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碑帖论

(2009-11-07 11:59:21)
标签:

书法

拓本

碑帖

墨迹

简札

杂谈

游目帖

历史

书法资料

书法艺术

帖学

分类: 书论文献舘藏展览

碑帖论
    虞世南《孔子庙堂记》原石(局部)


 

    碑帖,过去俗称“黑老虎”,它既是一种有文化历史内涵,又有艺术品位和工艺加工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品。

  我们的前辈为了记述前朝重要事清和隆重庆典等,把文学形式和书法家的手迹经过名匠刻手,刻凿在悬崖和石碑上,因此碑石就有多重性的艺术内容,还经过裱装成轴或册页,这样就成了碑帖。碑帖是碑和帖的合称,实际“碑”指的是石刻的拓本,“帖”指的是将古人著名的墨迹,刻在木板上可石上汇集而成。在印刷术发展的前期,碑的拓本和帖的拓本都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以后人们为了学习书法,或作历史资料都要学习这些文字资料。为此,这些“碑帖”就有真实性、时间性、工艺性和艺术性。由于文化商品能在市场流通,也就有经济的价值,所以鉴赏就成为重要手段。

  认识古代留下的各种拓本,重要的是对原石的鉴别,由于原碑石被毁,因此,仅存的原拓本或孤本,就会价值连城。据史料记载,宁代黄庭坚曾有记孔庙碑的“贞观刻”,以千两黄金所购得。这说明了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的价值。然而到以后翻刻的“成武本”、“西安本”,翻刻本的质量不及原拓本。 1920年,大收藏家罗振玉公开出售由他鉴定的明拓本《西安本庙堂碑》,价值140大洋,张叔末藏《成武本庙堂碑》值120大洋。

  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真正学习鉴赏碑帖,成为许多收藏者的兴趣,从对碑帖的整体认识来说,鉴赏也是由表及里,有各个不同的侧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拓本的装潢,各种旧拓本特别是古拓本,有不同时期的式样,因此,“经折装”、“蝴蝶装”、“线装”等都反映出材料和裱装时代特征,再是对拓本纸张和拓本具体的墨色和效果,这则是对材料和技法的客观分析了。

  南宋以后,碑帖的制伪高手越来越从拓法上和刻石上下功夫。所以进一步鉴别出书法的风格、用笔等,这就成了鉴赏中的主要依据。再有鉴别碑帖的辅助依据,即题签、印鉴、题跋等这些文字,都能帮助我们鉴定真伪。

                                                                                     

碑帖论

碑帖论

碑帖论

碑帖论

碑帖论
《宝贤堂帖》初拓选页

延伸阅读(一)

碑与帖的区别

  碑的称谓最早始于汉。据清代《说文》学家王筠的考证,最早的碑有3种用途,即宫中之碑,竖立于宫前以测日影;祠庙之碑,立于宗庙中以拴牲畜;墓冢之碑,天子、诸侯和大夫下葬时用于牵引棺木入墓穴。由于这些实用的目的,最早的3种碑上都是没有文字图案的。

  帖最早指书写在帛或纸上的墨迹原作。后来写得优秀的墨迹难以流传,于是把它们刻在木头、石头上,可以多次拓制,这样就把刻于木石上的这些原来的墨迹作品及其拓本统称为帖。
  认真概括起来,碑、帖有以下几方面的区别:

  1.制作目的不同最初的碑没有文字,后来为托顽金之坚以期永垂后世,在碑上增加了文字,并且从最初的随意刻画到庄重严整、一丝不苟,其主要目的是追述世系、记叙生平、歌功颂德,而不是传扬书法,所以书者可以是名家,也可以不是名家。唐以前的碑多不署书者姓名,可以看出碑是重内容而轻书写的。刻帖的目的是传播书法,为书法研习者提供历代名家法书的复制品,所以书法的优劣是它的选择标准。只要是名家的书作精品,即便是只言片语的一张便条,也照样收入,很少顾及内容。

  2.书体不同碑的历史悠久,所用书体在隋以前都是庄重肃穆的篆、隶、楷书。直至唐太宗御笔亲洒,才开始有行书入碑。草书刻碑除升天太子碑外,绝少有。而刻帖一事始自赵宋,多数是诗文简札,所以行、草书及小楷居多。

  3.形制不同碑是竖立在地面上的石刻,多数是长方形,也有圆顶、尖顶的,虽然有一面字的,但也有两面以至于四面刻字的。丰碑巨碣动辄丈余高,气势宏伟。帖因为多取材于简札、书信、手卷,故高度一般在一尺上下,长则一尺至三四尺,呈横式,多为石板状,只在正面刻字。另外,帖有木刻的,碑则绝少。

  4.制作方法不同南朝梁以前,碑一般是书丹上石,即由书写者用朱笔直接把字写在磨平的碑石上,再经镌刻。刻碑者往往可以因循刀法的方便而使字的笔画有风格上的变化,即与原书丹之字略有出入,还有的碑刻甚至未经书丹而直接奏刀。其字融入了刻工的艺术情趣,有极浓的金石味道,非毛笔书写所能体现,实际上是书者与刻者的共同创造。而刻帖都是摹勒上石,就是先将墨迹上的字用透明的纸以墨摹下来,然后用朱色从背面依字勾勒;再拓印上石,最后刻,比碑多出两道工序。虽然程序复杂,但刻帖要求忠于原作,尽力毕肖,每道工序均不得搀入己意,所以精品帖本可以达到乱真的水平。

 

碑帖论碑帖论碑帖论碑帖论碑帖论碑帖论碑帖论

(博主注:以上内容为镜像图,影响阅读,谨表歉意。)

 

碑帖论

 

碑帖论

 

碑帖论

 

碑帖论

 

碑帖论

 

碑帖论

 

碑帖论

 

碑帖论

 

碑帖论

 

碑帖论

 

碑帖论

 

碑帖论

 

碑帖论

 

碑帖论

 

碑帖论

 

碑帖论

 

碑帖论

 

碑帖论

 

碑帖论

 

碑帖论

 

碑帖论

 

碑帖论

 

碑帖论

 

碑帖论

 

碑帖论

 

碑帖论

 

碑帖论

 

碑帖论

 

碑帖论

 

碑帖论

 

碑帖论

 

延伸阅读(二)

碑帖如何鉴定与辩伪
    碑帖的鉴定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它涉及面很广。鉴定者必须有深厚的文化积累,除对历史的演变要清楚外,还要对文字学、金石学、绘画、雕刻、纸、墨、装璜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当然,更重要的是对金石碑志本身的了解。对于什么时候哪块碑出土、断裂、焚毁、佚失、损坏以及损坏哪几个字或哪几笔、现在什么地方等都要了如指掌,不然的话就要给鉴定带来困难。旧时收藏与鉴定碑帖,多以某权威或豪贵者的言论为准绳,或只以著录、名人题跋、藏印为依据,缺乏全面客观的审视,因而往往以假乱真,造成很多失误与笑话。很多收藏家在这上面吃过大亏,可见鉴定的学问之深奥。
    但我们也不要将其看得过于神秘而高不可攀,如果是假的就一定与真本有区别,只要鉴别者通过细心观察,逐渐具备一定的眼力,掌握其作伪手段,平时多看多比较,一定有蛛丝马迹可寻,就会发现种种与真本不同的破绽。
    一、伪造
    碑帖多以拓本或拓片的形式出现,若一见到黑底白字、纸色泛黄,甚或有名人题跋的碑帖,就如获至宝,以为见到了文物,岂不知其中赝品大量存在,若不辩真伪盲目收藏,不但浪费了感情,且徒然贻笑大方。
    伪造现象在碑帖发展史中已不鲜见。伪造,简言之即无中生有,无原石与拓本而凭空根据某碑志或帖上某人的书法,再摘一段古人文章或诗词,二者结合刻石以欺人。如传说中大禹时代的《□嵝碑》实际上是不折不扣的伪物;周穆王"吉日癸已"四字也是后人妄写;三国时张飞《立马铭》显见是后人所造。若史学家对此不加考证信以为真,以此订正史实,岂不越来越糟。对伪造者,因无原石原本可对,所以需要了解其如何从碑帖摹制而来,再根据史实推断,抓住伪造中破绽,才能证明是赝品。法帖中作伪现象更为普遍。如《淳化阁帖》,前人就曾批评编者王著鉴别不精,其中伪迹甚多,如苍颉《戊已帖》、夏禹《出令帖》、孔丘《延陵帖》汉张帝刘□《辰宿帖》、张芝《冠军贴》、《欲归帖》、《二月帖》等等,都是伪物。

  二、重刻
    一般来讲,只有当时书丹上石或按墨迹摹勒上石镌刻的碑刻,称之为原刻。原物已毁或早已失传,因而重刻的叫"重刻"。重刻一般分三种情况:

    1、依原迹重刻 如元赵孟頫《福神观记》即清吴荣光重刻。

    2.依旧拓重刻 如虞世南《夫子庙堂碑》,其碑原刻未几即毁,唐时丞相王旦重刻,又毁;宋王彦超等再重刻。
    3、摹写重刻如秦《峰山刻石》久毁,宋郑文宝以南唐徐铉摹写本重刻之。古代之碑在当时就一刻再刻者屡见不鲜,如《峰山刻石》就有许多重刻本流传于世,后人评价其次第为:长安第一,绍兴第二,浦江郑氏第三,应天府学第四,青社第五,蜀中第六,邹县第七,由此可见一斑。总之,重刻的目的还是为了再现原物以飨后人,故刻工比较严谨认真,尽量恢复原状,其用意与下面"翻刻"有所不同。

  三、翻刻
    另有一种,原石尚在,依拓本再刻谓之翻刻。
    翻刻之因有三:
    一、古时名碑因路途遥远椎拓困难,为取用便易而以旧拓翻刻之,如欧阳询《九成宫碑》,宋、元、明、清皆有翻刻;
    二、原刻损泐过多,以旧拓翻刻之,如先秦《石鼓文》,宋、元、明、清皆有翻刻。
    三、原石尚在,然椎拓不便,或原石已佚,碑贾翻刻充作原拓、旧拓,鱼目混珠而牟利,如:《四山摩崖》、《云峰山全拓》、吴《天发神谶碑》等。
    此种翻刻本,因牟利新切,故往往粗制滥造,大都仓促刻成,刻工又多半是文盲,字画错谬很多,而且原碑尚在,因此没有什么价值。这种翻刻种类颇多,有木刻、砖刻、泥墙刻等等,其中尤以瓦灰拌生漆或泥土制版翻刻的最为恶劣,且上市最多。

  四、其他作伪手段
    为使作品更逼真,更有价值,还有一些作伪方法。如染色充旧,即用茶叶或颜撩将新纸染色仿旧。但这种作法不是太过就是不及,看去总觉不舒服。又如题跋作伪,即将真本题跋割下,装裱在伪本上。这种移花接木的办法很容易蒙蔽一些迷信名人收藏题记的人,故决不能盲目依靠题跋来论真伪。遇这种情况,除要确定题跋和原帖的真伪外,还须注意题跋内容是否与帖相符,帖内是否钤有题跋人的印章。还有嵌蜡填、补考据处石花及在拓本石花处填墨以充旧的,这种作伪效果往往很不自然,仔细观察即可辨认。
    还有伪刻名人印章作伪的,无非是骗取收藏家的信任,但此种伪印除艺术不佳、格调粗俗外,时代不同的印章而所用印色却往往完全一样,且钤印的位置也显杂乱无章。
    另外,更有甚者,将整个拓本全部按旧拓用墨涂描一遍,还有根据旧拓制成锌版,然后将锌版腐烛后拓墨充旧者,这些更不易辨认。

  五、辨真伪
    综上所述,面对如此繁杂的作伪手段,那么,若手中捧着一本自认为良好的旧帖,我们应如何去辨别其真伪呢?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冷静,心静才能详细观察,综合考虑,不致急躁武断。然后仔细观察作品字口是否有神,有无涂墨现象,纸与墨是否相合,再观其首尾有无名人题签、题记,有无收传印记,题记和印章与拓本内容是否相符,有无张冠李戴,再看整本是否染色,考据处是否有拼补或描填痕迹。若拓本真实,题跋、印章亦可靠,便有可能是善本,还须进一步推敲。若拓本好,但无名人跋与印,亦不失为善本。但若拓本有问题,即使题跋可靠,亦只能是次品或资料,不具文物价值。
    总之,各种作伪无论手段如何高明,钩摹如何精细,与原石相比总有一定距离。第一,字划神气不同。真品精神十足,伪品萎靡不振。第二,石花不同。经过天然风化而剥落的石痕非常自然,而伪品人工椎凿痕迹颇浓。如再仔细观察,必然还有遗漏点划或错字出现。旧拓本皆采用当时佳墨精心椎拓,墨色浓重黝黑、纸墨相发,神采飞动,每一展卷,总是墨香四溢,令人神怡心旷,而伪作则多用近时劣墨,平淡粗劣,且无墨香。故作伪者其他皆可修饰,唯墨气无能为力。

  六、观石花断年代
    如果各种迹象表明,此本绝对是真品,虽非精品,但亦非伪造,就是不知是何时所拓。那我们除根据纸质与墨气推断外,就需要借助字口的肥瘦与观察石花的泐损情况来断定年代的远近了。如今看到的碑,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
    近年,虽已逐步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但在这之前,这些碑都是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历经风雨的侵蚀,有些地方开始出现石面自然剥落的痕迹,即"石花"。有些地方出现人为的划痕或自然人为的断裂现象,有的一断为二,有的断为三节,更有甚者已渐为残石碎片。
    经过历代文人墨刻、商贾、盗墓者的不断推拓,碑的字口由初刻时的肥厚圆润而逐渐变得细瘦而枯干。这些潜移默化的微小变化,为我们给碑帖断代提供了依据。                  (佚名)

 

碑帖论

    《圣教序》北宋初拓选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