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食家满头大汗
我读大美食家梁实秋谈吃的文章,觉得总是热气腾腾的。他写有一回他在路边小馆里买饺子吃,“外加一碗热汤,我吃得满头大汗,十分满足”。你会想:多半是天太冷,他图个暖和。那大热天的他又图个什么?他还写道,夏天喝北京豆汁儿总要“先脱光脊梁”,因为豆汁儿之妙在于酸、烫、辣,“越辣越喝,越喝越烫”,“最后是满头大汗”。
近代笔记中还有林则徐借饮食的冷热来跟英国人“斗法”的故事。英国大臣为了报复清朝的禁烟,请林则徐吃雪糕。他拿在手上一看冒白气,便撮起嘴来呼呼地吹,英国人哈哈大笑。转天,林则徐回请英国人,端上了“老母鸡汤炖南豆腐”,汤面上盖着厚厚一层油,滚热却不冒气。英国大臣舀起一勺猛喝一口,烫得嗷嗷叫。南豆腐入口即化,又吐不出,这才知道林则徐的厉害。这个故事没找到出处,作家、美食家洪烛先生在谈吃的书《中国人的吃》里曾经提到。
袁枚在被称为“美食经典”的《随园食单》中说,刚出锅的鲜美的菜肴若不趁热吃,稍过一会儿,就会变得像发了霉的估衣,光剩叫人厌恶了。《随园食单·戒单戒·停顿》:“物味取鲜,全在起锅时,及锋而试。略为停顿,便如霉过衣裳,虽锦绣绮罗,亦觉……旧气可憎矣!”袁枚还说“以起锅滚热之菜,不使客登时食尽。而留之以至于冷,则其味之恶劣可知矣。”照袁枚的标准,吃菜必须滚热,仅仅因为温度降低,就能叫美味变成相反的“恶劣”之味。看来“热食”不仅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而且是中国菜肴审美的关键,是中餐的灵魂。
中国人热吃的历史,跟古老的中餐同样悠久。这从一句成语可以反映出来,就是“惩羹吹齑”。战国时期,屈原始用此语。《九章·惜诵》:“惩于羹者而吹齑兮,何不变此志也?”羹是滚烫的,要先吹吹气,让它凉到不烫嘴了再吃;咸菜(齑)是凉的,但人们都吹成了习惯,吃口咸菜也要吹。《成语词典》还从《晋书》、陆游的诗、梁启超的论文中举出“惩羹吹齑”的例句,可见国人“吹羹”历来都有深切的体验。“吹”就是要在不受烫伤的界限内吃尽可能高温的食物。
比战国时期再早,还有实物为证:商代有带火炉的青铜鼎,用来给羹保温,考古学家管它叫“温鼎”。再往前,要追溯到开始“粒食”的煮粥时代。至今我们喝粥还得沿着碗边吹吹,不然会烫出满嘴燎泡。这篇文章本想用“美食家满嘴燎泡”为题。不怕您笑话,我个人就经常是这样,只是一时没找到权威例证。
国人惊奇洋人怎么不怕凉,不想至少人家没冻出伤来;洋人更纳闷国人为什么一沾吃饭就变成“受虐狂”,喜欢被烫出燎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