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第一章读后
(2020-04-17 22:47:17)分类: 杂文 |
从第一章《节俭》的开头我们就看到这样一段掏心掏肺的话:“当我写作本书的时候,或者更确切地说当我写出本书的主要部分的时候,我是独居在树林里,---、---,我住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仅仅靠双手的劳动生活。---、---,如今我又再次成了文明生活的寄居者。”这个表白说明梭罗不喜欢人群集聚的城市,或者说不喜欢和人交往。这对今天任何国家和任何城市的人们来说,梭罗都是个另类,也就是说他感觉和植物、动物打交道远比和人打交道来得真实、简单和无所顾忌。所以我说这一章用节俭来命题不是说生活要简朴、节省每一块铜板,也不是说对自己生活中所面对的衣食住行的各种生活资料需求尽可能要少。独处也是一种节俭,生活中也确实如此。梭罗的用意也在此。
当人们看到一个喜欢独处的人,而且什么都自己来,种粮食解决吃饭,打猎解决穿的,自己盖房解决住的,写书和自己的心灵交谈。至于别人怎么看梭罗,梭罗本人并不在意,但是从书中的话语中能看出他的谦和和善解人意。他看到很多人对他关注,并不想去解释,因为担心自己的想法不仅让人看来很可笑,更重要的是他怕人们误会,别人以为是他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表面看,他自己的一切行迹根本与他人毫不相干,可人们就是关注,你也摆脱不了。毕竟你是一个社会人,哪怕你就是觉得这个世界只有你自己,而无视别人的存在,也无法阻挡别人对你的街谈巷议。所以梭罗在书中这一章也承认自己的行迹和他们有关,用他的话说就是“非常自然而又相干的”。
梭罗是想满足关注他兴趣的那些人的愿望,梭罗也以第一人称始终在设法回答什么“平时你吃什么啊”,“你是否孤单啊”,还有孩子多的家长竟然还会问“你肯定很有钱,是不是捐出用作慈善了”,竟然这样的人还会带着私心接着问“你抚养了多少孩子啊”。好像能指望梭罗也能出钱帮她们养几个。当然梭罗也知道还有根本不关心这些破事的人,不想因为回答这些问题引来嘲笑或说你“这样的一些人你也愿意搭讪”。也可能是翻译的问题,虽然我没看到原文,但是这段叙述中有句话我感觉需要我解释一下“倘若另有他人,我对他同样了解,那么我不会这样大谈自己了。”从逻辑关系上讲,应该是“倘若另有他人,他了解我像同样了解他自己一样,那么我就不会这样大谈自己了。”我想这样翻译,读者都能看懂。也是西方语言的倒装句太多,状语很多时候并不在动词之前,而定语也时常不在名词之前。而西方语言的定语既可以前置,也可以在后面,更有的多是定语从句,而汉语根本没有。翻译中常出错很正常。这是我的猜测,也未必对,但是我只能这样理解才自觉得能看懂这段。
有个句子好像有误,书中是这样说的:“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会在穿衣服的时候把缝口撑开,因为衣服合身穿起来才舒服”。中国人有这样说话的吗?明知衣服瘦的不能穿,还去硬套,缝口肯定会挣开。所以我还是觉得不是翻译的问题,就是西方人说话真有时逻辑不通,让人看不懂。在这一章里还通过一句话形容农场那些“年轻人、镇里的人”的甘愿做农奴的不幸,“由狼来为他们哺乳就好了,因为那样他们就可能用更明亮的眼睛看到,要求他们在其中劳作的是什么田地。”狼的眼睛哪怕在夜间也是亮晶晶的。如果可以这么比喻,人们去喝老虎、狮子和棕熊的奶,人的手指也会无比锋利。这叫跨物种遗传。有一句更让人看不懂:“但人们是在出了错的情况下而辛劳的。”这还是另起一段,前面段落的铺垫不过是讲即使你很聪明能干,但是基本生活的压力几乎让你无法脱身去想能够开拓解放自己的事业。这难道是个人的错吗?这就是国人常讲的“命运”造化的结果。即使是错,也是上辈子人的错,不过是儿女子孙来继承,不得不过辛劳的生活。我只好这样理解才能说得过去。接着文中连续引用《圣经》中一段话和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例子,用来解释为什么人中凤、人中龙不去干大事业,竟然天天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傻瓜生活。”原来都是卡里翁与皮拉倆口子埋下的祸根。这俩人太随意,竟然“从肩头向身后扔石头,从而创造人类”。也就是说造物者乱扔石头的的盲从也使人类成员们跟着盲从,尤其是那些被命运左右无法脱身而整天不得不忙于粗俗的苦差事。
文中还张扬人类天性的善良,说“---,---最优秀的品质,就像果实上的那层粉霜一样,只有搬动的时候非常小心才能保存下来,”而人们很难都做得到。这有点像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自题联语: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也就是说做人:日要三思,夜不三乱。对于常常拮据举债、卑贱鄙俗而无法摆脱的穷人们,还强调:“债务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泥沼”,是万万不能碰的,碰了就容易走极端的人生。不是为了还债去天天说谎,就是不得已去奉承、去谦恭讨好,再就是假慷慨大方。最后还是以“智慧的一个特色,就是做不顾一切的事情”。
“什么时候放弃我们的偏见,都不会为时太晚。任何一种思维的方式或者行事的方式,不管多么古老,如果得不到证明就都不能相信”。本文出现的第一句严谨的语言方程式。联想写《傲慢与偏见》的英国作家奥斯丁去世那年正是梭罗出生的同一年,重生的“偏见”可见因尔传承的社会纠葛有多么的顽固。
文中接着讲了老年人和年轻人的问题,我觉得不过是作者的一个观点而已,还没有我前些日子写的《年轻人,你并不年轻》和今年在2月16日写的《关于子女未来回答战友提问》贴切。梭罗的中心思想是“老的行为是让老年人做的,而新的行为则是让年轻人做的。”他举了个蒸汽机的例子说“或许老年人曾经并不清楚地知道,应该找来燃料让火继续燃烧,而年轻人则在水壶底下放进一点干柴,”还说“老年人并没有非常重要的忠告可以给予年轻人,他们自身的经验是非常片面的,”梭罗更任性地说:“我在这地球上生活了三十年,还没有从比我年长的人那里听到一句有价值、甚至重要的忠告。”包括他说:“我的导师们对此是什么也没说过。”他的观点如果放在他自己身上很合适,也是实话,但是拿到社会上就是偏见,不可能被多数人认同,也许年轻人听了会舒服,再就是新事物出现并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比如像他说的蒸汽机发明,还有今天的手机和互联网,确实是年轻人的应用专利。(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