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校园景观记(下)

标签:
复旦大学校园园林 |
分类: 名校风采 |
旧时王谢堂前燕
——复旦大学校园景观记(下)
老校门。是2005年为迎接复旦大学百年校庆而重新复制的1918年老校门,四柱三门的木架构,庑殿顶,栅栏门中间有校徽,檐下匾额魏体“复旦大学”,门旁墙面有“”民国十年字样,背面匾额魏体“敬业乐群”。再现了百年以前的复旦大学风采。
燕园。老校门门前东侧有一道带漏窗的粉墙,开着一个别致的六边形园门洞,上书“燕园”。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小道将我们带进这个美丽的园中之园,眼前是一片宽阔的大草坪,北侧是一片仿古建筑,东面和南面是蜿蜒太湖石堆砌的蜿蜒低丘,山丘上下绿树浓荫,溪流潺潺,乔灌花木生机盎然。
世纪钟。鹅卵石小道分出一支向小丘上延伸,古木掩映下有一个白柱红瓦的四角攒尖顶小亭。亭边,一块深埋进土的石头上题了“世纪钟”几个飘逸的大字,而亭中则一口铜铸的大钟悬挂其间。上书“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巍巍学府、百年沧桑、跨越世纪、再创辉煌”几行篆书,并注明此钟乃“公元1999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全体在校学生敬铸”。
奠基石。继续前行,又是一景,灌木丛中几块太湖石堆累维护一块边长不到一米的正方形石头,石头上镌刻复旦校徽:一个圆圈,上有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几字,下书有“民国九年十二月建立”,中间则是篆书的“复旦”两字,上面的石头上有文字说明,“一九二零年李登辉校长迁建复旦大学校舍于江湾今址之奠基石”。落款为谢希德一九八五年五月二十七日八十周年校庆节。
潭涧溪桥。再往东型,沙土渐少,山石峥嵘,水流从一太湖石崖壁顶端形成一幅细细的“瀑布”,从大约2米的高处落下,汇成一汪水潭,沿着一条标有“涧”字的蜿蜒水道,曲折向东向北,时束时放,形成小桥流水的秀丽风景。从路边的石头上铭刻的说明得知:“燕园,相传为王姓及谢姓富贾私产,1935年李登辉校长为扩展校区,举债购置并借‘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成句名其地为‘燕园’。”“燕园草坪是解放前复旦进步师生为反抗反动当局开展斗争时集会演讲之所,也是学生罢课示威游行集队出发的场地,故有‘民主广场’之称”。草坪边有几棵高大的柿子树,树下两组树桩造型的石桌、石凳,可以想象夏秋之季,满树火红的果实。水塘边一块石头上有“燕园观鱼”四个字,水塘里荷叶田田,红鲤嬉游。这里曲径通幽、小桥交错,再加之绿草丛生、古木深深,算得上是燕园的佳绝之处。跨过小桥,出口处竖立着一块比较精致的石头,上面竖写着几个大字:燕园——苏步青题,煞是苍劲有力。
曦园。从复旦大门往东走,沿着望道路,在第一个栏杆入口往里拐,然后从两个不高的土坡中间穿过,便到曦园了,与燕园遥相呼应,一东一西。矗立在土坡上的,一块很不规则的石上题着“曦园”两字,一个土坡上多植松柏,立石题名“青松岭”,另一个土坡上遍布樱花树,题名“梅樱坡”,面积不大、气势不小,意境也挺好。
走进曦园迎面一个白色平顶的弧形建筑,灌丛簇拥,开一个扇面形窗口,透过窗口可以看见后面有竹林和景观石。窗口上方,一块横匾上书“书声琅琅”四个篆书繁体字。转过来才发现建筑后面是一个“S”型的小池塘。两根柱子擎起一个小小的平顶,内侧的窗口上方同样悬挂“书声琅琅”横匾,有两级台阶连接一个下沉的平台出于水面之上,整个建筑临池而建,既象亭又象榭,杨柳依依,旁边石桌、石凳可供学生读书、休息,而一座袖珍假山则能倚之闭目养神。
燕园的名字源于刘禹锡的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曦园的“曦”字预示朝阳。两园因地就势自然成形,与周围建筑相映成趣,精巧细腻,以小见大,在这里能体会移步换景的美妙,极具江南私家园林的特色。不过,燕、曦园内最浓郁的还是读书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