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春”打的是什么

标签:
立春象征欢乐气氛情感 |
分类: 杂谈 |
“打春”打的是什么
穿青衣也好,戴春幡也罢,都是为“打春”服务的,击打春牛,才是这项活动的高潮。所谓“打春”,就是击打春牛。最早的春牛,是用泥土塑造的,人们将土牛击碎,就叫“打春”。春牛被击碎后,大家争抢散落的土块,拿回家去,“其家宜蚕,亦治病”。唐朝诗人元稹就写过这样的诗句:“鞭牛县门外,争土盖蚕丛。”
后来人们又用木头、芦苇和纸张制作春牛,并在春牛肚里放些五谷和纸扎小牛犊,击打散落时,寓意吉年有兆,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塑造春牛的时间各朝各代也不尽相同,如隋朝是在立春前五天才开始塑造春牛,而在清代,早在六月份就把次年的春牛做好了,在做春牛的同时,还会做一个“芒神”牧童,作为《礼记》上说的“策牛人”,来增加“打春”的欢乐气氛。
被击打的春牛在做工上要求也非常严格。牛身高四尺,象征春、夏、秋、冬四季;牛头至牛尾全长八尺,相当于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牛尾长一尺二寸,代表一年十二个月。清代的“打春”场面,《清会典事例》和《燕京岁时记》中,都记载得非常清楚,大家不妨一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