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宴上王熙凤第一个笑话打算说什么?--大少读红楼54回之笔记
(2013-12-13 23:17:54)分类: 红楼梦读后感 |
元宵宴上王熙凤第一个笑话打算说什么?
大少读红楼54回之笔记
《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中有一个情节,说的是元宵节在贾母暖阁里筵宴,众人击鼓传梅,恰好止于凤姐手中,正该凤姐说个笑话,凤姐因说了一大堆人物,忽被众人插嘴打断,终于没有说完。关于这个笑话,历来有很多争议,颇多的说法是说,王熙凤第一个笑话中提到的那么些人都是第二个笑话中的聋子,然后引申了很多其他含义。不过大少不这么看。且来。
首先,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情节:在王熙凤说第一个笑话之前,有一段贾母“掰谎”记,之后王熙凤有一段说表,“未曾说完,众人俱已笑倒。两个女先生也笑个不住,”两个女先儿还着实夸奖“奶奶好刚口”。凤姐是一个伶俐的管家婆,年轻气盛,仗着贾母喜欢,喜欢人前逞强,正当酒酣耳热之际(另文中有专门解读筵宴上的醉态),凤姐快口说了几句,就引得众人笑倒,女先儿还不断奉承,凤姐自是非常得意。
根据大少的看法,凤姐此刻受到专业人士的吹捧,自必轻飘飘地十分受用,甚至还在自忖技不止此,还想找机会表现。
凤姐有了这种心理,待得梅落在手时,觉得机会来了,她“想了一想”,就开始说了起来。
其实王熙凤打算说的这套,从形式上看,类似于现在相声艺术中的“贯口”,是一气呵成,一贯到底的意思,常见的段子如《报菜名》。
但是众人并不知道王熙凤此刻要在专业人士面前卖弄口舌之利的心思,所以没有从贯口的角度来欣赏王熙凤的表演,而一味地在琢磨王熙凤打算如何编排人,都以期待“炮仗炸响的心态”等着凤姐抖包袱,纷纷在说:“听数贫嘴,又不知编派那一个呢”、“你要招我,我可撕你的嘴”,这完全不是贯口的氛围,凤姐如何能够说得下去?况且并没有准备贯口的内容,只是仗着平素反应快、口齿伶俐,现场组织台词,哪里经得起众口浑说?一被打断,再行接续就显不出自己的口齿了,于是只得停下。这时,凤姐心中有点不高兴了:“人家费力说,你们混,我就不说了。”但是众人并没有明白。
凤姐的第一个节目其实就这样表演失败了。但是如此盛会,贾母历来喜欢热闹,凤姐如何不知?插科打诨说笑话,引逗贾母开心,那是凤姐的拿手好戏。因此,凤姐必定在事先准备过讲笑话的。于是,经过短暂的沉默,凤姐重新抖擞精神,开讲第二个笑话。
原来,凤姐第一个只想表演贯口而不是说笑话,却被众人误打断了。凤姐虚荣、好胜到如此地步,如何能够长久得及?
【以下原文】
……
笑道:“罢,罢,酒冷了,老祖宗喝一口润润嗓子再掰谎。这一回就叫作<<掰谎记>>,就出在本朝本地本年本月本日本时,老祖宗一张口难说两家话,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是真是谎且不表,再整那观灯看戏的人。老祖宗且让这二位亲戚吃一杯酒看两出戏之后,再从昨朝话言掰起如何?”他一面斟酒,一面笑说,未曾说完,众人俱已笑倒。两个女先生也笑个不住,都说:“奶奶好刚口。奶奶要一说书,真连我们吃饭的地方也没了。”薛姨妈笑道:“你少兴头些,外头有人,比不得往常。”凤姐儿笑道:“外头的只有一位珍大爷。我们还是论哥哥妹妹,从小儿一处淘气了这么大。这几年因做了亲,我如今立了多少规矩了。便不是从小儿的兄妹,便以伯叔论,那<<二十四孝>>上斑衣戏彩,他们不能来戏彩引老祖宗笑一笑,我这里好容易引的老祖宗笑了一笑,多吃了一点儿东西,大家喜欢,都该谢我才是,难道反笑话我不成?”
……
众人齐笑道:“这可拿住他了。快吃了酒说一个好的,别太逗的人笑的肠子疼。”凤姐儿想了一想,笑道:“一家子也是过正月半,合家赏灯吃酒,真真的热闹非常,祖婆婆,太婆婆,婆婆,媳妇,孙子媳妇,重孙子媳妇,亲孙子,侄孙子,重孙子,灰孙子,滴滴搭搭的孙子,孙女儿,外孙女儿,姨表孙女儿,姑表孙女儿,……嗳哟哟,真好热闹!”众人听他说着,已经笑了,都说:“听数贫嘴,又不知编派那一个呢。”尤氏笑道:“你要招我,我可撕你的嘴。”凤姐儿起身拍手笑道:“人家费力说,你们混,我就不说了。”贾母笑道:“你说你说,底下怎么样?”凤姐儿想了一想,笑道:“底下就团团的坐了一屋子,吃了一夜酒就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