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学生一起对《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进行了整理与复习,还是有一半的学生对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有困难,总结学生的计算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1、数手指;2、口算(少数几个学生能做到这点);3、想加做减;4、破十法;5、用数的组成来做。这些算法体现了学生不同的认知基础和不同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展示出这些算法,在相互的交流中理解不同于自己的算法,借鉴不同的思维方式,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比较后体会到想加算减、破十法是退位减的基本算法。多种算法生成后,我让学生一一展示,并引导学生尽量去理解不同于自己的算法,然后在进一步的交流中体会各种算法的优点、缺点,找到适合这一类计算的基本算法。同样,这些计算方法也展示了学生思想的多样性、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可是如何处理学生的多种算法?是不是应该给学生优化算法?计算教学提倡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改革中计算教学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其内涵主要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还记得以前参加有关算法多样化的培训时,秦院长曾提出过这么几个问题:⑴是不是算法越多越能体现多样化?和同年级的老师讨论、交流还有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算法多样化追求是尊重差异、尊重本色、尊重真实,学生自发想出的算法是最真实、最本色的。因此教学应实事求是,应主要呈现学生自发想出的算法,然后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再选择或推荐一般性的算法。不能为多样而多样,让学生绞尽脑汁,想出与众不同、费解的算法。⑵如何处理学生的多种算法?在教学12-9时,我们班学生就出现了下面一些算法。 ①破十法:10-9=1,2+1=3。 ②连续减:12-2=10,10-7=3。 ③想加算减:9+3=12,12-9=3。 ④其他,如数数,联想:11-9=2,2+1=3等。对于学生自己提出的这些计算方法,老师不能只停留在罗列的层面上,应在分类梳理的基础上选择一般性的算法,如第①~③种,让学生理解其算理。我采用先让汇报的学生讲算理,再让其他学生复述算理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他人算法,修正自己的算法,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步和提高。⑶在多种算法中教师能否有一定的倾向性?在诸多算法中,有特殊算法和一般性算法。特殊算法往往受到数据和个体思维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某种特殊算法对某人或某一题比较适合,但对另一人或另一题可能就不方便了,有的虽然可行,但操作繁琐,效率比较低。而一般性算法具有通用性和简捷性,一般不受个体和题目的限制,是通法通则。教参和教案上都首推“想加算减”,其原因是:第一、简便快捷。因为“破十法”、“连续减”都需要两步,而“想加算减”只需一步。它对后续学习非常重要,如在多位数减法中,当某一步需要退位时,如果用“破十法”或“连续减”计算,仅退位这一步就需要两步计算,如此下来整个计算步骤就会增加,出错率也会增加,如果用“想加算减”整个计算就变得简捷明了。第二、沟通了加减法的内在联系。第三、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20以内的进位加法,具有一举两得的功效。
既然“想加算减”有如此多好处,那么老师能否倾向于“想加算减”?前面我们在学习《十几减几》这一内容时,突然发现,其实“破十法”比“想加算减”更易让学生来接受,原因很简单,如果学生用“想加算减”,首先他必须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非常熟练,再就是看到题目马上就联想到相联系的数字。如13-5=(),学生马上就要想到(8)+5=13,从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只有少数几个学生能想到括号里填8,大多数学生一下子还反应不过来,更别说马上就想到相联系的数字。而用“破十法”呢,只要有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就能算出来了,而且只要掌握这种方法,正确率也明显提高了。
在班上我对学生着重讲解了“想加算减”和“破十法”这两种算法,可学生唯独对“破十法”情有独钟。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又适时对“破十法”进行了引导,在教学“十几减9”时,同学们在小棒的帮助下已经认识了“破十法”,所以在教学“十几减几”时,我想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了一定的表象了,所以并没有让学生用小棒来操作,在出示“14-8”这个例题后,我让学生说说得数是多少?你是用什么方法想出来的?学生的算法很多,有的是从图上看出来的,有的是用分成和组成来算的,当然“想加算减”是肯定有学生会用的,还有一个学生是用破十法的:我把14看作10和4,先算10减8得2,再算2加4得6,所以14-8=6。有些学生显然听不懂,我又在黑板上板书出计算过程,学生这才明白过来。在接下来的巩固练习中,大多数的同学,特别是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竟然都用上了“破十法”,我想学生一定会选择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帮助自己正确快速地计算。我认为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让他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不过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说,教给他们一种固定的方法还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