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郑庆伟:事到盛时须警醒,身处逆境当从容

(2010-04-12 10:56:15)
标签:

杂谈

分类: 书画评论

事到盛时须警醒  身处逆境当从容

■ 樊利杰

            http://s10/middle/62913755t8401704dfde9&690

郑庆伟 字开屯,1975年出生。中国书协会员,平顶山市书协副主席、平顶山市青年书协副主席兼理论委员会主任。书法作品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一等奖。

 

              http://s9/middle/62913755t840151507308&690
               郑庆伟  古人书论数则(局部)

 

    记者:首先恭喜你夺得大奖。你是本届兰亭奖的举办地——平顶山的作者,在自己的家乡获奖是什么心情?
  郑庆伟:听到获得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一等奖的消息时,我正在省会郑州参加公司的一个会议。后来不断接到朋友们的祝贺电话,不过,我的心里比较平静。因为对于书法,我从来都是抱着一种贵在参与的心态,如徐志摩那句话: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记者:我想大多数人的投展作品首先是自己满意的,但是个人的审美是不断变化的,特别是年轻人。现在再看这件获奖作品,有没有不如意的地方?
  郑庆伟:这件获奖作品凝聚了我的心血和情感,是在大量辛苦训练的基础上心境合一的产物。总体是满意的,局部还有一些不足,可是能力有限,无法修改,只能看整体,自我安慰了。
  记者:运动场上,主场运动员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往往能取得好成绩。比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作为东道主的中国金牌总数首次超过美国,位居第一。作为东道主选手,你有没有感觉到这种优势?
  郑庆伟:我是倾情参与,体会过程,不问结果。我以往参赛比较随意,投一幅作品,入选与否从不计较。本届兰亭奖在家门口举办,从省书协到市书协都非常重视。这使我感受到了主场的气氛。我几乎遍临了二王体系的行草书及我认为需要补充的书法元素,可谓用纸无数,并且对章法、形式、内容、表现手段都进行了多方尝试,前后创作了20多幅作品。通过征求专家、同道意见,最后选择了一幅自己满意的作品投稿。
  记者:获奖名单出来后,除了祝福,有没有听到不同意见?
  郑庆伟:平顶山有中国书协会员40人,为了迎接本次兰亭奖,大家都倾注了心血。获奖之后,我得到了我市书法界同道的真诚祝贺,这一点我很感动。这些年为生计奔波,只顾埋头工作、写字,几乎和外界断了联系,很多人不了解我,加上我是平顶山的作者,外地的朋友有一些质疑我认为很正常,说明大家关心我,是一种厚爱。我想,作品摆在那里,还是让作品说话吧。
  记者:书法评选不像体育那样可以精确计量,评审过程也不可能像体育赛事一样现场直播,所以,东道主作者获得最高奖,往往会引起别人的猜测,你是怎么想的?
  郑庆伟:关于评选的公正性,我想应该充分信任中国书协。评选的结果是数十名评委辛苦劳动的结晶,这些专家是不会拿自己的名誉和地位开玩笑的。据说获奖作品是经过多轮角逐最终集体投票确定的。不管我是不是获奖作者,我只会检讨自己作品的不足,不去怀疑作品以外的事。事实上,正是基于这个心态,通过参加中国书协组织的各种赛事,我才有了更大的进步。
  记者:正像你说的,其他都不重要,还是靠作品说话。
  郑庆伟:麻木是一种悲哀,质疑是一种进步,所以我不认为质疑是坏事。关于兰亭奖,大家都在思考。首先,这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开放的媒体尤其是网络给众多关注兰亭奖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言论的平台,提出质疑,说明大家关注兰亭奖;其次,关于质疑,我们不应该只是提出问题,而应该同时提出解决方案,否则是不负责任的。
  记者:能否举个例子?
  郑庆伟:比如,有人说,兰亭奖是否应该作为最高奖?——如果兰亭奖不足以成为最高奖,那么什么奖可以替代?还有关于作品,我感觉本届展览作品水平还是很高的,基本体现了当前书法创作的状态。既然是比赛,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就有幸运的人,也有稍不留意掉进水里的人。
 
记者:在颁奖晚会上,你代表获奖作者发言,当时是什么心情?
 
郑庆伟:我感觉很荣幸,在那么多的领导、前辈、亲人、同道面前,我要说的只有感谢。就在那一天,我看到了很多我尊敬的评委,向他们问好时,他们说对我作品的印象很深,还有一位评委要和我换作品,这一点我很骄傲!
  记者:刚才你说,你不会去关心作品以外的事情,这使我看到了你对书法的执著和纯粹。那么书法在你心中是什么样的地位?
  郑庆伟:书法艺术是国粹,包容丰富,博大精深,我们穷己一生也只能参悟皮毛。练习书法的过程,就是我们修身养性的过程,是自我思辨的过程,是和古人对话的过程,是继承国学精粹的过程。只有深入其中,个中的快乐才可以深刻感触。书法使我的生活更纯粹,生活使我的书法更有思想!
  记者:这似乎是一种相辅相成、多方补益的关系。对于一个年轻书家,获得大奖是幸运的,换句话说,所有参赛的作者,都有获奖的梦想。但我想,获奖这种追求的背后,名与利是最主要的动力之一。即有了名,就可以带来经济利益,对此,你是什么观点?
  郑庆伟:艺术品走向市场,是时代发展的规律,也是艺术品自身的发展规律。事实上,古代的很多书家都是靠艺术品走向市场来安身立命的,拿字换米在过去再正当不过了。不过,虽然艺术的价值可以通过市场来检验,但市场和艺术水平并不能简单画等号。从艺者要有自知之明,最终决定作品价值的还是作品本身。所以,我没有选择,只有超越自我,从零开始。
  记者:关注作品本身,才能有更好的发展,能否为我们描绘一下你心中最理想的书作?
  郑庆伟:我想艺术家心中都有一幅令他追求的、向往的作品的影子,他也在不停地塑造这件作品,这也是他成长和提高的原动力。而且,每一个时期,每个人对自己的期许是不一样的。比如,第七届中青展时,我看到刘彦湖的作品佩服得五体投地,第八届中青展时,曾翔的作品更让我着迷。后来深入了,佩服的人越来越多,对自己创作方向的选择反而越来越窄。我心中理想的作品是碑帖结合的产物,有帖学的蕴藉灵动,有碑版的沉实苍劲,处处散发着古典的悠远气息和现代的浪漫情怀。  
  记者:你的业余爱好都有什么?这于你的书法创作有没有影响?
  郑庆伟:我是动和静的矛盾统一体。我喜欢现代的东西,如足球、摇滚、自驾游,同样喜欢古典的东西比如书画、古乐。其实我的书法风格也是这样,一直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徘徊。
  记者:这么多年的学书之路,你经历过失落,也感受过荣耀,回想自己的学书之路,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郑庆伟:这些年一直懵懵懂懂,全凭感觉一路走来。为了生计,奔波劳碌,甘苦自知。但是,不管在哪一种处境下,我热爱书法的真情不改。凡事要做到尽人事,听天命。我坚信事到盛时须警醒,身处逆境当从容。靠坚持,我走到了今天。(文章来源:书法报 201012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