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华人首获诺贝尔文学奖——法籍华人高行健

(2011-03-20 00:00:00)
标签:

诺贝尔文学奖

高行健

gao

xingjian

叶星球

法国华人三百年

noble

prize

分类: 文化个案

华人获诺贝尔文学奖零的突破

——法籍华人高行健(GAO XingJian)[1]

 

叶星球[2]

  

        高行健获奖,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其作品有译文并且用外文创作,是主动走向国际文坛。同时作品翻译成多个国家的文字,就能更直接与西方人沟通,被西方人所理解。

 
        2000年10月12日,法籍华人高行健(GAO XingJian),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从此实现了华人在这个奖项中零的突破。当日法国总统希拉克写信致贺:“这是光耀中国文学和法国的伟大事件。”

        高行健是一位剧作家、小说家、评论家和画家。祖籍江苏泰州,1940年生于江西赣县。父亲是一位银行职员,爱好古典诗词;母亲受美国教会学校教育,喜欢外国小说,是一名演员。从小高行健受母亲的影响,很早就显示出对戏剧和文学的兴趣。

        1962年高行健毕业于北京外语学院法语系。高行健第1部得以上演的作品《绝对信号》,1982年在北京艺术剧院上演,由于打破了传统戏剧的格局,引起社会的关注,赞誉有之,批评也不少。高行健的创作生涯从此开始,以后陆续完成了《车站》、《行路难》、《彼岸》、《生死界》等剧本,还有短篇小说集《给我爷爷麦渔杆》、中篇小说《有只鸽子叫红唇》和长篇小说《灵山》以及《一个人的圣经》。《灵山》1990年出版,已翻译成瑞典文、希腊文、德文、英文和法文,诺贝尔文学奖是奖励一位文学家的全部作品。

        高行健的作品主要受西方现代派的影响,重视异象运用,讲究时代感和节奏感,对当时中国文坛引起很大震动。

        高行健1987年定居巴黎后直接用法文创作,舞台剧《生死界》、《对话和反诘》等作品很快广为传播,进入法国社会,为法国文艺界所熟悉。1995年法国普罗旺斯马赛大学中文系教授NOEL DUTRAIL夫妇,把《灵山》翻译成法文,在法国获得极大的反响,此后把高行健推上了世界文坛。

高行健获奖,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其作品有译文并且用外文创作,是主动走向国际文坛。同时作品翻译成多个国家的文字,就能更直接与西方人沟通,被西方人所理解。文学艺术最重要的一点需要交流,尤其是双向交流。高行健除了文学创作,绘画也是一个重要的媒介。他在法国及世界各地开过很多次展览,他的水墨画跟普通人画得也不一样,不讲究情节,引起新闻界的兴趣,扩大了信息的传播。

 

http://s15/middle/6290394eg9ee09af95cae&690

高行健()与油画家林鸣岗([20001012

 

http://s13/middle/6290394eg9ee09e313abc&690
高行健的水墨作品

 

        高行健获奖后,引起了很大反响,当时在佛光大学任教的高行健的朋友马森教授说:“两岸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很多,但是大部分的作品没有翻译本,即使有也只有英语和法语为多,瑞典文无人翻译,这是很可惜的事。高行健这次获奖,给了华人一个很好的典范,就是好的文章,要翻译成多种文字,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国人的作品。”

        香港研究现代和现代文学的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杨玉峰,对高行健获奖表示“好意外”,但无论如何,第1个中国人取得诺贝尔文学奖,都值得高兴。

        高行健得到900万瑞典法郎(即107万7千欧元)的奖金。诺贝尔奖是由瑞典学者生意人亚弗雷·诺贝尔创立于1895年,共分5个奖项,第1次颁奖时间是1901年,由瑞典国王亲自颁奖。

 

http://s12/middle/6290394eg9ee074dc5c4b&690

叶星球:《法国华人三百年》,巴黎太平洋通出版社,2009年第1版。

--------------------

   [1] 转载自叶星球:《法国华人三百年》(中文),巴黎太平洋通出版社,2009年第1版。全书共40多万字,配有200多幅珍贵历史图片,此书在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法国华人寻踪》一书基础上,不断补充和完善,全面展现了法国华人300年来的奋斗史,即可独立成篇,又能够组合成旅法华侨华人历史的全景式记述。全书由“人物篇”、“纪事篇”、“艺术交流篇”、“附录”4个部分组成,记述了从1702年第一个中国人在巴黎定居、一战和二战战火中的法国华人、至当代法华社会发展的过程和现状,堪称是一部法国华侨华人历史的“百事通”,为法国华人保留了一份集体记忆,并有利于促进中法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侯湘华(原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在代序中说:“这部书是想告诉人们,在遥远的他乡,有无数游子,他们奋斗、探索、辛勤耕耘,无论失败成功,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它也是想告诉人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丢掉中华民族创业的精神。”

   [2] 叶星球,旅法艺术家,法国欧华历史学会会长,欧洲龙吟诗社主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