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黛玉失言看宝钗之假--大少读红楼梦四十回笔记之一

标签:
红楼 |
分类: 红楼梦读后感 |
这件小事竟是要从《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话说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贾母在园中设宴,席上行令,林黛玉一味好胜,随口说出了《牡丹亭》中的词句,众人均不为意,独宝钗留心。
http://s13/mw690/001NUUIWgy6Gaq8Ebdqec&690
《牡丹亭》的故事情节大家都知道,无非是才子佳人,这里不去叙说,这部书而今看来也没啥了不起的,但是在曹雪芹的年代,对于大家闺秀来说,《牡丹亭》是禁书,甚至贾宝玉这样的公子哥也只能偷偷地读。所以,《牡丹亭》的词句是不应该从林黛玉的口中出现在大观园宴席上的。
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席上行令,轮到黛玉时,出口便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而此时,作者并没有描写席上其他人的反应,独点了宝钗一笔:“宝钗听了,回头看着他。”这意思很明显,宝钗知道这句的出处。
【以下原文】
......
鸳鸯道:“有了一副。左边是长三。”宝钗道:“双双燕子语梁间。”鸳鸯道:“右边是三长。”宝钗道:“水荇牵风翠带长。”鸳鸯道:“当中三六九点在。”宝钗道:“三山半落青天外。”鸳鸯道:“凑成铁锁练孤舟。”宝钗道:“处处风波处处愁。”说完饮毕。鸳鸯又道:“左边一个天。”黛玉道:“良辰美景奈何天。”宝钗听了,回头看着他。黛玉只顾怕罚,也不理论。鸳鸯道:“中间锦屏颜色俏。”黛玉道:“纱窗也没有红娘报。”鸳鸯道:“剩了二六八点齐。”黛玉道:“双瞻玉座引朝仪。”鸳鸯道:“凑成篮子好采花。”黛玉道:“仙杖香挑芍药花。”说完,饮了一口。
......
那么,席上是不是只有宝钗听出了这句呢?曹雪芹没有直接描写,但是大少却知道,这席上知道这话的人原不少。
第一可能知道的是贾母,为什么?且听大少慢慢道来。
诸位定然记得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牡丹亭》是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清朝年间汤显祖的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良辰美景奈何天”是《牡丹亭》中名句名段之一,颇具代表性,贾母知道此句的可能性极大。
因此,大少认为贾母可能知道“良辰美景奈何天”的出处,只是黛玉脱口而出时,未作任何表态。
【以下原文】
......
贾母笑道:“这有个原故:编这样书的,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何尝他知道那世宦读书家的道理!别说他那书上那些世宦书礼大家,如今眼下真的,拿我们这中等人家说起,也没有这样的事,别说是那些大家子。可知是诌掉了下巴的话。所以我们从不许说这些书,丫头们也不懂这些话。这几年我老了,他们姊妹们住的远,我偶然闷了,说几句听听,他们一来,就忙歇了。”
......
除了贾母之外,有可能知道的还有王夫人和薛姨妈,理由同上,这里不一一细考。下面再说另外一位。
另两个可能知道“良辰美景奈何天”出处的人是李纨和探春。这是怎么说的?且看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根据贾母的要求,李纨领着姐妹们制作过年娱乐的灯谜,宝琴受命,一气写出十首怀古诗,却立刻被宝钗指出最后两首不妥,又要开始假道学,说“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这次却遭到林黛玉、探春的抵制,并获得了李纨的支持。
宝钗为什么要说后二首无考呢?因为宝琴在后面两首怀古诗中引了《西厢记》等书中故事,而《西厢记》与《牡丹亭》等书,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大家闺秀们来说,同样都是禁书。
但是李纨、探春确实又是实实在在知道《西厢记》中故事的,yinshao@gmail.com,因此,李纨、探春也是很可能知道“良辰美景奈何天”出处的。
【以下原文】
......
小红骨践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梅花观怀古其十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众人看了,都称奇道妙。宝钗先说道:“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黛玉忙拦道:“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探春便道:“这话正是了。”李纨又道:“况且他原是到过这个地方的。这两件事虽无考,古往今来,以讹传讹,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古迹来以愚人。比如那年上京的时节,单是关夫子的坟,倒见了三四处。关夫子一生事业,皆是有据的,如何又有许多的坟?自然是后来人敬爱他生前为人,只怕从这敬爱上穿凿出来,也是有的。及至看<<广舆记>
......
现在我们知道,当时席上除了宝钗之外,还有贾母、王夫人、薛姨妈、李纨、探春等人可能知道“良辰美景奈何天”的出处,但是只有宝钗在席上以及后来有所行动。我们且看宝钗是怎么做的。
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次日,宝钗和黛玉等去贾母处请过安后,回到园中,将要各回住处时,宝钗将黛玉叫到了蘅芜苑,开始拿捏林黛玉。书中用了几个词,很有意思:宝钗先坐了,要黛玉跪下,说明要审黛玉,说黛玉装憨。在黛玉着实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宝钗不得不提醒黛玉,但是还是把自己先放在干岸上,用一句“我竟不知那里来的”把自己撇清。
但是,其实这是撇不清的。因为这是一个悖论,如果宝钗自己没读过禁书,那么又怎么能够知道黛玉说的话出自禁书呢?
所以,宝钗心下明白,这事经不起推敲,所以在攻了黛玉一个不备之后,趁黛玉还没缓过神来,自己先行承认也曾读过这些禁书,只是大家都知道宝钗的风格,无论如何都要给自己安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把自己放在道德的干岸上,这才便于批评别人,用一番大道理把个黛玉说得唯唯诺诺。
但是,且慢收眼。听大少多说一句。按照宝钗的说法,她是在七八岁上读的这些“元人百种”,至今已有多年,如果她不是日日回味这些句子,她岂能达到耳熟能详的程度?要不然,就是宝钗近期才涉猎“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
宝钗之假,实是道学之假。
【以下原文】
......
且说宝钗等吃过早饭,又往贾母处问过安,回园至分路之处,宝钗便叫黛玉道:“颦儿跟我来,有一句话问你。”黛玉便同了宝钗,来至蘅芜苑中。进了房,宝钗便坐了笑道:“你跪下,我要审你。”黛玉不解何故,因笑道:“你瞧宝丫头疯了!审问我什么?”宝钗冷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说的是什么?你只实说便罢。”黛玉不解,只管发笑,心里也不免疑惑起来,口里只说:“我何曾说什么?你不过要捏我的错儿罢了。你倒说出来我听听。”宝钗笑道:“你还装憨儿。昨儿行酒令你说的是什么?我竟不知那里来的。”黛玉一想,方想起来昨儿失于检点,那<<牡丹亭>><<西厢记>
宝钗笑道:“我也不知道,听你说的怪生的,所以请教你。”黛玉道:“好姐姐,你别说与别人,我以后再不说了。”宝钗见他羞得满脸飞红,满口央告,便不肯再往下追问,因拉他坐下吃茶,款款的告诉他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踏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一席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
......
订阅微信公共账号请:
搜索yes-yinshao
或扫描http://s10/mw690/001NUUIWgy6GapM8Mt3e9&690
http://s13/mw690/001NUUIWgy6GapMcQ0Ifc&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