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典童谣  给孩子一个歌唱的童年

(2010-11-25 09:27:56)
标签:

金波

苏南

宋体

童谣

国际安徒生奖

育儿

分类: 新书预告

http://s5/middle/62907c01t95b207351114&690 给孩子一个歌唱的童年" TITLE="经典童谣  给孩子一个歌唱的童年" />


经典童谣,给孩子一个歌唱的童年


这套《中国童谣》共收录了八本,四本传统童谣,四本现代童谣。四本传统童谣是由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诗人金波老师选编,“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这些童谣,如同口头文学传统中的祖母绿,从祖辈流传下来,经过父辈,传给孩子,并且还将传代代下去。


四本现代童谣,出自著名的当代诗人李光迪之手。“小小月亮,跳进池塘,洗个澡澡,回到天上。” 其鲜明的节奏感,优美的韵脚,适合妈妈与孩子一同轻轻歌唱。


这些既诗又歌的童谣,让孩子全身心感受到文学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从起源上来说,童谣就是为童年歌唱的,其欢快的节奏、重复的节拍正好符合儿童的神经发育特点,让孩子沐浴在一种放松、优美的氛围中,全身心感受美、感受爱。


这是毛毛虫童书馆的第四辑。金波选编、李光迪创作的文字,加上田原、胡永凯的画,是其一贯的经典+大师传统的延续。一套能歌之唱之的童谣,是毛毛虫献给童年的又一个好礼物!


 

内容简介


“正月要把龙灯耍,二月要把风筝扎,三月清明把柳插,四月牡丹正开花,五月龙桥下河坝,六月要把扇子拿,七月双星桥上会,八月中秋看桂花,九月中秋登高去,十月初十打糍粑,冬月天寒要烤火,腊月过年把猪杀。”由著名的童诗作家金波选编,著名画家胡永凯绘画的《传统童谣》,囊括了各种各样流传许久的经典童谣,带着宝宝一起来翻开这几本书,让小小的心灵亲近传统,感受汉语的韵律之美。


“春天到了歌儿多,一只蜜蜂一支歌。歌儿飞在花园里,支支都是甜蜜的歌。哎,甜蜜的歌,是蜜蜂的歌。他说春天最温暖,他说春天幸福多。春天到了歌儿多,一只小鸟一支歌。歌儿飞在蓝天里,支支都是快乐的歌。哎,快乐的歌,是小鸟的歌。他说春天最温暖,他说春天幸福多。”这四本《四季儿歌》收录了关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童谣,让孩子们在儿歌里感受四季之美。


 

 作者简介


胡永凯1945年生于北京,擅长装饰画、连环画。 1964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历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美术设计、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师 。作品《消夏》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荷 韵》获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奖。


田原1925年生于上海,解放后任苏南日报、新华日报美编三十年,擅长漫画、中国画。书画作品曾在30多个国家展出,其书法被启功大师称为当代郑板桥。曾获全国连环画奖、书籍装帧奖、动画片奖;《好乖乖》获全国第一届幼儿图书评奖一等奖。



金波 诗人,儿童文学作家。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

 

  其作品《春的消息》获中国作协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会飞的花朵》获中国新时期优秀少儿文艺读物一等奖;《林中月夜》获中国作协第三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1992年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

 

 

 

 

 目录

传统童谣小老鼠

传统童谣开城门

传统童谣不倒翁

传统童谣放风筝

四季儿歌

四季儿歌

四季儿歌



http://s9/middle/62907c01t95b1f6fbbb38&690 给孩子一个歌唱的童年" TITLE="经典童谣  给孩子一个歌唱的童年" />


http://s14/middle/62907c01t95b1f7bcbc0d&690 给孩子一个歌唱的童年" TITLE="经典童谣  给孩子一个歌唱的童年" />


http://s3/middle/62907c01t95b1f8ede512&690 给孩子一个歌唱的童年" TITLE="经典童谣  给孩子一个歌唱的童年" />


http://s9/middle/62907c01t95b1f8dea328&690 给孩子一个歌唱的童年" TITLE="经典童谣  给孩子一个歌唱的童年" />


http://s1/middle/62907c01t95b1fabe99a0&690 给孩子一个歌唱的童年" TITLE="经典童谣  给孩子一个歌唱的童年" />


http://s12/middle/62907c01t95b1fabe83db&690 给孩子一个歌唱的童年" TITLE="经典童谣  给孩子一个歌唱的童年" />


http://s5/middle/62907c01t755e995ac094&690 给孩子一个歌唱的童年" TITLE="经典童谣  给孩子一个歌唱的童年" />

http://s10/middle/62907c01t95b1fe5af409&690 给孩子一个歌唱的童年" TITLE="经典童谣  给孩子一个歌唱的童年" />

http://s10/middle/62907c01t95b1fe5affd9&690 给孩子一个歌唱的童年" TITLE="经典童谣  给孩子一个歌唱的童年" />

http://s12/middle/62907c01t95b1fe6a2b4b&690 给孩子一个歌唱的童年" TITLE="经典童谣  给孩子一个歌唱的童年" />

http://s1/middle/62907c01t95b1fe6a34e0&690 给孩子一个歌唱的童年" TITLE="经典童谣  给孩子一个歌唱的童年" />

http://s9/middle/62907c01t95b1fe7967d8&690 给孩子一个歌唱的童年" TITLE="经典童谣  给孩子一个歌唱的童年" />

http://s15/middle/62907c01t95b1fe797b0e&690 给孩子一个歌唱的童年" TITLE="经典童谣  给孩子一个歌唱的童年" />

http://s10/middle/62907c01t95b1fe88b1a9&690 给孩子一个歌唱的童年" TITLE="经典童谣  给孩子一个歌唱的童年" />

http://s5/middle/62907c01t95b1fe4b9ef4&690 给孩子一个歌唱的童年" TITLE="经典童谣  给孩子一个歌唱的童年" />


《中国童谣》:重新品味中国经典童谣

郭骅

  我是带着一种补偿心理做这套《中国童谣》的,想要弥补的小小遗憾是:女儿小时候,应该是四五岁左右那段时间,曾经很痴迷于创作各种让人听不懂的 歌谣,当时,看着她小身体有节奏地摇晃,大脑袋一点一点地配合着那些哼哼声,我知道她在享受某种韵律和节奏,但从没听明白她到底在念叨什么。那时的我,肚 子里只有几首童谣:“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

 

  每个人的童年百宝箱里,都有几首童谣吧?孩子们为什么喜欢童谣?童谣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我发现,借着这次出版童谣的机会,对童谣做点深入的探究,原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先从日常的观察说起。我们都知道,日常生活中孩子常常出语惊人,他们会无师自通、创造性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如,一个二年级的孩子会说出这样的话:我爬到山顶,绿色的风吹过来,我站在那,像树一样凉快。还会说:我的牛奶跳着圆圈舞,慢慢地,没有力气了……

 

  孩子天生会比喻、拟人、夸张……这些诗人们反复推敲、苦思冥想追求的东西,从孩子嘴里出来时会如流水般自然,不费吹灰之力。当这些天生的语言天才与童谣相遇,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像老鼠爱上大米一样。

 

  我们知道,孩子们都喜欢游戏,而游戏是创造性的一个表现。所以,孩子天生有戏耍语言的倾向,他们喜欢“胡闹”。这点需求,很多童谣都能满足。请 看:“月亮奶奶,要吃韭菜;韭菜好辣,要吃黄瓜;黄瓜青青,要吃油饼;油饼喷香,要吃面汤;面汤稀烂,要吃鸡蛋;鸡蛋腥气,要吃公鸡;公鸡有毛,要吃樱 桃;樱桃太酸,吃个栗子面丹丹。”用顶针的修辞手法,将一连串食物连在一起,语词之间胡闹一气,这样一派景象不是很好玩吗!

 

  再看这首:“金银花,十二朵。大姨妈,来接我。猪挑柴,狗烧火。猫儿煮饭笑死我。”类似的童谣总是能让孩子们哈哈笑。到底是什么让他们这么高 兴?因为它把生活中确定的东西颠覆了:猪挑柴,狗烧火,猫儿煮饭。童谣创造了一个和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生活画面,它营造的世界有大量留白,这样的留白能让孩 子驰骋想象力,天马行空地飞。不要问这样的童谣有无意义,这样发问的,常常是被各种所谓意义洗脑的、墨守陈规的成年人。

 

  对孩子们来说,高兴本身就足够了。如果非要进行学究式的描述,可以说:描述的混乱造成了这首童谣的幽默。它打破了日常规则,给了儿童在想象中挑战规则的自由。研究儿童文学的人都知道,放任混乱是儿童文本产生乐趣的常见形式。

 

  美国哈佛大学古典学者哈夫洛克认为,节奏可能是所有生理乐趣的根基,而童谣的重要特征就是节奏,重复的节奏,重复的韵律。比如这首《姥姥家唱大 戏》:“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小外孙女你也去。”这首短短的四行儿歌,前面六个三字句,你可以随意停顿,当成六拍念,也可以 当成三拍念,还可以把前面四个三字句作为两拍,后面两行作为一拍念,兴之所至地停顿,根据不同的停顿,构成自己喜欢的节奏,每念一遍,节奏都有变化。

 

  尽早给孩子念童谣吧。在他还不会说话、听不懂多少话时,就给他念。儿童是用感官认识世界的,他对世界的认识都来源于主观感受。无论是刮风下雨、 飞禽走兽、针头线脑、花鸟鱼虫,都是一个个生命体,他会用自己的感官把世界联想在一起,诗人们苦苦追求的通感,在孩子那里是自然的秉赋。

 

  童谣具象化、视觉化的文字营造出的画面和声音,正好为孩子的心理感受提供了具体的比拟物,能唤醒孩子对文字的感觉、对声音与图像的乐趣。比如 “欢迎秋姑姑”这首:“小蜜桃,嘴笑歪,小石榴,嘴笑开。欢迎秋姑姑,又到山乡来。”用拟人的手法写蜜桃、石榴和秋姑姑,再加上田原那娇憨笨拙的配画,山 乡秋景鲜活地走进孩子的心中。再比如“小河水,弯弯流,弯弯流过一小洲,小洲上面有只鸟,唧唧啾啾放歌喉。唧唧唧,啾啾啾,忽然小洲晃悠悠;惊得小鸟飞期 看:呀!原来是条大水牛。”这首儿歌,以拟声的修辞方法,双声叠韵、反复的句式,一唱三叹,有一种绕梁三日的音乐美。(郭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