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童话对儿童人格的影响

(2010-03-31 21:13:54)
标签:

杂谈

分类: 成长足迹

童话对儿童人格的影响

[摘要]童话对儿童人格有着积极的影响,本文将分三个部分加以探讨:论文的第一部分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作为本论文的童话分析的理论假设。论文的第二部分对童话故事的叙事艺术和表现手法进行了整体上的探讨,分析其中所蕴涵的心理意义。这些分析从心理学的角度思考了儿童为什么喜欢童话以及其中的机制等问题。论文在第三部分分析一个受童话《狼来了》影响的儿童的案例,以求更加清楚的了解童话对儿童人格的影响。

[关键词]童话;  儿童人格;  心理分析

1.引言

       对人类而言,童话是有着较高艺术性的产物,它以特有的方式吸引着儿童,是上帝留给儿童最好的礼物。童话是儿童教学的一种重要载体。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增进儿童思想性格的成长。一般故事离奇曲折,内容和表现形式浅显生动,对自然物的描写常用拟人化手法,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1] 因此童话天生是儿童的东西,它比任何别的体裁都更加天然地为儿童所接受,它为儿童干涸的心灵沙漠提供了一片绿荫。但这是为什么呢?这有其深刻的理论背景。

2.理论背景

2.1.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2.1.1.人格三论

在人格发展方面,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三论”,即一个人的人格有三个方面组成,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人格的这三种结构是逐步形成的:本我是人格的生物成分,由本能和基本的欲望所组成,是无意识的非道德的,代表着直接追求和绝对满足生物性本能的人格方面;自我介于现实世界和本我之间,它的作用就是满足本我的本能需要,同时又要控制和压抑本我的冲动,使它只能获得为现实所许可的那种快乐,从而也保护了个体不致因本我的盲目冲动而遭受外界的损害;超我是自我的一部分,与具有执行功能的自我本身相对,是一种监督的自我。[2]

2.1.2.无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开创了心理学研究的新天地。他认为“无意识来自个人早期的经历,特别是童年生活中遭到压抑的被遗忘了的心理内容,是人的创伤性的经验郁结的病理情结。”[3]“无意识的心理内容是影响人们行为的最强大而又最隐秘的因素,它们产生最严重的焦虑,也产生最大的希望。处于儿童期的儿童不具有抽象思维能力,又缺乏良好的控制能力,他们常常为自己的无意识活动感到困惑和震惊,被各种各样的情感,如焦虑、欲望、恐惧、爱与恨等等所压倒。”[4]“童话故事与多数现实主义故事大不相同,它们可以向儿童提供绝妙的外化对象,把儿童无法理解的内心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压力以外化的形式投射出来,然后再把解决问题的办法投射出来,通过这种外化,童话故事的形象可以直接与儿童的无意识心理进行对话。”[5]

弗洛伊德认为,“成人将其无意识的担忧、内疚和愿望的实现在梦中以象征的方式安全地表现出来,儿童则可以依靠犹如梦一样的童话,宣泄自己的不安、恐惧、仇恨等消极的情感。”[6] 埃里希·弗罗母(Erich Fromm)则把童话称作“被成人遗忘的(童年时的)语言”,但这仅仅是被意识所遗忘,因为童话所包含的民间智慧已经深深地植根于儿童的无意识之中。他认为童话通常以儿童可以理解的方式解释社会习俗,尽管儿童必须等到长大之后才能完全理解这些习俗,但这些童话却使儿童在无意识层面上深刻地习得了人类的智慧、社会习俗和种种美德。[7]

根据以上的精神分析理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儿童期是人格不断发展成长的时期,超我尚未成长起来,处于意识中的自我的力量也比较弱小,不受社会道德约束的本我统治着潜意识,占据绝对的优势。因此,儿童人格的发展就表现为自我的发展和自我力量的增强。在发展过程中,心理学家非常注重儿童的早期经历,尤其是亲情关系矛盾的处理。这种矛盾如果能完好的解决,人格将顺利而健康地发展,否则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冲突和焦虑,并阻碍未来人格的发展。”[8]

童话的精神魅力来自于它蕴涵的丰富的心理意义。下面笔者将结合以上的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童话的心理意义。

3.童话的心理分析

3.1.童话的叙事艺术心理分析

所谓叙事,简单地说,就是通过语言建构故事。童话的叙事作为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叙事,自然有其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其一是具有简短模糊的特点。所谓简短,就是童话都是用较小的篇幅来叙述一个故事。所谓模糊,是指大多数童话只是注重情节的叙述,而对于情节中人物细致的内心活动,以及故事在什么样的背景中发生却鲜有描写。譬如,许多童话故事没有确切的年代或具体时间、地点和专有的人物。在时间上,总喜欢用“从前”,或者“很久以前”来表述,在地点上,总喜欢用似真似幻的虚构的发生地来表达,常见的有“异域仙境”和“理想王国”。在所运用的人名上,童话主人公的名字总是非专有的,总是带有普遍意义或描述性的名字。普遍意义的有“美女与野兽”,“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长不大的牧羊人”“睡美人”等等;描述性的有“灰姑娘”,因为沉重的家务落在她一个人身上,每天要掏炉膛里的灰,要打扫厨房,所以小女孩身上总蒙着灰,十分肮脏,大家都叫她“灰姑娘”;即使主人公有一个什么名字,那也是十分通用的名字,可以代表任何男孩或女孩,如“杰克与豆茎”,“艾丽丝漫游记”,“无畏的小乔万尼”, “美丽的芳塔-姬洛”,“贝琳达与丑妖怪”,等等。除了主人公的父母被泛称为“父亲”,“母亲”或者“继母”,也可能就是“穷渔夫”或“穷樵夫”。而“国王”和“王后”不过是一层伪装后的父母,就像“王子”和“公主”是男孩和女孩的伪装一样。至于仙女,智者,巨人,巫婆或女巫等等更是无名无姓。童话故事篇幅的短小与其时间、地点、人物的某种模糊性构成了童话叙事的一大特色,这种叙事方式主要是由于儿童的人格特点所决定,特别是人格中的儿童的智能水平以及儿童在认识世界的独特风格。智能水平决定了童话在故事的构成不能太复杂,宜于简短精悍,认知风格决定了童话在人物、时间、地点与情节的建构中,应留给儿童充分的想象空间,毕竟爱幻想是儿童的主要认识风格之一。

    其二是透过简单而模糊的方式,揭示复杂的成人世界。童话看似简单,实非简单,它只是透过简单的符合儿童思维规律的表达方式来展示成人世界中的真、善、美与丑、假、恶。为完成这一简单到复杂的转变主要通过象征作用,它作为组织经验、创造或形成意义框架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机制,给童话中的故事建构了丰富多彩的含义。譬如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透过可怜的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对我们未来的主人翁发出了应该有悲天悯人情怀的呐喊。通过童话叙事,也许能让我们儿童从小形成良好的人格倾向,在幼小的心理中播下适应复杂的成人世界的种子,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这颗种子会慢慢发芽、开花、结果。正如某位学者所言,“听童话故事并且吸收它富含的母题和意象好比往地里播撒种子,人们不能指望让所有的种粒都马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只有那些此时此地与听故事者的兴趣和心理需求和拍的种子会扎下根来;有些种子会立即在他的内心意识中萌动;有些将刺激他的无意识活动进程;还有的种子需要休眠,直到有一天儿童的心理进程达到适合于它们破土发芽的状态;还有些种子可能永不发芽;但那些落在适当土壤里的种子一定会绽放出美丽的花朵,长出茁壮的果树。”[9]

  总之,童话的叙事颇具艺术特色,它运用简单模糊的方式诠释了世间万象,就好像武打小说中一个武功已经出神入化的用剑高手,虽然用的是看似平凡与质朴的招式,却能够招招致命,剑剑封喉。

3.2.童话的表现手法心理分析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更是童话必不可少的表现手法之一。例如格林的《白雪公主》。故事中那个形象美丽内心纯洁的白雪公主,那个外表极美但内心极毒的王后,那7个外貌丑陋但心地善良的小矮人,都是现实生活中美和丑的形象的真实的写照,但都是虚构的,再比如王后手中那面能说出全国哪个女人最美丽的镜子,7个小矮人的房子以及一切用具,则是作者夸张后的产物。狠毒的王后一次次陷害公主;公主在7个小矮人真诚的帮助下,一次次渡过难关,在英俊王子诚挚的爱情的感召下,死而复生。这些情节也属离奇的幻想。再如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中的那只小鸭子,因为相貌丑陋,所以鸭子们打他,小鸡们啄他,人们嫌他丑而用脚踢他。他受尽了人为的和自然界的磨难。但他仍不懈地追求着美好的未来,终于,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他变成了一只最美丽的白天鹅。这只“丑小鸭”自然也是幻想后的产物,然而它的经历,却反映出现实生活中一切从稚拙到成熟,从丑陋到完美,从不被认同到终于立足与社会取得了应有地位的人或事物的普遍发展过程,富有典型意义。因此童话中的一切都是幻想的产物。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童话中的幻想实际上是借助象征语言——使用无意识的语言,而不是有意识的理性的语言,让儿童在想象中减轻他们的无意识的压力和痛苦。儿童在现实生活中会遭遇到各种困境,但由于自身条件:认知能力的发展、人格发展所处的阶段的限制,使他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于是便不自觉地借助想象,在想象中克服障碍和困难,满足自身愿望。童话如同儿童的梦,其心理意义都隐含在象征之中。“例如,在童话《三种语言》中,主人公要学习的三种动物语言分别象征人格的三结构:(1)青蛙和青蛙的语言喻指“本我”,在人格结构中先于“自我”和“超我”。象征着在动物的生命进化中早于狗和鸟的生命形式和冲动。作为人类最古老的原始成分,它同人类遥远的进化过程相关联。(2)狗和狗的语言喻指“自我”,最接近人类心理表层的人格方面,是人格中原始而丰富的资源,需要加以升华和利用;狗作为最接近人类的动物,一方面象征着不加管束的意愿:张口咬人、随地解便、放纵于性需求;另一方面存在着驯服化的可能性;而且是忠诚和友谊的最好代表,人们应当认识自己人格中那些暴烈的、具有侵犯性和破坏性的冲动,首先就是与它们对话和沟通;如果无意识得到理解并受到应有的重视,那么人格中深处被压抑的东西就可以释放出来并得到升华。(3)鸟和鸟的语言喻指“超我”,代表人格中的最超脱的部分,象征超凡脱俗的自由,只有人的灵魂和心智能高高飞扬,超越世俗存在,进入一种更高的向往和追求理想的生存状态,获得人格整合。”[10]童话对儿童人格的影响是暗示的,而童话内容中隐含的象征会引起你内在的联想和共鸣。虽说童话中的幻想本身并不真实,但其给儿童带来的满足和信心是再真实不过。在实际生活中,任何人都有无法逾越的种种界限,如个人能力的限制、社会的限制、时空的限制、生老病死等等。正因为这样,童话中的幻想给儿童带来的想象中的满足才显得尤为可贵,儿童可以借助幻想超越各种界限,获得自由,达成愿望。

以上是对叙事艺术和表现手法的心理分析,我们从中得出这样的结论:童话是儿童潜意识的梦,它反映了儿童无意识层面的心理冲突。通过阅读童话故事,儿童心中负面情绪得到了释放,进而正面积极的力量得到增强,童话是儿童最好的精神食粮。

4.透过案例分析童话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4.1.案例背景

笔者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一个深受童话故事《狼来了》影响的案例:一位小女孩对童话故事《狼来了》情有独钟,但对自己的亲生父母产生了排斥。案例转述如下:

敏敏(化名)笔者的外甥女,本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经常在父母面前撒娇,有时说点小谎以博得老师或家长的表扬、赞许和喝彩或逃避责罚。可最近不知道为什么不跟父母那么亲近了,也不大爱往外面跑了,反倒喜欢把自己一个人锁在房间里,于是父母很担心,这孩子到底是怎么了。但据父母反映她最近特别爱读童话故事《狼来了》,床头就放着那本书。老师也告诉家长敏敏最近上课老是魂不守舍,有时候还会拿《狼来了》这本书问她,那个放羊娃是不是真的被狼吃掉啦。我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于是我问“敏敏,你怎么了,不爱粘爸爸妈妈了啊?”她想了很久,然后问我,“自己是不是坏孩子”我安慰她说“当然不是了,你是讨人喜欢的好孩子”“但我会撒谎,我会不会被狼吃掉,爸爸妈妈都不喜欢我了。”说完她就哭了,我说:“《狼来了》是童话故事,那不是真的,只要敏敏以后不说谎,那还是个知错能改的好孩子,爸爸妈妈还是一样的疼爱你的啊。”敏敏这才慢慢停止了哭泣。

4.2.案例分析

《狼来了》之所以流传广泛,是因为“它触动了儿童内心隐藏的深刻冲突。可以说,每个儿童心中都隐藏着放牛娃那种说谎的冲动,虽然他们不一定自觉,然而,这个故事使他们隐约意识到自己有放牛娃同样的危险。说谎的冲动是人类从儿童时代起就隐蔽着的深刻冲突。”[11]

在这个案例中,童话故事《狼来了》对儿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案例中的敏敏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说谎的习惯,说谎的冲动是隐蔽在她心理的深刻冲突,所以在听完故事后会有如此大的反应,其发展情况可以概括为两个步骤:对童话《狼来了》的迷恋;与父母关系的恶化。其心理的变化如下:

首先,引发儿童的心理冲突。故事中的人物关系迎合了敏敏的生活经验,敏敏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正是她目前生活中的一种隐性冲突:即放牛娃与山下村子里的大人的关系,而童话中的内容又恰恰反映了她的冲突,这从实例中对敏敏的生活背景的介绍可得到证实。这两者之间的相似性是造成敏敏迷恋《狼来了》的原因之一。

 其次,角色投射。为什么阅读《狼来了》的童话之后,敏敏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慢慢疏远?一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即阅读这个童话的过程是敏敏产生了心理投射。她把自己的形象投射为童话故事中的放牛娃,进而把自己的父母投射为故事中山下村子里的大人。

最后,意识与无意识的能量转换。“在心理分析理论中。个体的意识与无意识都具有一定的能量,这种能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从人格结构方面分析,儿童的超我几乎没有发展起来,处于意识中的自我还很弱小,充满无意识力量的本我处于控制地位。因而意识与无意识常常是融合一团,而且无意识的力量远远超过了意识的力量。”[12]

敏敏阅读童话的过程中就是意识与无意识之间能量转化的过程。从案例中的叙述来看,敏敏阅读童话之后对父母产生了恐惧感、疏离感,这种消极的情绪对敏敏后来的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在此有一疑问:在阅读童话《狼来了》之前,敏敏与父母的关系如何?用心理分析理论来推断,当她一再的撒谎骗父母以博得父母的疼爱、赞许和表扬的同时,她的心灵深处产生了深深的愧疚感,敏敏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可否认地成为她生活中面临的一种隐性冲突,因而敏敏会在潜意识中想疏远父母,以此来逃避自己内心的“惩罚”,由于儿童力量的弱小,这种情绪未必能够表现出来。如果顺应这种理论上的推测,那么后文中敏敏表现出来的与父母关系的疏远,逃避父母就是个体心理保护的一种措施。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消极情绪有一定的负面力量,如果没有疏导、释放的机会,对个体人格的发展终究会产生障碍,而且积累的时间越久,爆发的力量就越加强烈。所以隐藏在敏敏无意识中的消极力量,通过反复阅读《狼来了》的故事,慢慢浮现至意识层面,进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消解和宣泄。在例子中表现为敏敏热衷于这个童话,并问老师那个放牛娃是不是被狼吃掉了。

5.结语

童话故事是人类文明的结晶,通过以上对童话的心理意义的分析和结合案例的探讨,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通过阅读童话儿童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困惑能上升并浮现到意识的层面,并随着童话故事情节的发展,儿童心中的负面情绪将得到释放和宣泄,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明确指出:“人类应当把它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给予儿童。”童话理所当然属于这最好的东西之一。

[注释]

[1]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1998.1266

[2]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58—266

[3]杨倩.发展中的精神分析学[J].兰州大学学报,2005(7)

[4][6][8][12]张莉.童话心理分析及其在幼儿心理教育中的运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7)

[5]舒伟、丁素萍.20世纪美国精神分析学对文学的新阐释[J].外国文学研究,2001(1)

[7]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00—301

[9][10]舒伟.童话心理学的童话艺术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7)

[11]柯云路.童话人格[M].作家出版社,2005.3-4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张莉.童话心理分析及其在幼儿心理教育中的运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7)

4.柯云路.童话人格[M].作家出版社,2005

5.舒伟.童话心理学的童话艺术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7)

6.杨倩.发展中的精神分析学[J].兰州大学学报,2005(4)

 

 

 

 

                                                                     新华小学  卲善莹(学科论文)

                                                                        2008年第二学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