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期【专题】别说我们是文艺片!
标签:
文艺片艺术院线白日焰火电影营销娱乐 |
分类: 专题 |
来源:剧角映画
文:崔馨 谢洋 吕晶晶 于永跃
“别说我们是文艺片!”——据说《白日焰火》在柏林电影节大获全胜之后,片方不止一次这样“告诫”媒体。
无独有偶,2011年李玉导演的《观音山》的看片会上,片方也说出了完全一样的话。
文艺片票房必败,基本成了业界的共识,即便全国年票房突破了200亿,银幕数达到2万块,文艺片好像也很难在火热的的影市上博得一些存在感。
对于“普青”们来说,可能才刚刚把看电影当做习惯性的娱乐方式,当然不会花钱去看这些看不懂的电影;而对于“文青”们来说,影院的黄金场次又都被“无脑”的娱乐片所占据,想看场文艺电影并不容易。
不过这样的情况或许在今年将有所改。随着《白日焰火》的上映,今年还将有张艺谋、陈凯歌、侯孝贤、许鞍华等一众大牌导演的文艺新作面世,再加上中影集团宣布筹建艺术院线,文艺片的春天或许真的即将到来?
Q1.在你的心目中,如何划分娱乐片、文艺片的界限?
王鲁娜(制片人):大家通常所说的娱乐片和文艺片的界限,在我心中实指“商业类型片”和“作者电影”的区别。前者是为了市场效益而针对某一类特定观众喜欢的影片进行标准化生产,后者以导演个人创作为主导。
@xieyangshinanshen(电影发行专业人士):国产电影的发展面临一个有利的转型时机,并将加速升级换代。中国电影将从注重数量的粗放型增长向注重质量的集约型增长转变,而中国观众的观影方式和习惯也在变化,他们对电影艺术的质感要求会逐渐提高,观影需求也将从制造社交话题变为真正地欣赏电影艺术。
正如尹鸿所说:“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出现了一种介于商业电影和文艺电影之间的“好电影”。“我们无法分清它们到底是属于商业电影,还是文艺电影,例如《观音山》《桃姐》《海洋天堂》和《白日焰火》,这些电影也正在推动中国电影类型多元化发展。”
@toots(资深影迷):中国电影面临结构调整,表达人文内涵的电影类型会逐步增多,电影市场产品会变得更加丰富多样,这也将促进中国电影生态更加良性和健康地发展。我个人非常希望《白日焰火》、《警察日记》等人文色彩浓重的电影能够得到更多电影观众的认可。
高茹(电影发行专业人士):文艺片全称为文学艺术相融合的电影,它是通过细致的情感描述来引起人们的共鸣,要求观影者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我们以王家卫来做代表人物,1988年第一部导演作品《旺角卡门》大获成功后,之后的作品卖好却不卖座。娱乐片顾名思义以娱乐大众为主,不需要观众过强的知识水平。目前来看,定义娱乐片和文艺片的界限体现在票房上,文艺片整体的票房都较低,收回成本已是最大的期望。
Q2.艺术院线的“钱景”如何?这样一个院线的建立,对于文艺片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王鲁娜(制片人):“钱景”会有雾霾,需要政府首先重视和有所作为。因为文化需呐喊,个人当发声。
@xieyangshinanshen(电影发行专业人士):资金问题是业内人士普遍不看好艺术电影和艺术院线的原因。由于当前电影市场发育还不成熟,艺术片又往往趋于小众化,市场化程度不高,很难有较好的票房收入。像百老汇电影中心,采取的是商业片和文艺片的放映各占一半的模式,国外的艺术影院一般依靠民间资金和国家资助,但在中国内地,由于国内政策、投融资渠道以及艺术电影盈利模式等原因,艺术影院缺乏雄厚的资金支持。这也造成艺术影院的经营问题。
@toots(资深影迷):在我看来艺术院线“钱景”堪忧,一方面现阶段影片产出不足以支撑影片放映,另一方面,影迷规模不足以维持艺术院线发展。但是,艺术院线的建立,对于文在你的心目中,如何划分娱乐片、文艺片的界限。
高茹(电影发行专业人士):偌大的北京,遍布着各类电影放映机构,有政府背景的(如电影资料馆)、高校背景的(如北京电影学院)、外资背景的(如尤伦斯艺术中心)、外交背景的(如法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等)以及各种民间文艺场所。
可在这林林总总的放映场所中,真正属于产业化运行的,只有2009年由香港资深电影人江志强创办的百老汇电影中心。据说,这家影院成立之初的几年也都是赔本经营,直到近期才实现收支平衡。如果文艺青年们的钱都那么好赚,北京又怎会只有一家百老汇?再扩大点来看,如今北京一地集中了全国80%的艺术电影放映资源,在这样的艺术环境下也只能勉力维持一家正规艺术影院,其它城市的境遇可想而知。如果把艺术影院盲目地扩张为艺术院线,前景实在不让人看好。
Q3.作为电影从业者,如何看待文艺片、艺术片与娱乐电影之间的关系?
王鲁娜(制片人):这三个词放在中文的语境下是互相觊觎的。我只能说如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中国观众是世界上最挑剔的观众,也是最宽容的观众。电影从业者只要在商业的基础上给观众一点儿文艺的惊喜,在艺术的表达上给观众一些娱乐的享受,观众就会把银子和点赞毫不吝啬的全给你。
@xieyangshinanshen(电影发行专业人士):文艺片不是艺术片。它有很商业的、主流的、迎合潮流的,也有很另类的、边缘化的。但更多的文艺片,我觉得是需要引起人们共鸣的,娱乐电影多为商业电影,以营利为最主要目的。文艺片和艺术片在国际上容易得到认可,但是不具备更多的商业价值,文艺片讲述的更多的是内涵的东西,艺术片则注重音响画面情节等因素。
@toots(资深影迷):一部电影在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属性。在导演看来,是艺术品,在片方看来属于纯粹的商品。所以妄图剥离他们之间的关联性,都是不科学的。《美国往事》从十小时改到四小时,又剪至139分钟的故事,就充分证明了,艺术与商业之间的是需要妥协的。而文艺片、艺术片的叫好不叫座与娱乐片的鲜明对比更要求导演平衡各方关系,就如同陈可辛曾经说过的“做好分内事,艺术不艺术那是留给后人评判的”。
高茹(电影发行专业人士):文艺片和商业片并非泾渭分明。许多优秀的商业片在思想上和探索方面丝毫不逊于文艺片。相反,很多文艺片在叙事、抒情、表意上远不及商业片。而且,很多影片更本无法明晰分类,不仅具有商业元素,而且也不乏文艺精神。而且这种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
Q4.对于之前“中国电影过度娱乐化”、“观众观影水平不高”情况,艺术院线能不能起到改善、提升的作用?
王鲁娜(制片人):以这种主观前提下运作的艺术院线肯定一塌糊涂。伪情怀和伪使命者请不要放弃治疗。我恰恰认为中国电影尚未娱乐化,而艺术院线经营者也请先考虑那些观影水平挺高的观众的需求和感受。
@xieyangshinanshen(电影发行专业人士):在目前以商业电影为主的环境下,艺术院线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和认同观,或许一个好的文艺片能激起一波又一波观众去关注,可是终结还是改变不了商业电影为主的大背景,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更愿意去接受一些轻松搞笑浪漫的电影区放松身心压力,总之,各有各的市场,艺术院线的崛起改变不了市场,更决定不了人们的价值观。
@toots(资深影迷):在我看来,院线是服务市场的,不存在院线对于观影水平提升这一说法。艺术院线的生存应该是基于观众水平提升到一等档次后应运而生。现阶段艺术院线,为之过早。
高茹(电影发行专业人士):文艺片作为类型片的一种,对比起其他电影类型对票房要求可能是最少的,它是针对一类人而制作的电影,有针对性、指向性,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从这一点来看,单纯靠艺术院线去提升现在电影市场的状态,相较市场本身,并不现实;不过有总胜过无,能有人为的艺术院线支持,总是好的。
——————外一篇
还我电影属性
文丨崔馨(电影发行专业人士)
要说“文艺片”,追其溯源,不能不提“文艺”二字,“文艺”的开始意味着人类的文艺复兴,再通俗一点,就是开始关注并深究如何把人和人格伟大化,如何去肯定人精神层面的一切活动。所以要真正谈及“文艺片”,我觉得有点沉重,这不是我这个20出头的黄毛丫头可以定义并阐述的,于是,我只能从“通俗”的“文艺片”去谈及。
当下,“文艺片”三个字总是和“商业片”彼此尾随出现,这让我不得不相信在相当一部分人眼中,“文艺片”和“商业片”成了同一大概念中两种结果不同的电影现象,这种电影现象的界限便是“票房”,票房高位的便是商业片,票房惨淡的“电影”便是文艺片,在这里,我特别强调了一下“电影“二字,因为,还有很多票房劣劣的“影像”实在难称之为“电影”,将其放进电影中去分类着实讽刺。
用“票房”去划分“商业”和“文艺”真的有点欠妥,从横向上来说,用“电影”和“电影艺术”来区分二者似乎更恰当一些。《猜火车》、《苏州河》、《像鸡毛一样飞》、《黑天鹅》等等,我认为这些都是“文艺片”,因为这些影片中都有一种情绪,一种创作者想表达的状态,即便无病呻吟,即便脱离现实。
“艺术”本身就是情感,理想,意识的一种表达方式,所以“文艺片”都应该被称为“电影艺术”,“艺术”品本身就是一个有价未必有市的概念作品,你认为你理解了它的美理解了它的象征意义,它可能就是好的,但,你读不懂它也并不意味着它不好,所以我们不能用看不看得懂去定义一部“文艺”电影的好坏,世界上不同部分的人都会有集体无意识的时候,越是完美的艺术电影越是永远无法让一部分人接受和理解。
而“电影”理解起来就比较简单了,因为“电影”更多散发着的是一种娱乐概念,像K歌,泡吧一样是自我消费意识主导下的一种娱乐方式产物。“娱乐产品”注定比“艺术产品”更具市场化,说白了就是“娱乐产品”更容易精神消化。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商业电影比文艺电影容易赚钱。
“赚不赚钱”是很多投资人的第一诉求,无可厚非,逐利是商人的本性。但是投资“文艺片”就一定赔钱么?不见得。
举个简单的例子,电动牙刷要取代传统牙刷是不现实的,但是电动牙刷越来越被接纳是不争的事实,因为人们的基础生活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高速细化的过程中,在需要大众消费的同时会越来越追求主体消费。
从纵向上来说,“文艺电影”作为电影大范畴中的类型电影也将是大众文化消费细化的必然产物,这意味着它将和电动牙刷一样会慢慢培养出一批稳固的消费群,所有在大众层面追求主体概念的消费者都是告别初级生活困扰的人群,这样的人群不但具有优质的消费能力还能保持固定消费的执着性,所以对“文艺片”能大市场化的幻想虽然不敢认同,但是对“文艺片”市场的担心是缺乏远见的。
从空间上看,很多“文化商人”都萌生了开通“艺术院线”的想法,我为商人盖上文化的高帽,着实由于我太希望艺术院线能带动艺术电影的发展,从而推动中国电影“去娱乐化”的现状。一个国家的文化过于娱乐化是值得堪忧的,文化水准决定国民觉悟,中国近代的文化解放是坐在汽车里解放的,太快,太急,以至于会忽略“沉淀”,但历史使然,所以“人”个体的解放的重要性更具使命性,文化的过于娱乐化对于人的解放而言是弊大于利的,滋养了人自我求索的惰性,就像肥胖症,吃的越多动的越少还容易犯困。
所以寄希望于艺术电影,希望艺术电影中独立的人格魅力去敲打人脑偶有停滞的自我是很有必要的。想像一下,正是因为有了终其一生都在都在表达自己的这一类人,才让被政客粉饰的和平有了荡漾。
站在社会学角度去高谈阔论“文艺电影”于我而言有点肤浅,研究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否则就是自取其辱。故而呢,我也不会喊出:还我电影属性的口号。我对当下大部分电影的祈望就是能站着把钱赚了就已经很牛了,另外一部分站着但没赚钱的呢,你就站着吧,因为能站着已经很不容易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