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精选童诗绘本系列

(2010-04-27 10:18:36)
标签:

绘本

isbn

诗作

版别

蔡皋

台湾

育儿

分类: 新书预告

蝴 蝶·豌豆花——中国经典童诗

 http://s9/small/63f0f604g8406e09ca668&690

诗歌主编:金波

绘画主编:蔡皋

版别:河北教育出版社       开本:12开•精装

ISBN:978-7-5434-7566-3

出版日期:2010年4月    定价:33.80元 

适读年龄:2+

 

内容简介:

    这本童诗集虽然只选了二十首诗,但时间的跨度很长,从新诗发轫时期到近三十年的新时期,都选了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其中包括了叶圣陶、冰心、圣野、金波等 大家的儿童诗,诗作的题材多样。诗情画意也是这本绘本的特点。美术顾问蔡皋邀请到了中国图画界享有活力的老中青三代画家携手并肩完成二十幅作品。参与者包 括享有中国图画书最高奖项第一二届小松树奖的作者王晓明(《雪孩子》)画家,何艳荣,丰子恺原创图画书大奖首奖的获得者朱成梁、周翔等。画家以鲜活有力的 笔触将他们对诗作的理解以图画的方式诠释与读者交流,让诗歌产生了第二次生命。



【目录】 
湖上                   胡适/文     王晓明/图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文   赵晓音/图 
瀑布                   叶圣陶/文   钦吟之/图 
花牛歌                 徐志摩/文   钦吟之/图 
纸船                   冰心/文     王晓明/图 
忆                     俞平伯/文   张小莹/图 
疑 问                   汪静之/文   蔡皋/图 
蝴蝶·豌豆花           郭风/文     李娜/图 
捉 迷藏                 圣野/文     蔡皋/图 
春雨                   刘饶民/文   俞理/图 
找 梦                   田地/文     周翔/图 
小鸟音符               柯岩/文     俞理/图 
小 童话                 邵燕祥/文   赵晓音/图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金波/文     朱成梁/图 
野 菊花                 樊发稼/文   李娜/图 
我喜欢你,狐狸         高洪波/文   张小莹/图 
安 慰                   顾城/文     周翔/图 
写给云                 白冰/文     何艳荣/图 
亲亲我                 郑春华/文   何艳荣/图 
村小:生字课           高凯/文     朱成梁/图


插图欣赏:

http://s11/middle/62907c01x86c143f7c62a&690

http://s16/middle/62907c01x86c14434d6df&690

http://s14/middle/62907c01x86c144534fdd&690

 经典书评

  • 读诗的乐趣——读者诗人画家三者的眼界在这里融合 (金波◎著名诗人 )
      一个人,如果在多种文学样式的阅读中,也选择了诗,并把诗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那么他的文学趣味就会更丰富多彩,更纯正淳厚。这是因为诗的特质是抒 情。诗是直抉心灵的文学。感情因读诗而激荡、丰厚、细腻、敏锐……这都是为诗的特质所定。 
      儿童诗之于儿童,首先是感受诗的趣味。 
       诗的趣味首先是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叠小纸船,可以说是我们童年时代都做过的游戏,但冰心的《纸船》,却是把游戏精神导入了一个歌颂母爱的境界。它不仅唤 醒了一段童年记忆,还激发了更多的联想。高洪波的《我喜欢你,狐狸》又是一首激发小读者快乐情绪的诗。诗人以一种逆向的思维,表达了儿童独特的探究精神, 以酣畅淋漓的语言抒写了童心童趣,引发了小读者更为开阔的想象。 
    联想和想象是读诗的延伸,可以丰富对原作的认知,从而在感情上引起共鸣,让内心 得到抚慰,让心灵得到庇护,从而进入了诗的意境。 
      读儿童诗,更多的是为诗中所表现的超拔奇特的幻想所感染。如果是小读者,他可能为之赞叹; 如果是大读者,他又会为久违了的童年的异想天开而快乐。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柯岩的《小鸟音符》,诗人面对星空和大地,以儿童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把我 们引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阅读这些儿童诗,会使我们更亲近儿童,更佩服他们的想象力。想象力丰富的人是智慧的人,是有创造力的人。 
      孩子们心 气健旺,在他们的心目中,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有灵性的。面对一朵小花,一场春雨,或悄然凝思,或与之对语。郭风的《蝴 蝶•豌豆花》让我们看到了两个孩子的对语,其实那何尝不是诗人在审视一朵花、一只蝴蝶时所萌发的一种幻象呢!另一首邵燕祥的《小童 话》,一时的情与境会,那些平凡的景物便纷至沓来,叶子、花朵、大树和孔雀,栩栩然活了起来,都成了童话王国的角色。 
      细细品味这些小诗,我 们的灵魂早已伴随着花朵、白云、小鸟飞入了幻境。我们感受到的是童年纯美的情境和隽永的趣味。 
      读诗还可以让我们体验到故事情节之外的乐趣, 这就是诗的独特的表现形式。 
      诗不但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也是在形式上处于不断变化的样式。因此,读诗不能不注重它的形式,这也是读诗的一 种趣味。 
      中国的新诗,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在不断地探索表现形式。从所收入的二十首诗看,就可发现诗的艺术风格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 有的遵守一定的格律,有的靠近民歌体,有的追求散文美。无论哪一种形式,诗都不可涣散,要凝练集中;诗都不可呆板,要气韵生动。如徐志摩的《花牛歌》,用 了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韵脚多变换,读来通体匀称。刘饶民的《春雨》,用了短句拟声,读来流利上口,有很强的音乐性。这样的诗在结构上,在韵律上,在听觉 上,都很讲究,可称得上是声音的图画。 
      说到诗与画的关系,古人常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加以褒奖,这是因为诗有很强的画面感,借景抒情, 情景交触,景语即情语,都可以让我们在读诗时产生种种幻象。而画又是有内涵的,画所表现的意境与诗意很贴近,这也就是诗与画的相映成趣。 
      总 之,读诗要细致入微,不漏掉只言片语,而要紧紧地追踪着诗人的情感脉络。 
      读诗,要引发感情的共鸣,要激发想象力,要读出乐趣。 
       读诗,还常常会引发并不相同的理解,有的理解轻浅,有的理解深邃,甚至超出作者的原意,这都是允许的。因为诗讲究含蓄,有字面的意义,有时还有隐含的意 义。由于读者生活阅历的不同,审美趣味的不同,对诗的鉴赏也就有了差异。 
      古人说的“诗无达诂”,正是说明了好诗没有终结的诠释,这给我们理 解诗歌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这也是读诗的一种乐趣。 
      这本诗歌图画书,虽然只选了二十首诗,但时间的跨度很长,从新诗发轫时期到近三十年的新时 期,都选了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从中也可看出中国新诗的发展轨迹。 
      这些诗人的诗作,有的并不是专为儿童所作,但十分注重诗的艺术技法,适宜 儿童阅读;有的是专为儿童写的诗,在内容上,在表现技巧上,自然更用力、更考究。这是儿童诗的发展和进步。 
      培养读诗的乐趣,是一种审美的阅 读,这种阅读有利于提高文学整体的鉴赏水平。以诗歌为文学基础的图画书,更是画家的挥毫写意,他们通过对诗的理解,创造了新的意象,帮助了我们对诗的理 解,同时,也帮助我们感受绘画的神韵。 
      读者、诗人、画家,三者的眼界,在这里融合。 
     
     
  • 呵, 阅读愉快——画家在童诗的星空下聚会 (蔡皋◎画家 )
      我很高兴,我和我的画家朋友们一起参加了这本童诗绘本的创作,正如曲小侠女士来信所言,这的确是那种“让中国变得更加美丽的事情”。 
      因 为组稿的需要,我先读到了金波先生精心编选的中国童诗选,我喜欢先生选择的这些诗。读到熟悉的部分,感觉如旧友重逢;读到没有读过的童诗竟然也是一见如 故。童年是无差别世界的童年,大家有共同的东西。每首童诗皆有它特别的背景,读来让人感觉既熟悉又清新,一歌一岁月,一吟一滋味。或许,童年本身就是诗, 因此,我借此又返回我的童年,我惊喜地看到诗歌强劲的生命力,特别是为我们钟爱的一咏三叹的童诗,它们不仅滋润了我们的童年,而且为我们今日的创造做了强 有力的支撑。 
      美丽的童诗的旋律萦绕在我的心头。我想,为这些诗歌插图的应当是“诗人一样”的画家。这么一想,我的眼前就出现了许多温和亲切 的面孔,我想起曾被称为中国“金画家”的温泉源和他的《小梅》,想起对我影响很深的俞理、何艳荣,想起王晓明、李娜、周翔,当然还有朱成梁诸位先生,想起 许多让人眼睛发潮的书背后的故事…… 
    我拨通了画家们的电话。 
      所有画家都热情参加(温老师因身体状况欠佳未能遂愿),在这个过程 中,大家不像是完成一件工作,倒像是参加一次朋友的聚会,在童诗的星空下聚会,别致而美丽。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编辑者,创作者共同努力的 结果了。 
      我们看到俞理先生的笔触依然那么年轻,《小鸟音符》和《春雨》那么诗情画意,一切都有了生命,电线杆、云朵、雨点,连小姑娘水桶里 的西瓜籽也激动起来了,她画的是诗歌的音乐,画的是一种内心涌动的喜悦。 
      何艳荣先生很爱孩子,她怀着温暖的心画了《写给云》,云就变成了小 孩子喜欢的小鸟,兔子和小猪。看了《亲亲我》,让人忍不住想把那些可爱的娃娃都抱在怀里,画面背后是她的“谁言寸草心”。 
      《纸船》和《湖 上》由当年同样拥有“金画家”之称的王晓明先生绘画。《纸船》一诗幽静沉郁,所以,画家的笔端也凝重起来,海一样的天空上朵朵积层云,几只洁白的纸船飘在 云上,一如思绪的积淀,透明精致。纸船,很多人在童年都折叠过,不知读了这首诗和这些画的父母会不会也来和孩子一起叠一只纸船,放到浅浅的水里飘一飘,那 可是电动玩具难以比拟的嬉戏。 
      谈到周翔先生,大家肯定想起他的《荷花镇的早市》和新近获奖的《一园青菜成了精》等深情有韵味的作品。在这 里,他画的是《安慰》和《找梦》。《安慰》是“生活的滋味,尝一口,酸到最后有点甜”;《找梦》让他找到自己的梦——他说:“梦是生活的倒影,影像的涟漪 只能在梦里看到,诗人的梦和我的梦交织在一起。”这样诗情的画家在画中将他对诗的理解做了酣畅而率性自由的表达。 
      朱成梁先生的《团圆》温暖 感人,《如果我是一片雪花》依然为读者营造了如沐春风的氛围。而《村小:生字课》则让人忍俊不禁,还原了熟悉的场景,我们当年不也是如此这般唱读课文的 吗?“蛋 蛋,张铁蛋的蛋,花 花,曹爱花的花,”这么一唱,自己仿佛也变成了那个缺牙的小村童了。还有,请注意,那个淘气的小男生,他手中的小青蛙是只有乡村小学的小孩才可能拥有的宠 物吧。 
    李娜是位非常爱花、种花并一直喜欢画花的画家。在她那里,有的是对花的珍惜和爱护之情,为了画好豌豆花,她曾经种了一年的豌豆花,观察它 们的一举一动。在她的笔下,花朵格外惹人怜爱地开着,那优雅轻盈的意态使得你想要采集的手恐怕都要缩回来了吧。的确,她是宠爱豌豆花的,在她眼里,豌豆花 比那些名花更单纯可爱,于是,我们就看到《蝴蝶•豌豆花》在那里相知相爱,欢欢喜喜地开放和凋败。 
      赵晓音、钦吟之、张 小莹是活跃在童书出版、艺术界里,年轻且有实力的新锐画家。赵晓音在《天上的街市》中为我们展示了深邃、美丽的星空,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小童话》光斑 闪烁、格调清新,画面完美地呈现了树叶、花朵、孔雀互相向往又相互交织的梦想。在钦吟之的《花牛歌》里,牛的造型童趣盎然,毛茸茸的云朵,毛绒绒的花牛, 还有毛融融的小草,让人忍不住伸手想去抚摸。张小莹的《忆》画得有意思。因为是回忆,所以“我”和“姐姐”所处的时间和空间是一种有区别又有关联的情景, 我们看到画家匠心独运,用彩色和单色加以界定;同时,小动物造型的变化又加以区分,画面朴质冲淡,人物淘气稚拙。 
      好了,我还是打住罢,如果 继续探究下去,我想,大家可能还有新的发现,毕竟阅读是一种理解亦是一种创造,而我个人偏颇的视角实在担当不了诠释的重任。这里的诗和画都在说话嘞,我想 它们一定在期待被阅读的时光,那种亲子共读奇妙的时光,呵!阅读快乐,快乐阅读,在诗人画家聚会的星空下…… 
     


 

打开诗的翅膀

http://s8/small/63f0f604g739a4aa37cf7&690

选编:海峡两岸儿童文学会

版别: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开本:12开•精装

ISBN:978-7-5122-0035-7

出版日期:2010年4月    定价:33.80元 

适读年龄:2+

 

内容简介:

    精选了二十首台湾经典童诗,分别出自十位功力堪称最为浑厚、创作经验相当丰富的童诗创作者,包括:林良、詹冰、林钟隆、林焕彰等,每人两首颇具个人代表性 的童诗,共同结集成此本童诗集。其形式丰富、题材多样,充分展现童诗丰富、多变的趣味。本书邀请了资深的台湾童书插画家来为每首诗绘制插图,包括郑明进、 赵国宗、曹俊彦、刘伯乐、洪义男等,都是台湾首屈一指的儿童文学花园园丁,每个人的画作各具特色,具有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值得孩子接触、认识。


【目录】 

插秧                   詹冰/文     林鸿尧/图  
游戏                   詹冰/文     林鸿尧/图  
爸爸回家               林良/文     赵国宗/图  
沙发                   林良/文     赵国宗/图  
雨中的鸽子             林钟隆/文   洪义男/图  
小妹妹                 林钟隆/文   洪义男/图  
花和蝴蝶               林焕彰/文   郑明进/图  
小猫走 路没有声音       林焕彰/文   郑明进/图 
迷信的妈妈             冯辉岳/文   刘伯乐/图  
绿色的世 界             冯辉岳/文   刘伯乐/图  
着急的锅子             谢武彰/文   施政廷/图  
春天 在哪里?           谢武彰/文   施政廷/图  
尖和卡                 杜荣琛/文   王金选/图  
海 龟的日记             杜荣琛/文   王金选/图 
电线杆                 陈木城/文   郝洛玟/图  
瞌 睡虫                 陈木城/文   郝洛玟/图  
浪花                   洪志明/文   曹俊彦/图  
过年                   洪志明/文   曹俊彦/图  
不学写字有坏处         方素珍/文   苏阿丽/图  
母亲节                 方素珍/文   苏阿丽/图 

http://s9/middle/62907c01x86c145fe97c8&690

http://s1/middle/62907c01x86c1461d2a00&690

http://s8/middle/62907c01x86c1464ae2b7&690

  • 让人念念不忘的童诗——“童诗”是为小读者写的诗 (林良◎儿童文学作家 )
       从儿童文学研究或儿童文学论述的观点来看,为童诗下定义,为童诗开列条件,是一种必要。但如果从创作的观点来看,给童诗下定义,为童诗开列条件,并没有 多大意义。因为没有人可以因为他的作品依据童诗的定义或条件而写,就认为有权要求读者读了他的作品以后,必须大受感动。 
      不过,现在既然是论 述童诗,当然就会牵引出童诗的定义和条件来。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局面。 
      诗人写诗,如果是为了在诗刊发表,心目中的读者就会是诗刊的读者,也 就是一般的成人。如果他认为诗就是诗,写诗就是写诗,并不像儿童文学作家那样认为自己的作品是为了孩子的阅读而写作,那么,他的作品就有可能会令小读者感 到缺乏亲和力。因为小读者的人生阅历没有成年人那么丰富,小读者的文字阅读也没有成年人那么广博,小读者可能会觉得那样的作品难以领会,难以亲近。因此, 我很希望能跟“童诗的立法委员”商量,我们还是以“为小读者写的诗”作为“童诗”的定义比较好。 
      这样的定义跟儿童文学的本质有关。儿童文学 的本质来自儿童文学作家的一个共同信念。这个共同的信念就是:孩子的心灵需要文学的滋润,正如成年人的心灵需要文学的滋润一样。在儿童文学的世界里,作家 重视的是小读者的权利,小读者的需要;并不那么坚持作家的权利,作家的需要。 
      儿童文学作家的倾向于“读者本位论”,难免会损及成人文学作家 所秉持的“作家本位论”。这是一种无奈,这无奈恰好来自前面所提到的“儿童文学的本质”。 
      但是,我认为这无奈也代表一种光环,儿童文学本身 就是那个光环……为需要文学滋润的小读者写作! 
      如果“诗”的要素是可以分析的,那么诗的两大要素就是“声音”和“意义”。 
      一 首诗的生命,靠着“人人口耳相传”和“人人念念不忘”而存在,而久远,而长生不老。 
      声音处理得好,收获的美果就是“人人口耳相传”。 
       意义处理得好,收获的美果就是“人人念念不忘”。 
      儿歌的易于传诵,是因为儿歌采取了节奏明显、句子简短、押韵好听的策略,所以得到孩子的 喜爱,一再传诵。 
      童诗是为比幼童大的孩子而写,当然不适宜像儿歌那样处理声音,才不会把一首诗处理得像形式呆板的五言诗、七言诗失去了美 感。 
      童诗既然是以自然的语言入诗,就要特别重视语言的自然、简洁、易懂,并以抑扬顿挫为节奏。 
      这里有一些摘自唐诗的句子,可 以让我们观察到诗的“易于被人传诵”和“不易于被人传诵”的区别在哪里。 
      白居易《琵琶行》里的句子:“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实在难以被人传诵;“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就很容易被人传诵。 
      此外童诗里不宜用艰涩难懂的文字,追求的是语言和语言的谐和, 不是语言和语言的龃龉。 
      固然我不反对查词典,查词典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更多的词语。但是我很反对必须抱着一部词典才能顺利阅读的诗。 
       我们为小读者写的诗,大都用浅语,但是要做到“浅语有味”。所谓把“意义”处理得好,指的是一首诗里应该多有一些作者的经验,作者的发现,作者的巧思, 作者令人动心的言语。至少,一首诗里要有一样你想和小读者分享的东西。这样的诗,才能有“诗趣”。有“诗趣”的诗,才能令读者念念不忘。童诗也应该是这 样。 
      什么是童诗?童诗的定义是什么?童诗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这些问题,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得到圆满的答案。那就是多读一些童 诗,一直读到你也有许多自己所喜爱的童诗。 
     
  • 画出彩虹般的诗境 (郑明进◎儿童文学插画家 )
      记得刚接到好友林焕彰先生邀约替他的诗作《花和蝴蝶》及《小猫走路没有声音》画插画时,我的脑海里马上浮出了两个鲜明的画面。第一个画面是,1998 年我到日本北海道旅行,我看到熏衣草、紫丁香、向日葵……等等盛开的花朵,在富良野的坡地上井然有序并排出了大片的灿烂花海,仿若拼色的大地毯,铺陈得那 么美丽亮眼,让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第二个画面是,我家附近的士林官邸里,那个种满各色兰花的温室以及栽种着多样品种的玫瑰花园,在高矮植物的陪衬下, 形成了人间草木、禅声入耳的美丽园地。 
      为了捕捉《花和蝴蝶》诗作的情境与气氛,首先我运用小滚筒的版画技法,滚出了黄色、粉红色和草绿色的 色块;然后在前景用压克力及油性彩色笔,画出了五颜六色的艳丽花朵,横排出高低不一、大小不同、造型各异的动态来呈现出花儿之美。同时,也让大小蝴蝶飞舞 其间。同样的,天空中出现的太阳公公也画得如花儿般美美的。 
    我希望表现出——“花是不会飞的蝴蝶,蝴蝶是会飞的花”这种既童趣又有诗的意境之 美。 
      另外,我在画《小猫走路没有声音》的插画时被诗句深深打动。作家在诗中贴心地认为是因为小猫穿了妈妈用最好的皮做的皮鞋,所以走起路来 才没有声音,这一个比喻真是妙极了。同时,我翻来覆去地思考:如何才能呈现出小猫与母猫之间的温馨亲情呢?后来,我决定用黑白为主的线画来画出小猫的可爱 以及走路时的轻柔模样,然后在画的右边,放入母猫半身的侧脸,之后用大大的黑影凸显出母子亲密的画面效果。 
      在我的经验里,为童话或长篇文章 配单一的插画时,我比较倾向于用文中的某一段故事来配图,很少考虑画面的气氛,所以一般会用速写或素描式的插画表现。但是,如果是替整本图画书作插画时, 就得对书中的各个角色以及背景、环境的气氛有深入的探讨,然后营造出一幅幅有连续性情境的画面来。 
      当小朋友们面对着一幅幅诗情画意的图画 时,需要直接从视觉上去感受画里的形象与色彩之美。举例来说,我要小朋友专注于我在《花和蝴蝶》那幅画里的二十多朵花,它造型有变化,以暖色调为主,具有 明快的色感与细腻柔和的线条。希望小读者从画面感受到蝴蝶轻盈地飞舞在花丛间的情景,从而引发孩子们走进彩虹般的诗意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