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诗的韵味

(2017-02-27 09:30:15)


 

唐诗与宋词,到底哪一个更好?我的答案是各有千秋,我也各有所爱。最近一边读唐诗、一边读宋词的结果,感觉内心更偏爱唐诗。喜爱唐诗明净、空灵、雄浑的意境。就连记忆起来,也是唐诗好记。唐诗语句清新自然、简洁明快,不像宋词那样堆叠、粘滞。而唐诗里面最好的,又非盛唐诗莫属。

之所以钟爱盛唐诗,是因为充沛其间令人回味无穷的韵味。“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沧浪诗话》),此评可为中肯。

经常出现在盛唐诗中的自然景物,有以下几种:月、云、水、风。这几种缥缈灵动的景物组合,形成了唐诗独特的意象与审美情趣。这几种景物,在李白诗中尤其常见:“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登太白峰》)、“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这几种自然景物还是李白与友人寄情达意的媒介:“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沙丘城下寄杜甫》)、“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李白浪漫奔放的情感,是不会受诗句格律限制的。在唐诗中,不受格律限制的歌行体诗歌,写得最好的当属李白,而律诗写得最好的是杜甫。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杜诗锤炼诗句的最好证明。不妨举几个例子,看看两人语言上的不同风格。“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仿佛随口而出的浅白诗句,没有任何锤炼修饰的痕迹,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但却不影响李诗意趣的高妙、兴味的深远。“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这样的诗句,即使再有天大的诗才,如果不加遣词造句的功夫,恐怕也不可能张口就来。

作为盛唐诗人的代表人物,李白以自己天才的情思,为盛唐诗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唐代一位诗人说的那样,“高吟大醉三千首,留着人间伴月明”。而开创盛唐诗歌气象的,是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此诗季节美、景色美、情思美,在一片美丽的时空交会中,渲染了一个明净空灵的审美境界。难怪闻一多先生评价此诗是“孤篇盖全唐”、“诗中的诗、顶峰的顶峰”。让我们再来看看盛唐其他诗人的诗作,更深入体会一下盛唐诸公的兴趣所在:“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焕),气势多么高远、宏大、壮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孟浩然),在缥缈悠远的意境中,蕴含思乡之情。“烽火城西百尽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连闺愁都写得这样有气势!而当你读到“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时,你脑中又会出现什么壮丽的景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是不是在用诗为我们描摹一幅自然界的美丽图画?“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这又是怎样惬意的生活!“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很喜欢王维的这句诗,有时就想,当王维“坐看云起时”的时侯,他会想些什么?抑或什么都不想,只是在那里发呆?再欣赏一下高适的歌唱: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又是何等雪净月明、辽远美妙的意境!

好诗太多,恕不能一一例举。总之,最喜欢盛唐诗,喜欢那一天月色,那一片行云,那一脉流水,那一袭长风。那意境,能放飞人的思绪,直至充塞天地间,令人“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

诗净化了人的思想,美化了人的心灵。作为诗的国度的公民,生活中又怎能缺了诗?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这句话目前常被人提及。但诗只与远方有关吗?在眼前的苟且中,不能多多少少加入点诗意的成分吗?思想不能被无休的物欲填满,心灵还应为珍贵的诗意留出空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