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中国书法张铁民
中国书法张铁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7,992
  • 关注人气:74,8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羲之七子一女中,王献之书法成就最高

(2009-11-10 23:21:59)
标签:

七子

王羲之书法

中国

书法

历史

墨迹

书法史

书论

资料

轶闻

书法精品

分类: 趣闻时政楹联诗词

王羲之七子一女中,王献之书法成就最高

 

王羲之七子一女中,王献之书法成就最高

 

王羲之七子一女中,王献之书法成就最高

 

王羲之七子一女中,王献之书法成就最高

 

王羲之七子一女中,王献之书法成就最高

 

    王羲之有七子一女,其子女几乎在书法上都有成就。
    长子王玄之,字伯远,工草书和隶书。其妻何氏。玄之婚后不久病逝,身后无子,以其弟凝之之子蕴之为嗣。玄之生前曾参与父亲羲之主持的兰亭聚会,有帖传世。
    次子王凝之,字叔平。历任江州刺史、右将军、会稽内史,亦工草书和隶书。他也曾参加父亲王羲之主持的兰亭聚会。其妻为才女谢道韫。
    三子王涣之,善草书。自幼学习父亲书法,达到了形似的程度。有帖传世。涣之也参与了父亲王羲之主持的兰亭聚会。
    四子王肃之,字幼恭,历任中书郎、骠骑咨议。参加过父亲王羲之主持的兰亭聚会,并有诗流传于后,只是不见其法帖传世。
    五子王徽之,是兄弟中在书法上有突出成就者之一。
    六子王操之,字子重。历任秘书监、侍中、尚书及豫章太守等职。其妻贺氏。贺氏祖父为当朝司空贺循。操之有宣之、慧之二子。
    七子王献之,为兄弟中书法成就最高者。
    王羲之唯一的女儿,不知其名,只知她成人后嫁给浙江余姚刘畅,生一子一女。子刘瑾,有才力,曾任尚书、太常侍卿等职。女刘氏,嫁谢奕之孙谢,生一子,就是著名诗人谢灵运。可见谢灵运为王羲之的重外孙。

 
延伸阅读(一)
王羲之风头何以盖过其儿子?

 

    现在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书法成就最高的莫过于王羲之了,否则他怎么称得上书圣呢?然而,历史上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王羲之的排名在他的儿子王献之以及另一位书法大师钟繇之后。直到后来,王羲之才逐渐被推上书圣的地位。这是为什么呢?
    在今年上半年举行的六朝会稽王氏文化学术讨论会上,绍兴市书法家、兰亭学研究专家喻革良先生在其题为《论历代帝王与王羲之书法》的发言中,介绍了王羲之在书坛上从劣势转为优势,并最终登上书圣宝座的历史变迁。
    喻革良认为,东晋之后的宋、齐二代,书学地位最高者是王献之,当时的排名是“王献之、王羲之、钟繇”。到梁武帝时期,排名发生变动,改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王羲之仍然屈居第二。但是,梁武帝个人推崇王羲之,以致出现学王羲之书法的热潮。
    但真正改变王羲之历史地位的是唐太宗,他认为王羲之的书法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对钟繇、王献之的书法则提出这样那样的批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唐代其他一些书法家于是也极力推崇王羲之,唐朝遂兴起学习王羲之书法的风尚。
    唐之后,宋朝皇帝继续推波助澜。明清时期,帝王学王羲之书法的风气尤存,康熙帝曾日临《兰亭序》数遍,今日兰亭景区内康熙御书《兰亭序》虽系摹本,但仍不失右军之意,可见其努力之甚。以帝王之尊力倡一人之书者,唯王羲之一人,由此奠定了他在书法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
    喻革良提出,王羲之受宠并非偶然,首先因为王羲之的书法有创新精神,他是中国书法由“古质”走向“今妍”的关键性人物。更重要的是,王羲之的书风温文尔雅、刚柔相济,处处渗透着“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中和”之美。而“中和”之美符合中庸之道,符合植根于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精神。此外,中国厚古薄今,作为皇帝更愿意推崇古代圣贤,后世士大夫不大可能享受这种待遇。正因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才成就了王羲之的书圣之名。
    喻革良认为,历史帝王热爱书法、热爱王羲之,从积极意义上说,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但是,过于迷信和盲从王羲之,使后世在顶礼膜拜的同时,恰恰丢失了王羲之藐视权威的独创精神,缺乏敢于比肩先贤的气慨,特别是到了清代,书法大有没落之势,这是今天书法家需要警惕和防范的。(来源:绍兴日报) 

 

延伸阅读(二)

孤高名士的自由追求王献之书法故事

   
    唐《述书赋》记述晋代书坛之盛况,说是“博哉四庾,茂矣六郗,三谢之盛,八王之奇”。但是,艺术的持久力和它的永恒性是要接受历史的检验的,随着时间的过滤和汰选,有些人湮没无闻了,有些人却经久不衰,并且越来越显示出他的卓越与不朽。中国书法艺术史上以“二王”并称,而且视为至今难以超越的典范。“二王”之一,便是在中国书法史上被称为“小圣”的王献之。

    孤高傲世 宠辱不惊

    王献之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第一等的可爱人物,如果说王羲之以“骨鲠”而著称,王献之则以“孤高”而闻世。有一天,王献之随兄长们去看望谢安,王徽之、王操之议论世事,滔滔不绝。不知道是他厌恶这种不着边际的清谈,还是什么原因,他竟一言不发。一次,王献之路经湖州,游一名园,其时湖州当地的一批名士正在宴集。王献之却旁若无人,视而不见。有人就当面指责他“非礼非道”,还贬损他是北方伧奴。王献之轻蔑地连眼珠也没有翻转过去,走了。由于他在书法上的盛名,当时请他题字写字的人很多。有一次谢安也找上门了,让他为太极殿题榜,以百世流芳。谁也没有想到,他也不给面子推辞了。这样一种宠辱不惊的人生风范,可以衔远山,吞长江,送夕阳,迎素月,直与洞庭同其广,日月同其新。
    对王献之来说,真正把自由的个性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并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还是他的书法。“偶其兴会,则触遇造笔,皆发于衷。”在王献之那里,写字不是机械化的生产,待价而沽的商品,而是精神诉求的释放——从心灵中流出。有一天,他漫无目的地在会稽城的小巷里闲逛,却见一堵刚刚粉刷的墙壁又白又净兀立在前边,好一张刚刚铺就的白宣纸啊!他忽然来了灵感和激情,便以扫帚为笔,用泥汁作墨,径自在那粉墙上横扫。我不知道,天下还有没有人这样写字的?有没有人看过这样写字的?一时轰动得满城风雨,古之会稽人也算是大饱眼福了。
    还有一次,王献之到乌程县去看望他的弟子羊欣。当时羊欣穿着新绢裙正在睡午觉。不知是洁白的新绢裙触动了他的书兴,还是羊欣午睡的酣态引发了他的情思,他不声不响地在桌上抓过笔来,饱蘸浓墨在羊欣的绢裙和衣带上写满了字。在王献之那一方,无非是兴之所至极其随便地信手涂抹,完全不是为了让人珍藏。可是在羊欣那一方,醒后一见,瞳仁却放出喜不自禁的光芒,那可是一件精品。书法艺术这东西说起来也很有点神乎其神的,你很想把这幅字写好,有时可能就怎么也写不好;有时随心所欲地写去,却出了意外的精品。拿苏东坡的话来说,这叫“书初无意于佳乃佳耳”。羊欣是有眼力的,他午睡醒后,喜不自禁,连忙脱下绢裙和衣带,把它们珍藏起来。“偶其兴会”的激情发挥,“皆发于衷”的创作状态,把一个卓越的书法家王献之概括完整了。

    勇于创新 敢于超越

    中国书法史上不乏子承父业的传统。但是,艺术是最怕重复的。王献之的高明处在于:他决不仅仅是王羲之书法的忠实步武者,而是大胆地寻求自我的突破,追求“我自为我”、“自有我在”的境界。王献之为谢安幕府时,书名已经很盛,也就自然有人拿他与王羲之来比较。一次,谢安问子敬:“君书何如君家尊?”你道王献之怎么回答?他说:“固当不同!”(本来就是各有千秋),谢安又说:“物论殊不尔!”(外界的议论并不这样看啊),王献之接着又说“世人那得知!”(世上的人哪里真正懂得)。
    好一个“固当不同!”
    好一个“世人那得知!”
    置公众舆论于一边,连“书圣”的父亲都可以不放在眼里,问古今天下还有第二人否?根据笔者分析,“盖往古之士,匪鬼匪神”,固然与晋人张狂的个性,大胆的反圣贤排礼法否定束缚,回归真实自由的人生境界有关,但又分明折射出王献之反对盲目崇拜,敢于超越前人的不凡气度。不过,它的前提也是严酷有加的:必得以一生的磨砺和心血的浇灌为代价。俗传:王献之洗砚曾经染黑了家里贮水的十几口大缸;他七八岁时染翰,无间临池,全身心地投入到苦学苦练中,其父曾经想从背后抽他手中的毛笔,竟然纹丝不动。除了笔成冢,墨成池,循序渐进地掌握数不清的笔法、章法、墨法等技巧,还需有感悟“锥画沙”、“印印泥”等妙理的灵气,时不时地还要小心不被名利之索绊倒了自己。放弃尘俗而不断品味冷清、孤寂和苍凉,然后才能超然神会,推陈出新,进入到融会百家而自成一家的境界。后人评论王献之“行草之外,更开一门”,其书则“有若行风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对王献之来说,冲破先父的樊篱,更开一门,展示自己有别于王羲之风格的新的气度,无异于在一座高峰面前重新耸立起另一座高峰,其所经历的路程可谓十倍艰难于他人。可是,王献之成功了,书坛冉冉升腾起一颗耀眼的新星!
    从此,“书至子敬,尚奇之门开矣。”——这段历史是被后人肯定了的。
    王献之为王羲之最小的儿子,字子敬。当年谢安品评王家兄弟,曾有过“小者最胜”的赞誉。谢安毕竟是谢安,他的眼界确乎高人一筹。                                     (老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