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旅游景点诗文

标签:
安徽景点诗文旅游 |
分类: 汉语言文学知识 |
安徽省旅游景点诗文
一、诗词
望九华山赠青阳韦仲堪
李白
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
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题解】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西南20公里,南望黄山,北瞰长江,有九十九座山峰,以天台、莲花、天柱、芙蓉等九座山峰为最著名,故名九子山。天宝十三年(754),李白来游九华山,见“九峰如蓬华”,遂“削其旧号”,改名九华山,从此九华山名声大振。九华山松涛怪石、奇峰云海、古刹林立,有“佛国仙城”之称,早在东晋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就有天竺(今印度)僧人杯渡来山传经布道,创立茅庵。唐代开元七年(公元719年),新罗国(今韩国)王族近亲金乔觉渡海来华,历经艰辛,卓锡九华,苦修行,99岁圆寂后三年肉身不腐,且于佛教传说中的地藏菩萨“瑞相”相合,被尊为地藏菩萨转世。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注释】①韦仲堪:李白好友,时任青阳县令,故称其东道主。②九江:指长江在今湖北广济、黄梅一带的江面。③天河:指九华山瀑布。④卧云松:指韦仲堪在青阳过着半仕半隐的生活。
【简析】这首诗前四句,诗人用奇特的比喻,写对九华山的神往。后四句,写对韦仲堪在青阳过着“卧云松”生活的羡慕,进一层写对九华山的神往,并表达诗人的隐逸情怀。
沁园春·忆黄山
汪萃
三十六峰,三十六溪,长锁清秋。对孤峰绝顶,云烟竞秀;悬崖峭壁,瀑布争流。洞里桃花,仙家芝草,雪后春正取次游。亲曾见,是龙潭白昼,海涌潮头。
当年黄帝浮丘,有玉枕玉床还在不?向天都月夜,遥闻凤管;翠微霜晓,仰盼龙楼。砂穴长红,丹炉已冷,安得灵方闻早修?谁知此,问源头白鹿,水畔青牛。
【作者】汪萃,宋代词人。
【题解】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秦代称黟山,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得道成仙,唐代天宝六年(747)改名黄山。黄山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之胜,被称为黄山四绝。有“天下名景集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0年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注释】①三十六峰:不是实指,乃概略之数。黄山有天都、莲花等三十六大峰,玉屏、始信等三十二小峰。长锁清秋: 黄山地处皖南山区,百千峭峰,摩天戛日,老树古木,郁郁苍苍,虽在赤日炎炎的盛夏,犹然凉爽如秋,清字,不仅说气候清凉,也是说景色清幽。而“锁”字则点出清秋常在,独存山中之意。②洞里桃花: 相传黄山炼丹峰的炼丹洞里,有二桃,毛白异色,为仙家之物。③仙家芝草:指服之可以成仙的灵芝草。相传黄山轩辕峰为黄帝采芝处,今峰下有采芝源。④春正:初春正月。⑤龙潭:即白龙潭,在桃花溪上游、白云溪白龙桥下。在那里,白云溪受众壑之水,泻入白龙潭。每逢大雨倾盆之时,激流怒注,潭中之水有如雷辊霆击,虎啸龙吟,其势汹涌澎湃,如海潮翻滚。⑥黄帝浮丘:据说,在遥远的古代,浮丘公曾来黄山炼丹峰炼得仙丹八粒,黄帝服其七粒,于是与浮丘公一起飞升而去。⑦玉枕玉床:至今,炼丹峰上,浮丘公炼丹所用的鼎炉、灶穴、药杵、药臼仍然依稀可辨。⑧天都,即黄山主峰之一的天都峰。雄冠群山,因尊称之为天帝神都,故名曰“天都”。“凤管”,即凤箫。遥闻凤管则由望仙峰传说推想而来。相传黄帝、浮丘从黄山望仙峰飞升时,彩云中遥闻有弦歌之声,黄帝在仙乐接引下驾云而去,后来就有了望仙峰的名称,而峰下之溪则因此得名为弦歌溪。⑨龙楼,是由大气折射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空中幻影,俗称之为蜃楼。古人以蜃属蛟龙一类的神异动物,能吁气作楼台城郭之状,故以蜃楼、龙楼称之。⑩源头白鹿:相传浮丘公曾在黄山石人峰下驾鹤驯鹿,留下了驾鹤洞、白鹿源的遗迹。水畔青牛:相传翠微寺左的溪边有一牛,形质迥异,通体青色,一樵夫欲牵回家中,忽然青牛入水,无影无踪。从此,那溪便称为青牛溪,至今仍在。
【鉴赏】在这首词中,上片描写黄山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的壮丽风光。下片则以动人的神话传说写黄山的奇情异彩。作者仿佛在读者面前打开一座神界仙山,想象丰富,情思变化多端,笔触多样,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幅千姿百态的秀丽景色,使人应接不暇。所写山水之景是实,神话传说是虚,虚实紧密揉合,使山水充满神奇色彩,使传说宛然实有其事,令人神往。而全词又是触景生情,以景写情,达到了情景交融为一的艺术妙境,确为黄山词难得的神品。
二、对联
黄山九龙瀑联
佚名
九匹白练出奇观,连续奔腾,远观如八骏骅骝添赤兔;
三岭松涛鸣爽籁,抑扬起伏,乍听似千军健卒赴疆场。
【题解】九龙瀑位于云谷西路上山处,瀑水源于天都、玉屏、炼丹诸峰,汇为云谷溪,然后在香炉、罗汉两峰之间的悬崖上奔流而下,长达300米,整条瀑布共分九折,一折一瀑,一瀑一潭,九条飞瀑奔腾,形如九龙,故名“九龙瀑”。清僧心智有诗写道:“一泉分九叠,万仞落高峰,一叠一潭雪,潭潭似有龙”。为黄山最壮观宏丽的瀑布。
【注释】①白练:白绢。②八骏骅骝添赤免:骅骝,赤色的骏马;赤兔,骏马名,全身枣红色,相传曹操为招降关羽将吕布骑过的赤兔送给了关羽。这里用九匹红色骏马形容九龙瀑在阳光照射下飞流直下的奔腾气势。③三岭:即黄山莲花、天都、光明顶三峰。④爽籁:爽,清亮,明朗;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
【简析】此联以神奇的想象,精譬的比喻描写了九龙瀑的壮美。上联运用近描远抹的速写手法,绘声绘色地把九龙瀑的意境展现在游人面前。远远望去,宛若九条白练从天而降,披挂山涧;又如九匹红色骏马奔腾驰骋,锐不可当。下联用映衬手法,九龙瀑旁,三岭松涛阵阵轰鸣,万壑千山隆隆回音,烘托了瀑布的奇异壮美。最后一句,作者借助艺术想象,把景物描写升腾到更高的境界,为瀑布添威,突出了九龙瀑的奇异宏伟。
九华山慧居寺大雄宝殿联
佚名
长江此仙堑,云海苍茫,时闻天风传塔语;
九华真佛国,梵宫巍峻,日看神岭散炉烟。
【题解】慧居寺,原名慧庆庵,始建于清代中期,殿宇恢宏壮观,金碧辉煌,为全国重点寺院。位于九华山天台西、闵园东,为九华街上天台必经之地。背依高山,面临竹海,环境十分幽美。此联为慧居寺大雄宝殿楹联。
【简析】此联用“天风传塔语”、“神岭散炉烟”,形象地描绘了九华山“真佛国”的繁盛,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古民居联
之一:
佚名
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
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题解】此联悬挂在黟县西递村“笃敬堂”古民居客厅两边木柱上,是徽州古民居楹联中最具徽州地域特色的名联。笃敬堂为清道光年间著名收藏家胡积堂的旧居,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为四合院二楼结构。这是“笃敬堂”主人胡积堂的后代针对胡积堂所写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而唱的对台戏。胡积堂想告诫后人“唯有读书高”,可他后代却提出“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关键是“效好”,有了读书和营商两好,天地更宽广。
【注释】①效:即“效益”, 在这副对联的作者看来,无论读书还是营商都不过是手段,而目的是“效”。② 便:副词,作“就”解。③守成:是在事业上保持前人的成就的意思。
【简析】此联化用吴敬梓著《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中的联文,“读书好,种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仅上联改换了3个字,但寓意却大相径庭。在当时“重农抑商”的社会氛围下,联文作者将营商与传统社会最看重的读书并列提论,充分表白了徽商对提高自身地位的渴求和企盼。
之二:
善为至宝一生用;
心作良田百世耕。
【题解】此联悬挂于徽州古民居的典型代表黟县宏村“承志堂”的客厅。
【简析】本联所表达的人生哲理是:多多积善,终身受用;心田常耕,修身养性。
之三:
快乐每从辛苦得;
便宜多自吃亏来。
【题解】此联悬挂于西递村“瑞玉庭”古民居客厅。
【简析】实地中这副楹联有几个字的书写很特殊,这就是: “快 ”上少了一竖,“辛”字上加了一横。意思是说要少一些快乐,多一份辛劳。 “多”字也少了一点,“亏”字多了一点(亏字是用繁体字写的)。意思是说要吃点小亏,少占点便宜。通过这种有意增删笔画得独特书法艺术,非常巧妙而形象地告诫后人,要勤奋厚道。
胡适故居联
胡适
身行万里半天下;
【作者】胡适(1891—1962),原名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一生周游世界并曾获得35个名誉博士称号的著名学者。
【题解】本联悬挂在古徽州绩溪县上庄村胡适故居客厅胡适画像中堂画两边。这副楹联原本是当年胡适先生送给他的好友、当代著名书画家钱君匋先生的一首七律诗中的两句。后来胡适故居正式对外开放时,钱君匋特从这首胡适赠诗中选出这两句书成楹联,回赠给胡适故居。人们发现原来这副诗句楹联的内容,若是用在胡适先生自己的身上似乎更加贴切。
【简析】第一句话讲述了作者人生之路坎坷,四处颠簸的际遇。既有自豪又有无奈之感。第二句是指看遍了人世沧桑,还能有此豪情与眼界的又有几人?一方面表现作者无人能挡的万丈豪情,另一方面体现了“高处不胜寒”的孤独与落寞。
率水覃思,统宗巨著垂金鉴;
扶桑景仰,和算先河振汉声。
【题解】此联悬挂在黄山屯溪区前园村程大位故居覃思堂客厅圆柱上。程大位(1533~1606)字汝思,号宾渠,汉族,安徽休宁县率口(今黄山市屯溪)人。明代商人,珠算发明家、世界卷尺发明家。中国人称他为“珠算宗师”,日本人尊他为“算神”。
【注释】①率水:是程大位家乡的一条河。②覃思:是深思的意思。覃(tan谈),深。③统宗:指程大位的珠算巨著《算法统宗》。④鉴:镜子。⑤扶桑:传说中东方海中的古国名,旧时指日本。⑥和算:日本的珠算。⑦汉声:中国的声威。
【简析】上联的意思是程大位在率水之上深思的结晶《算法统宗》珠算巨著,像一面金色的镜子一样名垂千古。下联的意思是日本人民仰慕程大位的《算法统宗》开了日本的和算先河,使中国声威大振。
游黄山日记(后)
徐弘祖
初四日 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岐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揽。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时已过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余不从,决意游天都。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趆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巨,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初五日平明,从天都峰坳中北下二里,石壁岈然。其下莲花洞,正与前坑石笋对峙,一坞幽然。别澄源,下山至前岐路侧,向莲花峰而趋。一路沿危壁西行,凡再降升,将下百步云梯,有路可直跻莲花峰。既陟而磴绝,疑而复下。隔峰一僧高呼曰:“此正莲花道也!”乃从石坡侧度石隙,径小而峻,峰顶皆巨石鼎峙,中空如室。从其中叠级直上,级穷洞转,屈曲奇诡,如下上楼阁中,忘其峻出天表也。一里,得茅庐,倚石罅中。方徘徊欲升,则前呼道之僧至矣。僧号凌虚,结茅于此者,遂与把臂陟顶。顶上一石,悬隔二丈,僧取梯以度,其巅廓然。四望空碧,即天都亦俯首矣。盖是峰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上,四面岩壁环耸,遇朝阳霁色,鲜映层发,令人狂叫欲舞。 久之,返茅庵,凌虚出粥相饷,啜一盂。乃下至岐路侧,过大悲顶,上天门。三里,至炼丹台。循台嘴而下,观玉屏风、三海门诸峰,悉从深坞中壁立起。其丹台一冈中垂,颇无奇峻,惟瞰翠微之背,坞中峰峦错耸,上下周映,非此不尽瞻眺之奇耳。还过平天矼,下后海,入智空庵,别焉。三里,下狮子林,趋石笋矼,至向年所登尖峰上,倚松而坐。瞰坞中峰石回攒,藻缋满眼,始觉匡庐、石门,或具一体,或缺一面,不若此之闳博富丽也!久之,上接引崖,下眺坞中,阴阴觉有异。复至冈上尖峰侧,践流石,援棘草,随坑而下,愈下愈深,诸峰自相掩蔽,不能一目尽也。日暮,返狮子林。
【作者】徐弘祖(1586~1641),即徐霞客。明代地理家、游记文学家。
【题解】徐霞客先后两次游览黄山,本篇只节选了徐霞客第二次游黄山的日记。
【注释】①石罅(xia下):石缝。此处指峡谷中的小路。②植梯:竖立梯子。③趆(di低):至、到。④碧峤:青翠色的尖峭的山峰。峤,高而尖的山峰。⑤坞(wu误):四面高而中央低的山。⑥既陟 而磴绝:既已登上山而石阶断绝。⑦啜(chuo绰)一盂:喝了一钵盂。⑧矼(gang刚),高而平的石峰。⑨藻缋(hui绘):文彩斑斓。缋,同“绘”。⑩ 闳博富丽:宏伟博大,而且丰采秀丽。
【简析】徐霞客第一次游黄山时,未上天都、莲花二峰,此次是为了却夙愿而来,当然兴趣盎然,日记着重描写黄山两座主峰(天都、莲花)的险峻奇秀。不但细致地叙写了爬山历险的具体过程,而且满怀激情地描绘了山顶所见奇景,在天都峰,对雾气出没的氤氲景致,对古松曲直挺拔之状都做了刻画。对莲花峰之景重在描绘其独高众山,独出诸峰,人登其上则欢舞欲狂的情状。游记语言精练而又恣肆自如,加之作者心情舒畅,故而整个文章神采飞扬,充满色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