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2009-10-23 13:00:32)
标签:

书法

书谱

太宗

孙过庭

书法家

书法艺术

书论

书坛

争鸣

中国书法

资料

分类: 书论文献舘藏展览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在书法家中,孙过庭以书法与书论兼擅而闻名。他的代表作《书谱》,不仅是古典书法的经典专著,也是学者必习的草书范本。

    孙过庭(638?-688?),字虔礼。一说名虔礼,字过庭。他是何地人氏?学界一直没有定论。有的说他是岗阳(今浙江杭县南部)人,有的说他是陈留(今河南开封市西北)人,他在《书谱》中自称“吴郡孙过庭”,应该是苏州一带的人。他出身寒微,在“志学之年”,就留心翰墨,学习书法,专精极虑达二十年,终于自学成才。到了四十岁,才做了“率府录事参军”的小官,因操守高洁,遭人谗议丢了官。辞官归家后他抱病潜心研究书法,撰写书论,可惜未及完稿,孙过庭因贫病交困,暴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唐初大诗人陈子昂曾为他作《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和《魏率府孙录事文》,说“元常(钟繇)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翰,旷代同仙”。把孙过庭比为三国时的大书家钟繇,可见他在唐初就很受推重。孙过庭“好古博雅,工文辞,得名于翰墨间”。他擅长楷、行、草诸体,尤以草书著名。孙过庭传世书迹有《书谱》、《千字文》、《景福殿赋》三种,都是草书墨迹,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要数《书谱》。

    孙过庭的《书谱》墨迹问世后不久,就有人提出批评。如唐代的窦暨在《 述书赋》里说孙氏的草书有“闾阎(凡夫俗子)之风,千纸一类,一字万同” 。这种说法受到了后世专家的反驳。宋代的王诜说:“虔礼(孙过庭)草书专学二王。郭仲微所藏《千文》,笔势遒劲,虽觉不甚飘逸,然比之永师(智永)所作,则过庭已为奔放矣。而窦暨谓过庭之书千纸一类,一字万同,余固已深疑此语,既而复获此书,研究之久,视其兴合之作,当不减王家父子。至其纵任优游之处,仍造于疏,此又非众所能知也。”宋代的米芾虽然对前代书家颇为苛刻,对孙过庭的草书却心悦诚服。他在《海岳名言》中说:“孙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明代的焦谓:“昔人评孙书,谓千字一律,如风偃草,意轻之也。余谓《书谱》虽运笔烂熟,而中藏轨法,故自森然。顷见《千文》真迹,尤可以见晋人用笔之意。禅门所称不求法脱不为法缚,非入三昧者,殆不能办此。”王世贞也说:“虔礼书名,一时,独窦暨贬曰凡草闾阎之类。《书谱》浓润圆熟,几在山阴(王羲之)堂室。后复纵放,有渴猊游龙之势。细玩之,则所谓一字万同者,美碧之微瑕,故不能掩也。”这些分析与评价要比窦暨全面、中肯得多。

    细观《书谱》墨迹,孙过庭既得二王笔法的真谛,又有所发扬、创新。全篇开始一段用笔沉稳。速去援来,应规入矩,就象交响曲的引子,意和气平;中间写得兴起,笔势渐转放纵,点画相连,钩环牵引;到了后段,随逸兴遄飞而达到高潮,只见笔下生风,波诡云谲,尽情挥洒。首尾三千余言,高潮迭起一气呵成,真是“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达到了“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的化境。看《书谱》的用笔,流畅婉转中极富变化,“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映带俯仰,气脉贯通。笔端或轻如蝉翼,或重若崩云,刚中显柔,柔中寓刚,飞动轻继,意趣盎然。《书谱》笔法虽源于王羲之,但比王羲之更为隽拔刚断、富于变化。最具有特点的是横划、长点捺,先顿笔重按,后顺笔出锋,使一笔中陡然出现两种变化,波澜跌宕,神采顿生。右环转下作弧笔时,笔画末端由精转而出细锋,锋芒咄咄,精神外耀,宛如瀑布突然受阻,流水变细,从岩隙中急转而出。藏锋、露锋、中锋、侧锋,无拘无束,自然挥洒。其笔法、意趣、气韵颇近陆机《平复帖》和王羲之《寒切帖》、《远宦贴》,”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晋人风韵宛在。《书谱》的墨色亦燥润参差,前半段以取妍,温雅流美;后半段燥笔居多,“若柘槎架险,巨石当路”。其结构虽以平正为基调,但疏密聚散得宜,宽窄伸缩有致,在参差错落的章法中,更见浑然天成之妙。千百年来,《书谱》博得了众多书家的赞叹和推崇,其中以孙承泽说得最为公允,他说:“ 唐初诸人无一人不摹右军,然皆有蹊径可寻。孙虔礼之《书谱》,天真潇洒,掉臂独行,无意求合,而无不宛合,此有唐第一妙腕”。

    除《书谱》以外,孙过庭写的《千字文》和《景福殿赋》也是书法艺术中的佼佼者。冯梦祯在《快雪堂集》中说:“余观《千文》真迹,出入规矩,姿态横生,如蛟龙之不可方物,似从右军(王羲之)、大令(王献之)换骨来。 ”真迹已经散佚,现可见到的有《余清斋》、《墨妙轩》法帖刻本两种,其中《墨妙轩》本为宋人所书,托为孙书。《余清斋》刻本的《千文》,用笔纯熟而不露锋芒,颇有气派。总的看来,孙过庭的《书谱》与《千字文》的书法,脱胎于“二王”,从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二王”法乳。而传世的《景福殿赋》则又是一番气象,面目与《书谱》差别很远,所以历来有人怀疑非孙所作。此帖用笔尖戏方硬,结体有章草遗意,别有一番风姿。该墨迹原件现藏故宫博物院。

    孙过庭在书法理论方面的成就也是巨大的,其书论之精华集中在《书谱》之中,历凡是研究书法者,无不奉为   臬。在《书谱》三千七百字中涉及到书法发展、学书师承、重视功力、广泛吸收、创作条件、学书正途、书写技巧以及如何攀登书法高峰等课题,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首先,孙过庭回顾了汉晋四位大书法家(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的成就及不同的书风,指出自他们以来书法发展的总体特点是“古质而今妍” 。二王父子的功绩,就在于他们走在这条道路的最前列,是当时人们审美观点在书法上的集中体现,所以才成为书法大师。要学书法,就必须取法乎上,钟、张、二王的生花妙笔,正是人们师法的最佳范本。

    其次,字中点画是组成书法艺术的基本元素,书家必须对此十分精熟,才能通过点画体现“形质”,用挥写来表达“性情”。尽管正、草书体有动静之别,技巧表现也各有侧重,但“形质”和“性情”总是显示书法生命活力的基本要求。为了更好地充实书法的活力,还必须从其它各种书体中去吸取新的营养。比如学习楷书与草书,应该“旁通二篆,俯贯八成,包括篇章,涵泳飞白 ”,兼收博采,有容乃大。当然,书法创作的成功与否,除了书法家的功力是否深厚外,人的情绪,工具、材料的优劣,以至天气季节的变化,都会产生影响。书写者应在最佳状态时挥毫,才能使书法艺术达到理想的境界。

    融诸体之长,触类而旁通之,是书家成功的重要因素,历代书家概莫能外 。为了阐明这个问题,孙过庭分析了篆、隶、草、章的特点和长处,他说:“ 篆尚宛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简而使”,这是历来对诸书体最为简明精辟的论述,其具体含义是:篆书,特别是小篆,是用首尾藏锋、行笔中锋、均匀一致的圆线条写成的。圆线条具有柔和、婉媚、抒情的性格;转角宜圆曲,形体宜修长,这样线条才能贯通流畅,充分体现出婉柔流通的艺术特色。所以说:“篆尚婉而通”。

    隶书改篆书的圆笔为方笔,方笔挺直有力,转角处也改园转为方折,结体必然以严整代替“婉而通”,变长方为横宽,这样才能协调一致。所以孙过庭强调:“隶欲精而密”。隶书是以方直为特点,易显呆板,故隶书啬“蚕头燕尾”,使方使严正的隶书显出飞动活脱之气。但不可多用,“燕不双飞”,多则失去了“精而密”的特点。

    草书是快速书写的字体,要快就要删并一些笔画,且须把一些笔画连通起来一鼓作气写出。其结果方白的楞角变成了弯转的圆角,出现了许多摆动而流畅的曲线,故曰:“流而畅”。章草是隶书的草体,与今草相同处在删简和圆转;不同处在字字独立,保留了隶书的“燕尾”即捺笔。作为隶书的草体,它不如今草那样连绵不断一泻千里,但比起隶书来却快速简便得多了,故曰:“简而便”。

    一个学书者,使篆之“婉能”,隶之“精密”、草之“流畅”、章之“简便”,汇诸长于腕下,自然能成大家。

    再次,孙过庭在《书谱》中谈了书法创作中的核心问题--运笔(所以有人也称《书谱》为《运笔论》)。他告诫学者要在“执、使、转、用”的技巧上下功夫。针对当时书坛上出现的不良书风,即把一些装饰性的“美术字”作为创新的书法,孙过庭指斥他们为“巧涉丹青,工亏翰墨”,没有在运笔上下真功夫。

    最后,孙地庭总结了书法艺术的创作规律,认为学习书法有三个阶段,即平正一险绝一平正。他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任何一位成功的书法家都要遵循这个规律前进的。

    《书谱》是孙过庭自己书法实践的总结和升华,这些言之有物、透辟精到的书论给后学者的教益,比起那些缺乏书法实践或书艺不高的理论家的泛泛空论,不知要大多少。《书谱》无愧是一部书学经典。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平安时期的“三笔”之首空海和尚也十分喜爱《书谱》,他监写的《书谱》墨迹形神兼备,流传至今,一直是日本书家临习的典范之作。

 
延伸阅读
孙过庭享年考略

    孙过庭的生平正史无载,其他资料又非常有限,关于他的享年长期以来一直说不清楚。说法颇多,却都比较牵强,使人难以置信。今天根据有限资料略加考证之。)
为什么要对孙过庭的享年加以考证呢?因为孙过庭的年龄一直存在争议,这些争议又往往引起对《书谱》内容的理解,牵扯到了对《书谱》的不同看法。弄清了孙过庭的享年,诸如类似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关于孙过庭的享年,根据相关资料我们可以先大概确定出来一个时间段:生年(627—649年),卒年(687—702年)。生年这个时间段的选取依据是《宣和书谱》卷十八《孙过庭》传里的一句话“文皇尝谓,过庭小字(或作小子)书乱二王。盖其似真可知也。”627—649年太宗在位,由此可知孙过庭的出生年可以早于627年,不能晚于649年。
    卒年(687—702年),这个时间段的选取依据是《书谱》最后的写记,“垂拱三年写记”。垂拱三年即687年。702年的来历是陈子昂撰有《孙君墓志铭》。陈子昂死于702年,孙过庭的享年自然不能超过这一年。
    对于这样一个时间段,按照不等式的解法理念推测,孙过庭的最大享年当在75岁以上,最小享年不小于38岁。这是一个极为粗略的估算。这个估算是将孙过庭的享年划分成为两种年龄段的推测极端。这样就有了两种都对的说法,一种是偏大说,一种是偏小说。以往的研究者,关于孙过庭的享年多从偏小说。今天,我们根据所能见到的相关材料分析判断,选取了偏大说。
    为了弄清孙过庭的真实享年,对上述孙过庭的享年时间段该从哪一点入手呢?我们首先必须先确定出几个相关时年点。627年当是一个重要的参照年点。理由是唐太宗生前见到过孙过庭的字。孙过庭《书谱》有句,“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分析推测,唐太宗看到孙过庭的字的时候,孙过庭最年青也应该是20岁以上。从现有资料看孙过庭没有什么特殊的政治背景。对一个年轻人来说,如若年龄小于20岁,练出一笔好字的可能性极小。假如孙过庭是神童,很小的年纪就写得一手好字,那么他的字又是如何到得当朝皇帝的手中的呢?故此,我们说孙过庭当时的年龄当在20岁以上。
    唐太宗又是什么时间看到的呢?我们说唐太宗看到孙过庭的字的时候,应该是他在位的晚年时期。假若唐太宗在早年或中年就看到了孙过庭的字,那么孙过庭的情况应该不是后来那么凄凉。唐太宗非常喜欢书法,尤其特别推崇王羲之。在位期间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搜集王羲之的墨迹,将“兰亭序”双钩描填后送给皇子及大臣们临习,朝臣们争相临写《兰亭序》。太宗尝谓魏征,虞世南死后无人可与论书。魏征给太宗推荐了褚遂良。魏征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太宗即日便召命侍读。太宗喜好书法推崇王羲之的程度可以见得。像孙过庭这样一位能够乱真的临王高手,唐太宗一定是不会忘记他的。孙过庭以此为机会得到太宗的赏识当在常理之中。但是这样的事后来并没有发生。这是为什么呢?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太宗发现孙过庭以后不久就过世了。太宗过世了,其它人也就不提这事了。由此见得太宗见到孙过庭的墨迹时,当在他的生命晚年。
    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说明,这就是《宣和书谱》所记述的这件事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问题。我们说应该没有问题。《宣和书谱》是一个很正规的出版物,有关历史事实的选取应该是有可靠依据的。特别是关系到皇帝的事,无中生有不负责任的瞎编乱说的可能性不大。再说也不存在瞎说乱编的目的和必要。《宣和书谱》记录文字虽不多,但语言生动,语气特征明鲜,符合太宗的口气,也切合孙过庭的实际。此说应当属实。
    还有孙过庭的翰墨又是怎么到了太宗的手里的呢?史无记载,这里我们只好推测了。唐太宗是靠武力得天下的,取得政权后又崇文好书。好书又特别推崇王羲之。在翰林院设侍书博士、国子监设书学博士,科举考试中设有《明书科》,以书取仕。想必一定是孙过庭参加了地方的科举考试,因为其书直逼王羲之,地方考官发现后为讨太宗喜欢,这才将孙过庭的试卷上传到了太宗手里。太宗看后果然高兴,这才有了《宣和书谱》中的那段言语。
    还有一个史实可以帮助理解这件事。贞观十七年(644年)五月,唐太宗手诏“令州县举孝廉茂才,好学异能卓荦之士”诸州所举十一人,太宗引入内殿,赐坐于御前。太宗、皇太子、近臣相继提问,“咸不能答。”又令到中书省射策,“所答乖旨。”①$ j; \- Z+ O  j* k
    根据上述接见情况看,孙过庭当不在这十一人之中。如果在这十一人之中,当不是这样一种结果。这次太宗接见是非常重视的,但接见结果却是不满意的。而太宗对孙过庭的字是肯定的。故此看来太宗见到孙过庭的字当在此以后。也许地方诸州除了举人以外还有举书之举。
    解读孙过庭生平最为关键的,也是孙过庭史料中唯一的一个数字概念当是陈子昂《孙君墓志铭》中的一句话“四十见君”。这是解秘孙过庭生平最为关键的一结。根据史料分析,“四十见君”所见之君当不是太宗,而应该是高宗。史载高宗时曾两次亲试。一次是显庆四年(659年)“二月乙亥,上亲策试举人,凡九百人。惟郭待封、张九龄五人居上第,令待诏弘文馆,随仗供奉。”②一次是调露元年(679年)“十二月壬子,高宗御成殿,召诸州举人亲问。”③看来孙过庭见君应该是第一次,即显庆四年(659年)。根据“四十见君”一说,孙过庭的出生年确切地说就是武德二年(619年)。假令“四十见君”是调露元年(679年),那么孙过庭的出生年就是贞观十三年,贞观共计二十三年,十岁之内的小孩能写出“书乱二王”的字,那是不可能的。故此,这一可能理当舍去。
    孙过庭的卒年取哪一年较为合理呢?从现存的《书谱》手稿墨迹看,最后有“垂拱三年写记”一句。其中“三”字为改笔。从所改笔意看,当是先写为“元”字的前两笔后,改写为“三”字。又象是由“五”字改写为“三”字的。不管是从“元”改成“三”,还是从“五”改为“三”,从时间概念看都是相差了两年。生活中那有读书人把时间概念记错两年这一情况的?记错一年这种情况倒是时常有的。有时候新年伊始,旧的记年还留在头脑中,短时间内没有适应,还没有转过来,还在原年份停留着,这种情况还较为多见。作书人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落款时间往往容易写成上一年。但一下子差错两年的可能性就没有了。孙过庭为什么能将时间记差两年呢?这里边就有了问题。
    情况应是这样的。垂拱只有四年,下来就是永昌元年。如果是将“元”字改为“三”字的话,当时在孙过庭的脑海里反映的应该是“永昌元年”。书写时由于以往的书写习惯错把“永昌”写成了“垂拱”。“垂拱”只有四年,刚刚改元,对“永昌”记忆不深,书写为“垂拱”这应该是情有可原的。写到中间想起错了,进行补救,将“元”字改为“三”字较为方便,也较为合适,故此就有了“垂拱三年写记”。这是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是将“五”字改写为“三”字。这是因为当时虽然已经改元了,但在孙过庭的脑海中仍然还停留在原来的纪元概念中。“垂拱五年”实际上也就是“永昌元年”。当写完后发现记年错了,施以补救,便采取了尽量改少省事的最佳补救方案,将“五”字改成为“三”字。
    这两种可能无论是那一种都足以说明现在我们看到的这部《书谱》手稿当是永昌元年,即689年所写。孙过庭的卒年当在此以后。此后那一年呢?即陈子昂写《孙君墓志铭》的那一年。陈子昂又是那一年写的《孙君墓志铭》呢?最大的可能就是陈子昂卸官回乡的那一年。推测应该是陈子昂卸官回乡,路过了洛阳,原本想路过看望孙过庭,不想正巧赶上了孙过庭的突然死亡。假若陈子昂还在任上,那么孙过庭暴死的消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传到他的耳朵里,他不可能立即赶往洛阳为孙过庭写墓志铭。如果陈子昂回到了家乡,孙过庭死去的消息同样不会很快得知,也不可能得知消息后赶往洛阳写墓志铭。考察陈子昂的生平,陈子昂天授二年(691年)因继母忧卸官回家一次。按照上述分析,《孙君墓志铭》应该就是这一年陈子昂卸官回家路过洛阳巧遇孙过庭病逝而写的。孙过庭的卒年应当就是这一年,天授二年即691年。
    综上,我们的结论出来了,孙过庭生于武德二年即619年,卒于天授二年即691年。孙过庭享年72岁。'
    关于孙过庭享年从大一说,我们还可以找到诸多旁证。如《书谱》中有句“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些应该都缘于孙过庭本人少年学书,以至老来感悟之体会。
    再如《书谱》中句“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故以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仲尼的这句话是《论语?为政》里的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如果孙过庭不是老年,而是中年,按照常理孙过庭引用时是不会跳过青年和中年时候,直接从五十开始,越过六十,直抵七十,谈什么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还有如陈子昂《孙君墓志铭》有语“将其老有所述,死且不朽”。这里明确地指出了孙过庭之老。这些都可以做为从大说的有力支持。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孙过庭《书谱》刚问世就有人提出批评
    唐代孙过庭《书谱》高清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