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政的学问--殷.韶红楼之第八十四回笔记二

标签:
杂谈情感时评时尚文化 |
分类: 红楼梦读后感 |
订阅红楼梦读后感,请搜索“yes-yinshao”,关注大韶的微信公共账号。
第八十四回
这年贾宝玉十五岁了。因贾母提起婚事,贾政想起要追究一下贾宝玉的功课了,于是关照李贵,通知贾宝玉吃了晚饭后过来,有话说。
及至贾宝玉急急忙忙吃了几口饭,到了内书房,贾政开始询问贾宝玉的功课。
这一段与其说是在考究贾宝玉的功课,倒不如说是在考究贾政的学问。
贾宝玉入私塾两个月不到,塾师贾代儒安排贾宝玉做了三篇文章(所谓的开笔,就是开始动手写文章的意思),分别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人不知而不愠>、<则归墨>。
这些题目大都出自四书五经,是其中的一句甚至是半句,现在的人们大都没有读过,更不用说以此为题做篇文章了。好在我们不需要那么深入地研究什么,只是读书而已。
下面我们按照这三个题目来看看贾政的学问水平。
第一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原文】贾政翻开看时,见头一篇写着题目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原本破的是“圣人有志于学,幼而已然矣。”代儒却将幼字抹去,明用“十五”。贾政道:“你原本。幼字便扣不清题目了……幼字是从小起至十六以前都是。幼。这章书是圣人自言学问工夫与年俱进的话,所以十五,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俱要明点出来,才见得到了几时有这么个光景,到了几时又有那么个光景。师父把你。幼字改了。十五,便明白了好些。”看到承题,那抹去的原本云:“夫不志于学,人之常也。”贾政摇头道:“不但是孩子气,可见你本性不是个学者的志气。”又看后句“圣人十五而志之,不亦难乎”,说道:“这更不成话了。”然后看代儒的改本云:“夫人孰不学,而志于学者卒鲜。此圣人所为自信于十五时欤。”便问“改的懂得么?”宝玉答应道:“懂得。”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
贾宝玉原作 |
贾代儒修改 |
贾政点评 |
破题:圣人有志于学,幼而已然矣 |
将“幼”字抹去,明用“十五” |
你原本“幼”字便扣不清题目了……幼字是从小起至十六以前都是“幼”。这章书是圣人自言学问工夫与年俱进的话,所以十五,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俱要明点出来,才见得到了几时有这么个光景,到了几时又有那么个光景。师父把你“幼”字改了“十五”,便明白了好些。 |
承题:“夫不志于学,人之常也。” |
抹去承题 |
贾政摇头道:“不但是孩子气,可见你本性不是个学者的志气。” |
后句:“圣人十五而志之,不亦难乎” |
抹去,改本云:“夫人孰不学,而志于学者卒鲜。此圣人所为自信于十五时欤。” |
便问“改的懂得么?” |
我们用表格将贾宝玉所作文章、贾代儒的修改和贾政的点评列明,就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这是贾宝玉第一次作文,破题、承题皆有不妥之处,塾师贾代儒亲自捉笔更正,将贾宝玉所作的不妥之处轻轻抹去,并修改好。贾政打眼一看,看懂了贾代儒的意思,并在贾代儒的框架内对贾宝玉进行了四次批评。
第一次批评是给贾宝玉详细讲解了为什么要用“十五”而不用“幼”,第二次是是摇着头说贾宝玉孩子气,第三次则说贾宝玉更不像话了,第四次根本就没说出什么来,只问贾宝玉懂得不懂得。
我们观察到,不管其内心是什么想法,从贾政的表现来看,他并没有给贾宝玉更多的指点,尤其是贾代儒改出的承题,贾政没有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只问懂不懂。
其实代儒老先生给贾宝玉的开笔题目,是警示贾宝玉年已十五,亟需努力上进的意思,贾政的点评根本就被在代儒老先生的要害处,纯粹隔靴抓痒。
真是不用他讲解的时候,他讲的起劲,需要他讲解的时候,却讲不出个所以然。我们怀疑贾政的水平不过尔尔。
第二篇,<人不知而不愠>
【原文】又看第二艺,题目是<<人不知而不愠>>,便先看代儒的改本云:“不以不知而愠者,终无改其说乐矣。”方觑着眼看那抹去的底本,说道:“你是什么?——。能无愠人之心,纯乎学者也。上一句似单做了。而不愠三个字的题目,下一句又犯了下文君子的分界。必如改笔才合题位呢。且下句找清上文,方是书理。须要细心领略。”宝玉答应着。贾政又往下看,“夫不知,未有不愠者也,而竟不然。是非由说而乐者,曷克臻此。”原本末句“非纯学者乎。”贾政道。”这也与破题同病的。这改的也罢了,不过清楚,还说得去。“
人不知而不愠 |
||
贾宝玉原作 |
贾代儒修改 |
贾政点评 |
破题:能无愠人之心,纯乎学者也。 |
改本云:“不以不知而愠者,终无改其说乐矣。” |
上一句似单做了“而不愠”三个字的题目,下一句又犯了下文君子的分界。必如改笔才合题位呢。且下句找清上文,方是书理。须要细心领略。 |
承题末句:非纯学者乎。 |
夫不知,未有不愠者也,而竟不然。是非由说而乐者,曷克臻此。 |
这也与破题同病的。这改的也罢了,不过清楚,还说得去。 |
看到这第二篇时,贾政给我们的印象是,他非常擅长破题,他看贾宝玉的文章,较长篇幅的言论都是关于破题的,当然也是在贾代儒修改的框架内,并无一丝一毫超出范围的。
有趣的是,贾政看第二篇时,先把贾代儒的改稿看进了脑子,然后再觑着眼看贾宝玉的文字。或许贾政也是贾代儒开笔教导出来的呢,比较熟悉贾代儒的套路,也未可知。
注:“人不知而不愠”出自《论语》第一章,《学而》
第三篇,<则归墨>
【原文】第三艺是<则归墨>,贾政看了题目,自己扬着头想了一想,因问宝玉道:“你的书讲到这里了么?”宝玉道:“师父说,<孟子>好懂些,所以倒先讲<孟子>,大前日才讲完了。如今讲《上论语》呢。”贾政因看这个破承倒没大改。破题云:“言于舍杨之外,若别无所归者焉。”贾政道:“第二句倒难为你。”“夫墨,非欲归者也,而墨之言已半天下矣,则舍杨之外,欲不归于墨,得乎?”贾政道:“这是你做的么?”宝玉答应道:“是。”贾政点点头儿,因说道:“这也并没有什么出色处,但初试笔能如此,还算不离。”
则归墨 |
||
贾宝玉原作 |
贾代儒修改 |
贾政点评 |
破题:言于舍杨之外,若别无所归者焉。 |
|
对破题无评,却说:“第二句倒难为你。” |
承题:夫墨,非欲归者也,而墨之言已半天下矣,则舍杨之外,欲不归于墨,得乎? |
|
“这也并没有什么出色处,但初试笔能如此,还算不离。” |
也不知道为什么,在贾宝玉的第三艺上,代儒老先生未着点墨,想来是贾宝玉才做好的,未及点评。
于是贾政竟无从下口点评,也是一个笑点。
了解“则归墨”出处的人,大都知道贾宝玉破题、承题也都牵强,其学识水平与上篇一致,并无甚差别,而且两篇文章前后不过数日,也不该有甚差别。
红楼梦一书之只得把玩之处在于,细微之处均有文章,吾尝有云:“能者三遍可通,凡则倍之。”诚然。
注:“则归墨”出自《孟子 滕文公下》,曰:“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贾政出题《惟士为能》
贾政对贾宝玉的三篇作文点评结束,有多少水平读者自己心里有数,这里暂且不说。紧接着,贾政开始卖弄起他的学政经历。他给贾宝玉出了个题目,叫做《惟士为能》,并要求贾宝玉要另出心裁,只要有新意,只破题也行。
这可难坏了贾宝玉了,要知道这个句子的意思是非常明确的(详见笔记《贾政的“惟士为能”》),而作为当时的主考官的贾政,居然也背着手站在门口苦想。
最后贾宝玉破题曰:“天下不皆士也,能无产者亦仅矣。”贾政当然说不出什么有帮助的点评,用一堆废话结束了对贾宝玉功课的考究。他说:“以后作文,总要把界限分清,把神理想明白了再去动笔。”
当然有人会不服,指我黑了贾政,黑了贾政的学问,其实我读红楼梦,对其中人物并无偏颇,早些时候口耳相传的一些人物标签,早被我抛至云外,贾政的学问有多高,其实并不重要,我们尊重的是原著,我们理解曹公雪芹的曲笔游戏,能够从他亦真亦幻的描述中去体会众生,这才是精神价值。
贾政对贾宝玉的三篇文章的点评记录就在那里,我对他的点评的点评是:
第一,跳不出贾代儒的框框;
第二,抓不住贾代儒的要点;
第三,看不清贾宝玉的水平;
第四,自己没有思想。
贾政评价“儒大太爷虽学问也只中平”(第八十二回),这个贾代儒因未能袭爵,有羡慕荣华富贵,便立心要考取功名以出人头地、扬眉吐气,怎奈命运不济,百般努力于事无补,便将那火热心肠转移到儿孙身上,却不料命运多舛。
虽如此,贾代儒的读书功底仍然是有的,对经书的见解不差,在这点上,刻板而不自知的贾政未必及得贾代儒。
毕竟,贾政也是没能亲自考取功名,还是其父仗着老脸,临了替贾政讨了一个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