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昌硕当年收入超过蔡元培

(2009-10-27 11:24:54)
标签:

书法

边款

海派

银圆

吴昌硕

印之

杂谈

历史

墨迹

书论

争鸣

中国书法

资料

分类: 趣闻时政楹联诗词
 吴昌硕当年收入超过蔡元培 
 
吴昌硕当年收入超过蔡元培
 
吴昌硕当年收入超过蔡元培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

    “文汇”2007年出版新著揭秘海派书画兴盛的经济原因。

     关于海派书画,人们或多或少有些了解。但是,你知道任伯年、吴昌硕、吴湖帆等海派名家的书画作品,当年售价几何吗?海派书画的市场行情又是怎样从低价位走向高价位的呢?文汇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海派书画——百年辉煌背后的人文精神和经济形态》,以新的角度探究海派书画兴盛的经济原因。
   
    作者王琪森称,海派书画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举足轻重,但是以往很难找到一本对其进行整体研究的专著,甚至连小手册也难觅。尽管有研究某些海派名家的著作,但往往研究方法和观点雷同,缺乏对特定历史背景及时代氛围的阐述。而他则撰写此书时,注重从历史背景、经济结构形态和海派大文化圈这三个角度切入。海派书画当年的市场运作方式、画家收入情况等,在以往对海派书画家的研究中,往往是被忽略或遗漏的。
   
    该著称,19世纪末,第一代画派书画家润例还不高。一流名家作品大约在每平方尺1至2银圆,而二流的仅几角,有的仅1角。任伯年润笔最高,每平方尺2至3银圆。他逝世前一年(1894年),已积蓄有二三万银圆。当时1银圆约折合现人民币80元。当时五口之家小康型的月生活费是25银圆。
   
    1912年是海派书画的重大转折时期。那一年,上海汇集了一大批前清高官,其中有帝师太傅、大学士、尚书、总督、巡抚、布政使,如陈宝琛、沈曾植、张謇、陈三立、朱祖谋、康有为、曾熙、李瑞清、张元济、郑孝胥等。这些高官名臣、硕学鸿儒在上海完成了从封建末代官吏到近代书画家的华丽转身。他们已不是像任伯年、蒲华、虚谷那样的民间画家,而是名流中的名流,一出山就大大带动了海派书画的市场行情。第二代海派书画代表人物吴昌硕,便是这一年定居上海。10年后,吴昌硕重修润格:堂匾三十两;楹联三尺六两、八尺八两;横直整幅三尺十八两,四尺三十两,山水视花卉例加三倍;刻字每字四两……每两为银圆1圆4角。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每月收入为600银圆,吴昌硕书画收入远远超过北大校长及教授。
   
    作者认为,海派书画家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富庶,不仅为他们创作提供了丰裕的物质条件,而且使整个流派的艺术创作呈现强劲势态,从而使海派书画成为当时全国的中心重镇。                        (明杰)
 
延伸阅读(一)
吴昌硕边款品议
 
    印之边款,由于流派印的形成而成为印学中十分宝贵的一个部分。
  上古印章极少署款,一直到明·文彭以双刀行书刻款,于是开了边款多样化的风气,此后的印家各显身手,使印章边款迅速上升为印章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尤以在清·赵之谦的开创下,一扫单一、平庸的旧习,集多种书法艺术以至绘画构成于印之边款,使之达到了可赏、可读、可品且丰富多彩的境地。起到了像绘画题跋一样的补充作用。因此,款识的刻制,也同样反映出印家们精彩的刀法和高超美妙的书法境界,值得我们细加品鉴和赏析。印章款识除了可作书法碑帖艺术品来鉴赏外,有些款识还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它可以或记事、或抒情、或论艺、或品味,当我们细加品鉴和赏析时,读之令人神往,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从中体会到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之所求,所思所悟,所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不单是指印文,而且也适合于款识,两者都具有金铸玉琢的微妙感觉,同样引人入胜,唤起我们不尽的联想,带给我们无穷的意韵。
  清·道光之后,届西泠流派印学昌盛繁荣的晚期,才有林云楼以拓碑帖的方法为清·赵之琛墨拓印款,置于印谱后面。此后大家都来仿效,而蔚然成风。于是乎,印谱开始流行,前人有印之存“刻之功六、拓之功四”的说法。不但在当时的印人相继集谱,同时为前贤汇集成谱,使我们今天还能欣赏到那一批批朱丹玄墨的名作。手边的吴昌硕边款旧本原拓,也是留下众多印谱中的妙品,不断研读使我们欣赏到了缶翁边款的精彩篇章。(图1)

吴昌硕当年收入超过蔡元培

  印在吴昌硕的艺术生涯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从“少好篆刻,师心自用”到见秦汉印“浑古朴茂,心窃仪之,每一奏刀,若与神会。”
令其印列入大家之林,而作为印之组成部分,他所治边款也别具一格,令人赞叹。以下分而赏之。
  以书体划分:
  真书边款尚拙:艺贵在真,谓“真率”者也。赏吴昌硕的真书边款即有这样的感受,他的真书边款往往似信手拈来,真率至极。如他的信札法书,自然天成,刀尖出入石中,边款即成,文章也就,使我们从他随手的兴至所致中找到了他的艺术语言。
  篆书边款尚古:印章艺术源于书法,印面如此,边款也然。吴昌硕的书法以石鼓文名扬天下,他的篆书边款最精者也是以石鼓文入印来为之。小中见大,拓出边款有古意盎然的感受。(图2)

吴昌硕当年收入超过蔡元培

  以格式之分:
  又分阴刻(图3)。吴昌硕当年收入超过蔡元培
  以内容区分:

  分肖型(图4)。如“缶道人自刻印,时甲申。”、谈艺论道之心得。释文如:“此刻有心得处”、“此刻流走自然,略似仪征让翁”、“此汉凿印之最古者”、“一耳之听也不若二耳之听也”、“三尺之童操寸之烟,天下不能足薪”、“不爱江海之珠,而爱己之鉤”读来倍感亲切。
  在边款中刀法都用单刀,如打格中的长线,单刀直刻,很有自然淋漓的金石气。

吴昌硕当年收入超过蔡元培

  缶翁精微墨拓痕,既为我们后辈印章爱好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篇章,也使我们对印章的研究引入了深邃的艺术境界,由此及彼,中国传统的文化宝库中,印章艺术是一个值得我们进一步鉴赏、研究的重要课题。                    (王文甫)
 
延伸阅读(二)

拜读先曾祖吴昌硕之印

http://xmwb.news365.com.cn/images/rrrr.jpg

http://xmwb.news365.com.cn/gjyszz/200903/W020090314480486870415.JPG
美意延年  
http://xmwb.news365.com.cn/gjyszz/200903/W020090314480486876062.JPG
                   学心听                    

 
 
      吴昌硕为清末民初中国艺坛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他因父亲精诗词、通篆刻而得熏陶,年幼耕作之余便爱读书,尤喜磨石奏刀,日复一日,乐此不疲。吴昌硕曾在《西泠印社记》中自述“予少好篆刻,自少至老与印不一日离”。其毕生不断探索、不断实践、自创风格,开辟印坛新天地,为中国篆刻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身为吴昌硕后裔,比常人有更多机会接触、观赏曾祖传留下的金石文字,似乎慢慢走近他老人家深远绵杳的精神世界。我特敬重他的一些并非“闲”的“闲章”。尤喜读那些撷取先秦诸子名贤的哲语作为印语的自用印。那些印章词意隽永,富涵哲理,耐人寻味。如阅其身世,聆其教诲,又如解读其人生志向、艺术追求、自我修养及处世准则……
    
    如他的汉白文印“归仁里民”,宽厚稳健,工致宁静,边款为“归仁吾鄣吴里名,亦里仁为美之意”。“里仁为美”为孔子所云,即跟有道德的人住在一起,是很美好的。另有一方朱文印章“染于苍”,语出《墨子》,边款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两印皆指出环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这不正是昌硕太公自幼得家乡鄣吴古风浸润;受父挚喜诗书、爱篆刻潜移默化之熏染的真实写照么?吴昌硕镌于56岁的白文印“聋于官”,也颇值得玩味。印面高古朴茂,已达人印俱老的境界。印语摘自《战国策》,边款为“今君审于声,臣恐君之聋于官也”,大意为“统治者不能只闻音律而疏于对乐官的管理”。可昌硕太公仅取其“聋于官”三字治印自有其潜蕴之意——正是同一年,他曾受任过江苏安东县令一职,因实在不善迎奉,他又无意仕进,一个月后坚决辞官而去。兹后,他特镌两方贵重的田黄石为印来记载此事。一印语为“一月安东令”,一印语为“弃官先彭泽令五十日”,颇为自得。吴昌硕的这段人生遭际与“聋于官”印,何其契合!
    
    在吴昌硕的自用印中,自勉、自励、自我修养的印语也颇醒目。可谓是“其印修身”。其40岁那年镌就的白文印“学心听”是我最珍爱的一方,其以篆隶入印,气势纵横,犹铁笔写就。此印语出《荀子》,边款为“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这是他平素修身的铭言,也是对我们后辈的谆谆告诫。语出《淮南子》的朱文印“雌节”,他曾刻有两方,他欣赏“守清道而抱雌节”的圣人。语摘《墨子》的“二耳之听”,则表达了他努力听取不同意见的豁达胸襟。“美意延年”是不少篆刻家喜用的吉祥印,唯吴昌硕此印,不仅印面雄遒古厚,而且边款也特以篆文将荀子语录“得众动天,美意延年”一笔一划凿就。因为他知道唯有“得众”,才能“动天”,才有“美意”。
    
    眼前这一方方印章或苍劲厚朴,或矫健古艳,或纵横恣肆……品赏其笔情刀趣,拜读其真知灼见,思绪翩翩。拳石方寸之间,分朱布白之中似乎一位老人正握石奏刀,神情端凝。他的深厚学养、博大胸襟、非凡智慧与高尚人格在其充满个性色彩的印语中不断透射出来。                                                        (吴有斐\吴昌硕的重孙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