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童诗绘本系列

标签:
绘本isbn诗作版别蔡皋台湾育儿 |
分类: 新书预告 |
《蝴 蝶·豌豆花——中国经典童诗》
诗歌主编:金波
绘画主编:蔡皋
版别:河北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34-7566-3
出版日期:2010年4月
适读年龄:2+
内容简介:
【目录】
湖上
天上的街市
瀑布
花牛歌
纸船
忆
疑 问
蝴蝶·豌豆花
捉 迷藏
春雨
找 梦
小鸟音符
小 童话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野 菊花
我喜欢你,狐狸
安 慰
写给云
亲亲我
村小:生字课
插图欣赏:
http://s11/middle/62907c01x86c143f7c62a&690
http://s16/middle/62907c01x86c14434d6df&690
http://s14/middle/62907c01x86c144534fdd&690
- 读诗的乐趣——读者诗人画家三者的眼界在这里融合 (金波◎著名诗人 )
一个人,如果在多种文学样式的阅读中,也选择了诗,并把诗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那么他的文学趣味就会更丰富多彩,更纯正淳厚。这是因为诗的特质是抒 情。诗是直抉心灵的文学。感情因读诗而激荡、丰厚、细腻、敏锐……这都是为诗的特质所定。
儿童诗之于儿童,首先是感受诗的趣味。
诗的趣味首先是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叠小纸船,可以说是我们童年时代都做过的游戏,但冰心的《纸船》,却是把游戏精神导入了一个歌颂母爱的境界。它不仅唤 醒了一段童年记忆,还激发了更多的联想。高洪波的《我喜欢你,狐狸》又是一首激发小读者快乐情绪的诗。诗人以一种逆向的思维,表达了儿童独特的探究精神, 以酣畅淋漓的语言抒写了童心童趣,引发了小读者更为开阔的想象。
联想和想象是读诗的延伸,可以丰富对原作的认知,从而在感情上引起共鸣,让内心 得到抚慰,让心灵得到庇护,从而进入了诗的意境。
读儿童诗,更多的是为诗中所表现的超拔奇特的幻想所感染。如果是小读者,他可能为之赞叹; 如果是大读者,他又会为久违了的童年的异想天开而快乐。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柯岩的《小鸟音符》,诗人面对星空和大地,以儿童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把我 们引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阅读这些儿童诗,会使我们更亲近儿童,更佩服他们的想象力。想象力丰富的人是智慧的人,是有创造力的人。
孩子们心 气健旺,在他们的心目中,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有灵性的。面对一朵小花,一场春雨,或悄然凝思,或与之对语。郭风的《蝴 蝶•豌豆花》让我们看到了两个孩子的对语,其实那何尝不是诗人在审视一朵花、一只蝴蝶时所萌发的一种幻象呢!另一首邵燕祥的《小童 话》,一时的情与境会,那些平凡的景物便纷至沓来,叶子、花朵、大树和孔雀,栩栩然活了起来,都成了童话王国的角色。
细细品味这些小诗,我 们的灵魂早已伴随着花朵、白云、小鸟飞入了幻境。我们感受到的是童年纯美的情境和隽永的趣味。
读诗还可以让我们体验到故事情节之外的乐趣, 这就是诗的独特的表现形式。
诗不但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也是在形式上处于不断变化的样式。因此,读诗不能不注重它的形式,这也是读诗的一 种趣味。
中国的新诗,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在不断地探索表现形式。从所收入的二十首诗看,就可发现诗的艺术风格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 有的遵守一定的格律,有的靠近民歌体,有的追求散文美。无论哪一种形式,诗都不可涣散,要凝练集中;诗都不可呆板,要气韵生动。如徐志摩的《花牛歌》,用 了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韵脚多变换,读来通体匀称。刘饶民的《春雨》,用了短句拟声,读来流利上口,有很强的音乐性。这样的诗在结构上,在韵律上,在听觉 上,都很讲究,可称得上是声音的图画。
说到诗与画的关系,古人常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加以褒奖,这是因为诗有很强的画面感,借景抒情, 情景交触,景语即情语,都可以让我们在读诗时产生种种幻象。而画又是有内涵的,画所表现的意境与诗意很贴近,这也就是诗与画的相映成趣。
总 之,读诗要细致入微,不漏掉只言片语,而要紧紧地追踪着诗人的情感脉络。
读诗,要引发感情的共鸣,要激发想象力,要读出乐趣。
读诗,还常常会引发并不相同的理解,有的理解轻浅,有的理解深邃,甚至超出作者的原意,这都是允许的。因为诗讲究含蓄,有字面的意义,有时还有隐含的意 义。由于读者生活阅历的不同,审美趣味的不同,对诗的鉴赏也就有了差异。
古人说的“诗无达诂”,正是说明了好诗没有终结的诠释,这给我们理 解诗歌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这也是读诗的一种乐趣。
这本诗歌图画书,虽然只选了二十首诗,但时间的跨度很长,从新诗发轫时期到近三十年的新时 期,都选了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从中也可看出中国新诗的发展轨迹。
这些诗人的诗作,有的并不是专为儿童所作,但十分注重诗的艺术技法,适宜 儿童阅读;有的是专为儿童写的诗,在内容上,在表现技巧上,自然更用力、更考究。这是儿童诗的发展和进步。
培养读诗的乐趣,是一种审美的阅 读,这种阅读有利于提高文学整体的鉴赏水平。以诗歌为文学基础的图画书,更是画家的挥毫写意,他们通过对诗的理解,创造了新的意象,帮助了我们对诗的理 解,同时,也帮助我们感受绘画的神韵。
读者、诗人、画家,三者的眼界,在这里融合。
- 呵, 阅读愉快——画家在童诗的星空下聚会 (蔡皋◎画家 )
我很高兴,我和我的画家朋友们一起参加了这本童诗绘本的创作,正如曲小侠女士来信所言,这的确是那种“让中国变得更加美丽的事情”。
因 为组稿的需要,我先读到了金波先生精心编选的中国童诗选,我喜欢先生选择的这些诗。读到熟悉的部分,感觉如旧友重逢;读到没有读过的童诗竟然也是一见如 故。童年是无差别世界的童年,大家有共同的东西。每首童诗皆有它特别的背景,读来让人感觉既熟悉又清新,一歌一岁月,一吟一滋味。或许,童年本身就是诗, 因此,我借此又返回我的童年,我惊喜地看到诗歌强劲的生命力,特别是为我们钟爱的一咏三叹的童诗,它们不仅滋润了我们的童年,而且为我们今日的创造做了强 有力的支撑。
美丽的童诗的旋律萦绕在我的心头。我想,为这些诗歌插图的应当是“诗人一样”的画家。这么一想,我的眼前就出现了许多温和亲切 的面孔,我想起曾被称为中国“金画家”的温泉源和他的《小梅》,想起对我影响很深的俞理、何艳荣,想起王晓明、李娜、周翔,当然还有朱成梁诸位先生,想起 许多让人眼睛发潮的书背后的故事……
我拨通了画家们的电话。
所有画家都热情参加(温老师因身体状况欠佳未能遂愿),在这个过程 中,大家不像是完成一件工作,倒像是参加一次朋友的聚会,在童诗的星空下聚会,别致而美丽。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编辑者,创作者共同努力的 结果了。
我们看到俞理先生的笔触依然那么年轻,《小鸟音符》和《春雨》那么诗情画意,一切都有了生命,电线杆、云朵、雨点,连小姑娘水桶里 的西瓜籽也激动起来了,她画的是诗歌的音乐,画的是一种内心涌动的喜悦。
何艳荣先生很爱孩子,她怀着温暖的心画了《写给云》,云就变成了小 孩子喜欢的小鸟,兔子和小猪。看了《亲亲我》,让人忍不住想把那些可爱的娃娃都抱在怀里,画面背后是她的“谁言寸草心”。
《纸船》和《湖 上》由当年同样拥有“金画家”之称的王晓明先生绘画。《纸船》一诗幽静沉郁,所以,画家的笔端也凝重起来,海一样的天空上朵朵积层云,几只洁白的纸船飘在 云上,一如思绪的积淀,透明精致。纸船,很多人在童年都折叠过,不知读了这首诗和这些画的父母会不会也来和孩子一起叠一只纸船,放到浅浅的水里飘一飘,那 可是电动玩具难以比拟的嬉戏。
谈到周翔先生,大家肯定想起他的《荷花镇的早市》和新近获奖的《一园青菜成了精》等深情有韵味的作品。在这 里,他画的是《安慰》和《找梦》。《安慰》是“生活的滋味,尝一口,酸到最后有点甜”;《找梦》让他找到自己的梦——他说:“梦是生活的倒影,影像的涟漪 只能在梦里看到,诗人的梦和我的梦交织在一起。”这样诗情的画家在画中将他对诗的理解做了酣畅而率性自由的表达。
朱成梁先生的《团圆》温暖 感人,《如果我是一片雪花》依然为读者营造了如沐春风的氛围。而《村小:生字课》则让人忍俊不禁,还原了熟悉的场景,我们当年不也是如此这般唱读课文的 吗?“蛋 蛋,张铁蛋的蛋,花 花,曹爱花的花,”这么一唱,自己仿佛也变成了那个缺牙的小村童了。还有,请注意,那个淘气的小男生,他手中的小青蛙是只有乡村小学的小孩才可能拥有的宠 物吧。
李娜是位非常爱花、种花并一直喜欢画花的画家。在她那里,有的是对花的珍惜和爱护之情,为了画好豌豆花,她曾经种了一年的豌豆花,观察它 们的一举一动。在她的笔下,花朵格外惹人怜爱地开着,那优雅轻盈的意态使得你想要采集的手恐怕都要缩回来了吧。的确,她是宠爱豌豆花的,在她眼里,豌豆花 比那些名花更单纯可爱,于是,我们就看到《蝴蝶•豌豆花》在那里相知相爱,欢欢喜喜地开放和凋败。
赵晓音、钦吟之、张 小莹是活跃在童书出版、艺术界里,年轻且有实力的新锐画家。赵晓音在《天上的街市》中为我们展示了深邃、美丽的星空,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小童话》光斑 闪烁、格调清新,画面完美地呈现了树叶、花朵、孔雀互相向往又相互交织的梦想。在钦吟之的《花牛歌》里,牛的造型童趣盎然,毛茸茸的云朵,毛绒绒的花牛, 还有毛融融的小草,让人忍不住伸手想去抚摸。张小莹的《忆》画得有意思。因为是回忆,所以“我”和“姐姐”所处的时间和空间是一种有区别又有关联的情景, 我们看到画家匠心独运,用彩色和单色加以界定;同时,小动物造型的变化又加以区分,画面朴质冲淡,人物淘气稚拙。
好了,我还是打住罢,如果 继续探究下去,我想,大家可能还有新的发现,毕竟阅读是一种理解亦是一种创造,而我个人偏颇的视角实在担当不了诠释的重任。这里的诗和画都在说话嘞,我想 它们一定在期待被阅读的时光,那种亲子共读奇妙的时光,呵!阅读快乐,快乐阅读,在诗人画家聚会的星空下……
《打开诗的翅膀》
http://s8/small/63f0f604g739a4aa37cf7&690
选编:海峡两岸儿童文学会
版别: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122-0035-7
出版日期:2010年4月
适读年龄:2+
内容简介:
插秧
游戏
爸爸回家
沙发
雨中的鸽子
小妹妹
花和蝴蝶
小猫走 路没有声音
迷信的妈妈
绿色的世 界
着急的锅子
春天 在哪里?
尖和卡
海 龟的日记
电线杆
瞌 睡虫
浪花
过年
不学写字有坏处
母亲节
http://s9/middle/62907c01x86c145fe97c8&690
http://s1/middle/62907c01x86c1461d2a00&690
http://s8/middle/62907c01x86c1464ae2b7&690
- 让人念念不忘的童诗——“童诗”是为小读者写的诗 (林良◎儿童文学作家 )
从儿童文学研究或儿童文学论述的观点来看,为童诗下定义,为童诗开列条件,是一种必要。但如果从创作的观点来看,给童诗下定义,为童诗开列条件,并没有 多大意义。因为没有人可以因为他的作品依据童诗的定义或条件而写,就认为有权要求读者读了他的作品以后,必须大受感动。
不过,现在既然是论 述童诗,当然就会牵引出童诗的定义和条件来。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局面。
诗人写诗,如果是为了在诗刊发表,心目中的读者就会是诗刊的读者,也 就是一般的成人。如果他认为诗就是诗,写诗就是写诗,并不像儿童文学作家那样认为自己的作品是为了孩子的阅读而写作,那么,他的作品就有可能会令小读者感 到缺乏亲和力。因为小读者的人生阅历没有成年人那么丰富,小读者的文字阅读也没有成年人那么广博,小读者可能会觉得那样的作品难以领会,难以亲近。因此, 我很希望能跟“童诗的立法委员”商量,我们还是以“为小读者写的诗”作为“童诗”的定义比较好。
这样的定义跟儿童文学的本质有关。儿童文学 的本质来自儿童文学作家的一个共同信念。这个共同的信念就是:孩子的心灵需要文学的滋润,正如成年人的心灵需要文学的滋润一样。在儿童文学的世界里,作家 重视的是小读者的权利,小读者的需要;并不那么坚持作家的权利,作家的需要。
儿童文学作家的倾向于“读者本位论”,难免会损及成人文学作家 所秉持的“作家本位论”。这是一种无奈,这无奈恰好来自前面所提到的“儿童文学的本质”。
但是,我认为这无奈也代表一种光环,儿童文学本身 就是那个光环……为需要文学滋润的小读者写作!
如果“诗”的要素是可以分析的,那么诗的两大要素就是“声音”和“意义”。
一 首诗的生命,靠着“人人口耳相传”和“人人念念不忘”而存在,而久远,而长生不老。
声音处理得好,收获的美果就是“人人口耳相传”。
意义处理得好,收获的美果就是“人人念念不忘”。
儿歌的易于传诵,是因为儿歌采取了节奏明显、句子简短、押韵好听的策略,所以得到孩子的 喜爱,一再传诵。
童诗是为比幼童大的孩子而写,当然不适宜像儿歌那样处理声音,才不会把一首诗处理得像形式呆板的五言诗、七言诗失去了美 感。
童诗既然是以自然的语言入诗,就要特别重视语言的自然、简洁、易懂,并以抑扬顿挫为节奏。
这里有一些摘自唐诗的句子,可 以让我们观察到诗的“易于被人传诵”和“不易于被人传诵”的区别在哪里。
白居易《琵琶行》里的句子:“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实在难以被人传诵;“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就很容易被人传诵。
此外童诗里不宜用艰涩难懂的文字,追求的是语言和语言的谐和, 不是语言和语言的龃龉。
固然我不反对查词典,查词典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更多的词语。但是我很反对必须抱着一部词典才能顺利阅读的诗。
我们为小读者写的诗,大都用浅语,但是要做到“浅语有味”。所谓把“意义”处理得好,指的是一首诗里应该多有一些作者的经验,作者的发现,作者的巧思, 作者令人动心的言语。至少,一首诗里要有一样你想和小读者分享的东西。这样的诗,才能有“诗趣”。有“诗趣”的诗,才能令读者念念不忘。童诗也应该是这 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