书写的姿势引起的趣闻,今古都有。据载,清代有个书法家因没能过悬肘关,写毛笔字时手腕总是枕在桌面上,没法进行大字的创作,于是在梁上悬挂一根绳子,结成绳圈,将执笔的手套在圈里书写。这种姿势那就更是非常“可乐”了。
    姿势对书写的影响非常大,这个道理从我那位王同学和清朝未知名的书法家的例子就可见一斑了。书写的姿势不同产生的后果,有时候也可引为谈资,这是不争的事实。
    我读周作人的《桑下丛谈》第三十六则,讲有关书法家书写姿势的趣事,不妨整篇摘录:
    民国初年沈桐生在绍兴自称大书家,门前立大斾,闻其写字时用力极大,每写一笔,辄呻呼以足顿地,传以为笑。近阅张在辛《隶法琐言》,署雍正五年七十七岁,自述康熙辛未学书于郑谷口,有一则云,“初拜郑先生,即命余执笔作字,才下得一画,即曰,字岂可如此写,因自就坐,取笔搦管作御敌之状,半日一画,每成一字必气喘数刻。始知前辈成名原非偶然。”因此知沈君所为亦非无据,惜所作字极笨重,不似谷口之飞跃跳动,可见大匠之规矩虽可遵循,而才力所限,其巧亦不能必至也。
    我看到这一则散文之后,心想竟然有书法大家用如此写字的姿势,并因此名世留芳的。后来在中国书法家协会的网站是,看过王友谊、张旭光、曾翔诸当世名家笔会,好象曾大师写到进入状态的时候,拿笔作瞄准之态,目光作睥睨之状,然后在宣纸上迅疾着墨,转眼而具有充分现代意义的抽象书法大作大功告成。
    哦,我才知道,古今书坛,近代现代,书写的姿势,用笔的方法,是代代相传,具有所谓深厚渊源的。明朝的大收藏家汪珂玉在《珊珊网.书品》卷二十四中就有一篇《传授笔法人名》载道:
    盖自蔡邕授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繇传之卫夫人,夫人传之王羲之,羲之传之献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欣传之王僧虔,僧虔传之肖子云,子云传之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旭传之李阳冰,阳冰授徐浩、颜真卿、邬彤、韦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书法之传,终于此矣。
    也许是真的如汪所言“书法之传,终于此矣”。后学书家在执笔方面,就难得古法了,他们或因此写得累,或因此写得偃偃蹇蹇。清代何绍基的“回腕高悬”法,虎口向上,掌心向胸,指端执笔,腕肘俱悬,写时须通身着力,没写几个字就已经汗流浃背了。这样写字,确实非常辛苦,大概非有匹夫之勇而不能为之,启功先生称其执笔法——“猪蹄式”。刘墉强调“指不死则画不活”,坚持古“龙睛法”,指不动而运腕。但据载他人前说写字要用这种姿势,人后又自己用另一种姿势,有口是心非之嫌。他的字嘛?启功先生评: “骄恣偃蹇,了无足取”。
    就书写的姿势而言,我认为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身体的姿势,或坐或站,必居其一。当然了,电视台综艺节目上,常常还可看到倒立着写字的“书法家”,不过倒立终究还是可以归于站的一类,只是那种“书法家”,他们手当足罢了。另一种是执笔的姿势,就是写字的时候,肩臂肘腕指如何对终端的写字工具进行控制、掌握和挥运。
    千百年来,中国的书法的不断的发展,执笔方法也有各种各样、品种繁多的分类,如三指、四指、五指法执笔法,撮管、握管、搦管执笔法,单钩、双钩执笔法,龙眼、凤眼法执笔法,双苞、单苞执笔法和执笔无定法之大法等等……单纯一个执笔的问题,就让人差点摸不着北。
    执笔方法不同,书写姿势不同,就会造成用笔的不同。于是就产生另一个问题,讲究所谓的正锋、偏锋、藏锋、落锋和裹锋,讲究所谓的使转、提按、翻断和飞白,讲究字形的外拓、内擫,并出现诸如“锥画沙”、“屋漏痕”、“铁画”、呼和“银钩”的效果。
    古人究竟是如何写字的,他们写字时人姿势又是如何呢?有文物为证。1985年长沙出土西晋永宁二年的青釉双坐书写瓷俑的文物——两俑对坐,中间为一长方形几,上面放置着砚台、笔与笔架。一俑捧尺牍。另一俑侧左手持牍,右手执笔作书写状。
    这件文物不仅真实再现了西晋人的书写姿势,也证实了几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做书写时肘、腕的支撑与依托,同时还证明了,中国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在手臂、手腕没有任何凭借的基础上进行书写工作的。
    从这个西晋文物的考证,我又想到了身边一位书友书写的姿势。某日,到这位仁兄家,见其正伏案埋头临摹《兰亭序冯承素摹本》,一笔一画,用的是枕腕,如写蝇头小行楷,兰亭笔法那种劲利、振迅和风姿,即荡然无存矣。我就说他,书写的姿势一定不对了。姿势一不正确,用功越勤奋,也许会误入歧途愈深远。
    现在,我一直猜想,王羲之写兰亭序的时候,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他一定和那西晋的陶俑一样,是坐着悬腕,完成了他那天下第一行书的。                                  (佚名)

 

猜想王羲之书写姿势

 

猜想王羲之书写姿势

 

猜想王羲之书写姿势

 

猜想王羲之书写姿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