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西大堤地质考察散记

标签:
连云港东西连岛考察旅游 |
分类: 省沭中地学课程 |
神州长堤跃碧波
——连云港西大堤地质考察散记
2013年6月14日下午,与连云港高级中学的孙老师一起,陪同北京大学吴教授、陈博士赴连云港东西连岛进行暑期夏令营的备课考察,连云港的考察重点是海岸地貌的形成和演变,因为这里是江苏省难得的一处兼具基岩海岸、砂质海岸和淤泥海岸的地方,内外力地质作用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集中而显著。
西大堤。西大堤横跨东西连岛与云台山之间的峡道——连云海峡(又称鹰游海峡),建于连云港墟沟湾北侧平均水深-1至-2米的水下浅滩场之上,从墟沟黄莺嘴到连岛,全长6.7公里,是我国最长的一条抛石体拦海大堤,被誉为“神州第一堤”。 其建设的目的是阻挡西北风浪,减轻涨潮时来自峡道东西两侧的潮流顶托作用,减少泥沙淤积,使原来的连云海峡变为一个30 km2半封闭式的优良港湾,使连云港可能发展成为亿吨大港;同时大堤将东西连岛与大陆连接,便利的交通为海岛海岸经济带来新的发展。但原来连云海峡畅通的时候,利用峡道中自然的海水动力维持其航道水深,泥沙被海流带走,冲淤平衡,略有冲刷。大堤建成后阻断了海流,改变了水动力条件,泥沙大量沉积,港口的淤积日渐加剧。
棺材山。呈东西方向屹立于西大堤西首的海岸边,观察点是北港派出所边上的停车场,这里是棺材山的东端,山顶平缓、植被稀疏,山体的南坡山坡陡峭,裸露着坚硬的浅灰色岩石。节理纵横,沿节理面发育有明显的断层面。由此可见棺材山是由于地层受到内力地质作用形成多条断层,断层间发生相对抬升的岩块形成的断块山地。其内力作用的地质背景应当是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的挤压力,在其长期作用下不断隆起所形成的海岸山。
山麓有一块岩石格外引人注目,淡黄色的节理面平整并密布着菱形的细裂缝,根据地质学上的应力椭球体理论,可推断其受到了剪切力的作用,脆性较大的岩层,在上下层的力偶作用下,形成细而密集的层间剪节理。共轭节理的锐角等分线的方向,代表挤压作用力的方向。另外,节理面上斑驳状附着有四块薄层的次生造岩矿物集合体,其表面也有同样的菱形细裂缝,说明它是是在上述节理形成后,先在岩体的节理裂隙中沉积,然后和附着的岩块同时受压因剪切作用所致,同属于构造节理。
棺材山北坡临海,山脚立于海水中,海浪拍打着山石,翻涌起白色的浪花。山坡上的岩石表面密布纵向的浅沟和深浅不同的漩涡状的海蚀坑,从山麓直至山顶。究其成因,应当是在海平面附近,山岩受外力作用拍岸浪的侵蚀,形成海蚀坑穴,随着内力抬升作用,山体不断隆起,原先形成的海蚀穴高出海面,几十万年持续的断块抬升,海浪侵蚀,遂形成了现在山体两坡面貌迥异的奇观。
墟沟湾。位于西大堤西端的南侧,沿海湾建有一座开放式的公园,这里独一无二的景象是一片半边金黄海砂半边乌黑淤泥的双色海岸。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初我曾来过这里,那时海边是美丽的黄色沙滩和海边浴场。现在,由于西大堤的修建,这里变成了开口向东的港湾的口袋底。沿岸洋流和涨潮时的海水从东边涌进来,到这里已经是强弩之末,流速达最小,于是沉积下来形成黑色的泥质滩涂,且不断向东生长,使得港湾不断变小变浅。
阅海楼。位于西大堤东端的连岛岸边,这里的海岸地貌和西大堤东端一样,大堤南北差异显著。大堤南侧的港湾内泥沙大量淤积,形成大片新生的泥质海岸;大堤北侧海水波光粼粼,是布满砾石的岩质海岸,外力作用以海浪的侵蚀为主。由于海平面以下一至两米即为水下平台,水面来往停泊的全部是小船,营造出一片温馨美丽的渔村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