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门书派领袖人物祝允明是书法神童?

(2009-11-04 23:28:56)
标签:

书法

艺苑卮言

祝允明

杂谈

争鸣

中国书法

资料

书论

艺术批评

行书

分类: 趣闻时政楹联诗词

    祝允明(1460~1526),因生而枝指(六指),故自号枝山,又号枝指生,长洲(今江苏吴县)人。祝允明出生于官宦之家,弘治五年(1492)中举,以后便久试不第,故有“五应乡荐裁忝一名,七试礼部竟不见录”之语。正德九年(1514),他被授为广东惠州府兴宁县知县,嘉靖元年(1522),转任为应天府通判,故又人称“祝京兆”,后因病辞官归里。祝允明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才子”。

 

吴门书派领袖人物祝允明是书法神童?


    作为吴门书派的领袖人物祝允明,其书法成就不仅在吴门书派中是最高的,也是整个明代书坛中的佼佼者,甚至有不少同朝书法大家和书法理论家将其书法推为国朝第一。祝允明自幼就聪慧过人,五岁时能写一尺见方的大字,九岁会作诗,以后博览群书,诗文有奇气。他的楷书早年精谨,师法赵孟頫、褚遂良,并从欧、虞而直追“二王”,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称:“京兆楷法自元常、二王、永师、秘监、率眉山、豫章、襄阳靡不临写工绝。”其书《出师表》谨严浑朴。晚年,临写《黄庭经》不注重点画的形似,而结构疏密,转运遒逸,神韵益足。嘉靖末的书法家王樨登说:“古今临《黄庭经》者,不下十数家,然皆泥于点画形似钩环戈磔之间而已,……枝山公独能于矩绳约度中而具豪纵奔逸意气。”他的草书师法李邕、黄庭坚、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变化,风骨烂熳。在“吴中三家”祝允明、文征明、王宠中,祝允明的书法艺术成就最为突出。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评价道:“天下书法归吾吴,祝京兆允明为最,文待诏征明、王贡士宠次之”。《名山藏》说:“允明书出入晋魏,晚益奇纵,为国朝第一。”祝允明的代表作品有:
    1、唐寅落花诗:草书。每字有一寸见方。此卷潇洒飘逸,神韵洋溢。有不少章草的笔法。用笔浑厚,含筋骨于笔画之内。是祝允明草书中含蓄一路的代表作。
    2、箜篌引:祝允明草书成就的最杰出代表。书于明嘉靖四年(1525)前后,共书《箜篌引》、《美女篇》、《白马篇》、《名都篇》等四首三国魏国文学家曹植乐府诗。全卷是祝允明在一个冬日的烈风下所作,但仍然能达到神融笔畅的境界,挥笔迅疾,纵横使转如意。作品狂而不乱,情浓势足,激跃奔发,气度不凡。保证大草气度的第一因素,即将字中妍媸和巧丽的笔画起收动作幅度缩短,增加行笔过程中饱满度和厚实感。使人视觉上既感到朴拙、沉劲而又不失流丽多姿。祝允明在这一卷后自识“神在千五百年前”,可以知道他意在追摹汉人。
    3、前、后赤壁赋:狂草书。内容是苏轼的两篇散文。据考证,此卷为祝晚年杰作,千古绝唱之文,经生华之笔,构成变化万状的“画图”,堪称“双绝”精品。此卷下笔变化丰富,行笔沉着痛快,信手而作,随意而行。正如王世贞在《艺苑卮言》里所说“变化出入,不可端倪,风骨烂漫,天真纵逸。”结体上也大小相间,修长合度,引领管带,疏密成趣。纵观全卷,神采似行云流水,飞动自然,形迹如行立坐卧,意态朴素。

 

吴门书派领袖人物祝允明是书法神童?

 

吴门书派领袖人物祝允明是书法神童?

 

吴门书派领袖人物祝允明是书法神童?

 

吴门书派领袖人物祝允明是书法神童?

 

吴门书派领袖人物祝允明是书法神童?

 

吴门书派领袖人物祝允明是书法神童?

 

延伸阅读

祝允明诗书戏权贵

 

  祝允明是明代书法家,天资聪颖,博览群书,性格豪爽,疾恶如仇。
  有一位知府的儿子,不学无术,又自以为是。有一天,这位少爷写了一篇文理不通的文章,知府看了喜不自胜,到处炫耀自己儿子的“才华”。好多帮闲文人也帮助吹嘘,有人提出一定要请祝允明来给文章题字。
  请帖送到了祝允明家,祝允明也不推辞,看过文章,提笔写下了两行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知府看后,大喜,帮闲们也说好好好,真乃诗文合璧,交相辉映。
  不久,这事被唐伯虎知道了,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旁边的一个朋友不解,唐伯虎解释说:“两个黄鹂鸣翠柳,是说那位少爷的文章写得不知所云

;一行白鹭上青天,是说那位少爷的文章离题万里。”
  祝允明与唐伯虎是好朋友,有一年,二人一同到杭州游览。这事被杭州太守知道了,太守想请祝允明在一幅古画上题字,但与祝不熟,于是便请自己熟识的唐伯虎来疏通此事。
  这太守为人吝啬贪财,祝允明想借此机会教训教训他,于是提出要三百两银子做润资。太守只给了一百两。祝便打定了一百两的主意来回敬。
  这幅画叫做《柳堤送别图》,画面上曲曲折折的河堤,四面皆是柳树,小船待发,河岸上一女子正与人依依惜别。祝允明沉吟片刻,便在画的上方写了如下几句:“东边一棵大柳树,西边一棵大柳树,南边一棵大柳树,北边一棵大柳树。”写毕,便派人将画还给了太守。
  太守一看就急了,这叫什么玩艺儿,急忙派人把唐伯虎找来。唐伯虎一看,也觉得祝兄闹得过分了,答应与祝允明交涉此事。
  祝允明见到唐伯虎以后竟然笑了,理直气壮地说:“我的题诗照例是三百两银子,他只给了一百两,我能给他写这么多,就很对的住他了。如果他照三百两银子给,我就把诗补齐,包他满意。”
  唐伯虎只好把这意思转告给太守,太守虽然心疼银子,但事已至此,也只好屈就答应;否则,画毁了,就更亏了。
  祝允明按约来到太守家,坦坦荡荡收下银子,便开始挥笔续诗,不一会儿,续诗写完了,众人观看,只见画面上写道:“东边一棵大柳树,西边一棵大柳树,南边一棵大柳树,北边一棵大柳树。任凭你南北东西,千丝万缕,总系不得郎舟住。这边啼鹧鸪,那边唤杜宇,一声声行不得也,哥哥!一声声不如归去!”
  几句续诗,便把全诗激活,把原本开头几句平淡的诗句也变得有了意义。全诗成了一首带有元曲情调的婉约缠绵的离愁别绪的佳作,人情人景,别有一番滋味,令人拍案叫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