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新诗名作赏读(7):鲜气扑人的好诗——刘延陵《水手》

(2011-03-13 11:47:35)
标签:

新诗

赏析

刘延陵

水手

文化

分类: 新诗之旅

 

http://s7/middle/6290b3bah9e684f8fc9f6&690

 

鲜气扑人的好诗

——刘延陵《水手》

 

                                           月在天上,
                                         船在海上,
                                         他两只手捧住面孔,
                                         躲在摆舵的黑暗地方。

                                         他怕见月儿眨眼,
                                         海儿掀浪,
                                         引他看水天接处的故乡。
                                         但他却想到了
                                         石榴花开得鲜明的井旁,
                                         那人儿正架竹子,
                                         晒她的青布衣裳。

 

 点评:

这首题为《水手》的诗,1922年元旦初中华书局发行的《诗》月刊创刊号上登出后,立即轰动了国内文学界,传诵一时。上世纪30年代中学国文课本里,几乎都选用它作课文。叶圣陶在《文章例话》一书中,专门以这首诗为例,给青少年介绍什么是意境神韵,说明诗是最精粹的语言

第一节是一个定格的特写画面。月在天上/船在海上,这两句营造了空旷寥廓的时空背景:浩浩苍穹,皎月高悬,茫茫大海,一叶孤舟,随波逐流。特定情境中的海天、明月、航船等意象,把水手的孤单寂寞衬托出来了他两只手捧住面孔/躲在摆舵的黑暗地方,这一笔浮雕般的刻画,透露了水手的忧伤。明暗比照中,我们仿佛谛听到游子灵魂的悸动与吟唱。月华如水,可他为何要置身于黑暗中呢?这景物的明丽与内心的黯淡形成的反差,给读者留下一个悬念。

第二节前三行是对前一节悬念的破译。怕见月儿眨眼/海水掀浪,是因为怕它引他看水天接处的故乡。中国古典诗歌中,往往是聚散离合的代称。诗人选择这个常见意象,很容易引发人的共鸣。

一个字,下得蕴藉含蓄。何以怕?是担心流年飞逝,物是人非;还是挂念家人平安;抑或是怕人家耻笑自己的儿女情长?……总之,满腹心事,无法倾诉。而乡思是一汪洪波起落的大海,牵挂是一群无羁绊的飞鸟,他止不住心潮澎湃。即便不想故乡,但是他所惦念着的人儿,就如这一盘明月,满满地占据了他的心房。

末尾三行勾画出一个明媚温馨的画面。石榴花灿烂地开放,乡井旁,捣衣声声,心上人正架竹子/晒她的青布衣裳。这个特写画面,气韵生动,朴素而灵动,了水手的无限思恋和祝福

整首诗意象清新隽永,语言生动凝练流溢着一股甜蜜的忧伤。

   梁宗岱曾赞不绝口地称赞此诗:竟写得那么单纯, 那么鲜气扑人。(梁宗岱《论诗》,收入《诗与真》,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2月版)的确,刘延陵比同时代其他诗人更长于抒情:鲜明的景物、精彩的动作、微妙的心理以及富有民歌气息的语言,而这些,在《水手》中都有不俗的体现。

台湾诗人余光中也对《水手》作了很高的评介:“这首小诗结构紧凑,语言清纯,意象不但生动而且对照鲜明。舵旁的阴暗孤寂反衬出井旁的明艳可喜。那人儿也许不是妻子而是情人,不管如何,她在石榴花开的树下晒她衣裳的倩影,比起徐志摩《海韵》里那女郎的做作来,自然得多,也真实得多。刘延陵这首《水手》确是早期新诗最成熟、最完美的佳作之一。”(《香江文坛》20028月号)

 

                                        几千竿竹子

                                        拥挤着立在一方田里,

                                        碧青的,

                                        鲜绿的,——

                                        这是生命的光,

                                        青春的吻所留的润泽呀。

                                        他们自自在在地随风摇摆着,

                                        轻轻巧巧地互相安慰抚摩着,

                                        各把肩上一片片的日光

                                        相与推让移卸着。

                                        这不又是从和谐的生活里

                                        流出来的无声的音乐么?

                                                 

评点

中国传统诗画中,竹子之所以备受推重,多取其刚健不屈、高风亮节之意。而在刘延陵笔下,思致独新。我们看到的,是一片充满了青春活力之竹,氤蕴着人间温情之竹,流溢着宇宙精神之竹。语言方面,诗人亦精心锤炼。

我们能不能这样说:仅凭这样一首语言精到,流溢着人间温润情怀,达到了很高宇宙精神境界的《竹》,刘延陵就足可以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居一席之地了。

 

诗人小传:

刘延陵(18951988),字苏观,江苏泰兴人。中国第一代白话诗人。191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1922与朱自清等组织中国第一个新诗团体“中国新诗社并和叶圣陶等创办第一部新诗刊物《诗》月刊,为主要编辑。其诗作主要发表于《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上,多为对亲人的眷怀,风格别致,想象丰富,富浪漫色彩。朱自清、周作人、叶圣陶、郑振铎合出过一本诗集《雪朝》。

《新文学史料》1990年第二期特辟刘延陵研究专题,对他的一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回顾。葛乃福在《刘延陵诗文集》编后记中写道:‘五四’著名诗人刘延陵在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修辞学等诸领域均有很深的造诣,贡献良多,深得人们的钦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