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旅游景点诗文

标签:
河南景点诗文旅游 |
分类: 汉语言文学知识 |
一、诗词
宿白马寺
张继
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
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
【作者】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天宝十二年(753年)进士,唐代诗人。
【题解】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市东12公里,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被誉为中国佛教的“祖庭”。东汉明帝永平七年(64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夜,汉明帝在南宫梦见一个金人自西方飞来,有人告诉汉明帝说,你所梦见的金人是西方的神,名字叫“佛”。于是第二年便派遣18人前往西域拜求佛法。行至大月氏国(阿富汗),遇到两位传教的印度僧人摄摩腾、竺法兰。用白马驮着佛经、佛像一同来到国都洛阳。汉明帝礼重二高僧,下令在东汉洛阳城西雍门外三里修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功,故取名白马寺。此诗为张继于“安史之乱”后抵洛,夜宿白马寺,目睹兵燹之残状,触景生情,遂作。
【注释】①萧萧:象声词,这里指风声。②羁思:旅人的思乡之情。
【简析】白马寺经“安史之乱”后,碑碣断裂、殿堂倒塌。秋风夜雨,茅屋萧萧,诗人因“羁思浓”而难以成眠,“羁思”什么没有说,但诗人对唐王朝的兴衰之慨,在字里行间,已流露出来。
嵩山
顾炎武
位宅中央正,高疑上界邻。
石开曾出启,岳降再生申。
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馨。
岂知巢许窟,多有济时人。
【作者】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
【题解】嵩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为五岳之一,因地处中原,故称中岳。由东西两座高山组成,东部的叫太室山,西部的叫少室山。雄伟险峻,气势磅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儒、释、道三教荟萃。佛有少林寺,道有中岳庙,儒有嵩阳书院,都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注释】①位宅:位居。中央正,中原的正中。②石开:传说禹妻涂山氏在嵩山化为石人,石裂而生启。③申:指周文王的卿士申伯。④巢、许:尧时期的巢父、许由。
【简析】描写嵩山不但山势顶天立地,也是夏王朝的发祥地,贤臣名士的诞生处。通过写嵩山,表达自己匡时救世的志向和高洁的品格。诗句还赋予晚春景色以蓬勃生机,赞美松柏和春花,启示人们应该振作奋发,不要盲目服从命运的安排,要作生活的强者。
游少林寺
长歌游宝地,徙倚对珠林。
雁塔风霜古,龙池岁月深。
绀园澄夕霁,碧殿下秋阴。
归路烟霞晚,山蝉处处吟。
【作者】沈佺期(约656-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人。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初唐诗人,与宋之问齐名,号称“沈宋”,被誉为律诗的奠基人之一。
【题解】少林寺,在河南省登封市西,少室山北麓,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6),孝昌三年(527),印度高僧菩提达摩入主少林寺,面壁九年,传法修炼,开创中国佛教禅宗。达摩被奉为少林禅门之初祖,少林寺被称为是中国禅宗祖庭,少林寺塔林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塔林。
【注释】①长歌:放声高歌。宝地:指少林寺。②徙(xi洗)倚:徘徊,这里是舍不得离开的意思。珠林:神话传说中结珠的树。③绀(gan赣),红青色,寺院墙多绀色。澄:明净。
【简析】这首记游诗,表现了诗人对佛门胜地少林寺的衷心礼赞。前半部分写入寺游赏古迹,抒写诗人对少林名刹的敬仰心情。后半部分述游赏过程中景色变化,以及归路晚景之绮丽,显示诗人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写景抒情的精巧笔致。全诗首尾呼应,寓情于景,仗律工整,是描写寺宇游历中的佳作。
龙门山色
吕维祺
劈破层峦一水来,俨然双阙向城开。
千龛佛像唐雕凿,万世神功禹削裁。
南卷窗帘含远翠,东分岳黛入深怀。
邵窝白社无人管,尽日岩云片片堆。
【作者】吕维祺(1587年-1641年),字介孺,新安(今属河南)人。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中进士,明代著名理学家。
【题解】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南13公里的伊河两岸。石窟密布于伊水两岸的峭壁上,长达1000米。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3)前后,开始在此建寺凿窟,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隋、唐等400余年,建有大小窟龛2100多个,大小佛像97300余尊。与敦煌石窟、大同云冈石窟,合称我国古代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注释】①一水:指伊水。②双阙:伊河两岸,有香山、东山、龙门山(西山)对峙,望之若阙,故称。③邵窝:指北宋理学家邵雍隐居的安乐窝,在今洛阳安乐窝。白社:指白居易组织的香山九老诗社。
【简析】这首诗写龙门石窟的山色。一有神功禹削的山势,二有千龛佛像的雕凿,三有远翠岳黛的秀丽风光,三者和谐地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特有的“龙门山色”,历来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首。
二、对联
少林寺寺外门石柱联
佚名
地在天中,四海名山为第一;
心传言外,十方法教是祖元。
【题解】祖源谛本牌坊为二柱单楼式石牌坊,位于少林寺山门前门东,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坊顶作庑殿式,雕出正脊龙吻及四垂脊、瓦垅等。顶檐下各施四朵变形方墩形斗拱。额枋、方柱、下槛等构件皆仿木结构作法。枋上浮雕有“双凤朝阳”、“双狮绣球”等图案。东面额题“祖源谛本”四个大字,为中嵩山子所书,柱上刻本联。
【注释】①心传言外:禅宗称本宗为如来的教外别传,离言绝相,不立文字。 ②祖元:开始、第一。
【简析】此联的要旨在于称颂少林寺,上联言少林位居第一名山,下联言少林寺为禅宗祖元,以此锁定少林寺的崇高地位和悠久的历史。对联所用多为佛家用语,既贴切、自然,又语义显豁,甚见功力。
佚名
胜迹漫寻周柱史; 雄关重睹汉楼船。
【题解】古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区北王垜村。战国设置。西接秦岭,东临绝涧,因关在山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传说老子化胡西去流沙道,经此关时,为关吏尹喜留下“道德经”五千言。汉函谷关遗址位于河南省新安县城东500米的东关村,现仅存关座拱洞遗址。1923年重修新安函谷关,关楼三层,砖石结构。底层为平垛,中有拱形门洞。西向门洞横批为康有为的题字:“汉函谷关”,两侧为本联。
【注释】①周柱史:指老子。柱史,官名,老子曾为周柱下史。②汉楼船:新安汉函谷关为汉武帝时楼船将军杨朴主持建造。杨平南越有功,勅封楼船将军,封将梁侯。杨朴耻为关外民,上书武帝,请徙关。乃于元鼎三年(前114)移关于此。初建时规模悉如秦关,历代屡有修葺。
【简析】此联通过列举相关的历史轶事,同时提到了秦、汉两个函谷关的典故,说明函谷关在地域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游记

周叙
翌旦,遵赵城陟轘辕道,石径崎岖,盘回以上。中有关名崿岭,老卒数人守之。时天旱,邑人祈祷甚久。忽微雨从西北来,予顾谓二生曰:“今日之游,固乐;天复雨,又乐之尤也。”转西,仅五里入少林寺。竹木蔽翳,仰不见日。花草余香,郁郁袭人。寺在五乳峰麓,少室山当其南,隐若屏列。其寺僧闻客至,迎迓甚恭。佛殿后为讲堂,堂后有立雪亭,则佛徒惠可受法于达摩处。惠可尝侍达摩,雪深至腰,不去,竟得其法。予因叹曰:“昔游定夫、杨中立立雪于程门,卒传其道。惠可学佛法亦然。使世之为弟子者皆若此,其学讵有不成者邪!”因观历代所建碑刻。其文最旧,则有梁武帝御制达摩太师赞,前刻欧阳圭斋序。余皆唐宋以下文字。又向西北循山崖深入三里许,攀援而上,山势岈然环抱,视寺之台殿,山之林壑,若在席下,是为达摩面壁庵。庵有石影,云:“达摩面壁九年之遗迹也。”时雨止云收,烟雾澄霁,幽鸟玄蝉,鸣声上下,翛然有尘外之想。僧云:“西南八里巅有惠可庵,有卓锡泉。”以榛莽蒙翳不果上。寺主僧二人,曰圆宗林之廷者甚能言,相与论辨亹亹,亦自可敬。饭毕,启行,逾十里,则嵩山少室,东西对屹,山色掩映,苍翠如滴。路循深溪,滩石礧磈,按辔徐行,毛发森竖。俄经一小土神祠南,忽有一赤衣童子疾趋道左,令导途者索之,弥久不见。窃自念曰:连月旱暵,而赤色者南方朱火之象也,是岂旱魃之流欤!因相与名其地曰赤童子山。又行十里,憩邮亭中。亭后一里,有寺名会善,刻元雪庵所书《茶榜》,字径三寸许,遒伟可观。观毕,即出。晚至登封,假馆学宫。自原良至是,又六十里。 明日,同广文刘仲武、司训吴永庸谒中岳神祠。且默祷,久旱,祈赐雨泽。礼毕,而县丞李政继至。祠在县东八里,嵩山之阳。中原壤地平旷,有山亦培塿不奇崛。唯嵩山蜿蜒磅礴,骑奔云矗,绵长数十里,屹然在天地之中。诸山环列,势若星拱。盖乾坤秀粹所钟,宜神灵之宅也。祠规制极宏壮,峻极殿南为降神殿,三面皆图生申甫像。丹青颇剥落,而笔意苍古,督李丞命画公模之。宋金以来石刻以百数,惟王曾奉勅撰者,碑最穹壮。字体虽甚劲丽,又漫灭不可读。并命诸生用纸墨摹拓,以考其旧。既出,李具酒肴于道士方丈,相与宴饮甚欢。丈室后有竹数百竿,微风度之,铿然有声,如击金石,此又洛中之仅见也。
【作者】周叙(?~约1453),明代文学家。
【题解】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嵩山的全过程,本文节选了其中嵩山少林寺、赤童子山、中岳神祠较为精彩的部分。
【注释】①翌(yi意)旦:次日早晨。②陟(zhi致),登高。③亹(wei伟)亹:不倦的样子。④礧磈(leikui磊傀):成堆的石块。⑤旱暵(han汉):天旱。暵,晒干。⑥旱魃(ba拔):传说中造成旱灾的怪物。
【简析】本文虽然记述游程较多,未着重描摹景色,但嵩山态貌“蜿蜒磅礴”,少林寺、中岳庙之深邃的宗教文化,足以令人神往。其传说故事及丰富的知识,亦可为旅游者及导游人员提供文化滋养。
砥 柱
都穆
砥柱在陕州东五十里,黄河之中。以其形似柱,故名。《禹贡》谓导河东至于砥柱,即此。癸酉五月,道陕,会佥宪段君文济饮间言及,跃然欲与之游,以使事不果。十月,予回至陕,则段君已先我游,遂决意而往。 乙卯,知州事颜君如环,命州学生熊釜、张崇勉从予,离州二十里午食。又二十里循河行,十里至三门集津。三门者,中曰神门,南曰鬼门,北门人门。其始特一巨石,而平如砥。想昔河水泛滥,禹遂凿之为三。水行其间,声激如雷。而鬼门尤为险恶,舟筏一入,鲜有得脱,名之曰鬼,宜矣。三门之广,约二十丈。其东北五十步,即砥柱。崇约三丈,周数丈。相传上有唐太宗碑铭,今不存。 蔡氏《书传》以三门为砥柱,《州志》亦谓砥柱即三门山,皆未尝亲临其地,故谬误若此。又按《隋书》载大业七年,砥柱山崩壅河,逆流数十里。砥柱,今屹然中流,上无土木,而河之广仅如三门,奚有崩摧而壅河逆流至数十里之远?盖距河两岸皆山,意者当时或崩,人遂以为砥柱,而史氏书之也。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有以哉!
【作者】都穆(1459—1525),字玄敬,江苏吴县人。弘治十二年进士,明代文学家。
【题解】“中流砥柱”为人常用成语。砥柱,小山名,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南边三门乡的三门峡,旧时河中有两个岩岛,它把黄河分为三个门:人、鬼、神门,是汉唐时代漕运的滞节点。三门下有一石岛,名曰砥柱,《水经注》曰: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开山以通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形,故曰砥柱。今已在此处修建三门峡水库,当年修建黄河大坝时,因为砥柱石正好处在三门峡谷中,是施工对象,周恩来总理提出大坝的位置稍向上游改动,保住了砥柱。
【简析】本篇与其说是一篇游记,勿宁说是考察砥柱的随笔手记。古代游人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多不单纯以游山玩水为目的,而兼考察、采风等等。这篇短文正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可贵之处在于都穆通过考察三门和砥柱,不仅充实了《禹贡》关于砥柱的记载,而且纠正了《书传》、《州志》的谬误,特别是《隋书》的谬误。更在于有理有据、精辟透彻地说明了学习书本知识和在实践中学习的关系,印证了孟子的名言:“尽信《书》,不如无《书》”。啃书本,要在读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要注重实践,在实践中检验书本知识,充实和发展书本知识。这才是正确的读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