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充分发挥课文中“小泡泡”的作用
标签:
语文课文小泡泡作用教育 |
分类: 教育与教学 |
近几年,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实验教科书应运而生。这些教材扬弃了以往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综观这些教材的内容,我们会发现编者有意安排了不少促思导学的形式,其中出现了较多的“小泡泡”。为什么叫“小泡泡”呢?因为它在教材中仅一两句话,位置也不固定,有时见于文中,有时又在篇末,甚至在单元总结部分,即“语文园地”或“拓展提升”中。它虽小却很实用,在教学中可发挥极大的作用。
一、启发思考,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
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经过这个过程可使思维得到发展,并获得新的知识体验。新教材中的“小泡泡”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在课文的关键点上恰到好处地出示了一些语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例如,《万年牢》一课末尾写道:“课文中三处提到了‘万年牢’,这中间有什么联系呢?”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思考,逐步把握了“万年牢”的含义。又如,《赵州桥》中写道“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小泡泡”要求学生反复研读课文,思考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学生经过认真学习和分析,不但掌握了“不但……而且……”这组关联词的用法,还了解了什么是承上启下,同时积累了新的阅读知识。
二、浮现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又是教师、教材、学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为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的内心真正被课文所蕴含的美所打动,教师应注重创设情境。例如,在《乡下人家》中,为了让学生感悟农家风景的美丽及春天的勃勃生机,“小泡泡”提示“我仿佛看见了‘雨后春笋’的画面”,让学生谈谈对“雨后春笋”图的感受,以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又如,《蟋蟀的住宅》中“我好像看到了作者认真观察的情景”等,都为学生创设了一定的想象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走入文本。
三、活化学习,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课改推崇“语文综合性学习”,使语文学习具有更强的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往往来源于课本,教师对此不可忽视。例如,教学完《雷雨》,“小泡泡”提醒学生“我要留心观察天气的变化,把它写在日记里”,这就为学生课后进行观察和写作提供了素材,同时又可实现语文和生活的交融。
由此可见,“小泡泡”在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小觑。为了更好地发挥“小泡泡”的导学作用,使教材被“活”用“新”用,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利用“小泡泡”,找准语言的训练点。
学习和发展语言是语文学习的重点,然而仅靠一单元一次的口语交际课是不够的,教师要善于在教材中发现语言的训练点。教材中,许多文本将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置于“小泡泡”中,教师可以精心选择,灵活运用,为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创造条件。
例如,在教学《科利亚的木匣》时,教师利用“小泡泡”的提示“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呢”开展了一次名为“百变的世 界”的交流活动。全班同学积极参加,有些同学的表现极为出色,语言流畅,条理清晰。他们用独到的视角展示了大千世界的变化。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利用“小泡泡”,找准课堂
提问的延伸点。
高质量的课堂提问能充实语文课堂,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其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借助“小泡泡”中的话,对学生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玩出了名堂》中,“真想不到,玩也能玩出名堂”这个“小泡泡”就照应了标题。教师可以通过它进行多角度的问题延伸和拓展。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玩”字出发,想想主人公列文虎克是怎样玩的,与我们平常所见的玩有什么不同。通过探究,进一步提出:他玩出了什么名堂?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玩出名堂的例子吗?这些问题的设计实现了知识的延伸,学生在解疑中不仅体会到了“玩”的意义,同时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泡泡”是调动学生好奇、求知、独创心理的契机,教师应当好引导者,使语文课堂更加生机无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