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景区游客中心游记

标签:
江西龙虎山景区大门游客服务中心旅游 |
分类: 华东旅游 |
天降真人开道统
——龙虎山景区游客中心游记
2011年7月19日上午,从鹰潭火车站前广场乘公交车赶到仰慕已久的龙虎山,来到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景区大门——游客服务中心。濛濛细雨之中,三座沉着朴雅的紫红色倒梯形三层楼房三足鼎立,被一个由32根白色石柱擎起的大圆环连缀成一个整体,正对大路的圆环上镶嵌着金字草书“龙虎山”。渐行渐近,可以看到三座建筑之间的孔隙和其边上的水池,感觉这赭红色的楼房和边上的水池和景区内的碧水丹山嵌合自然、浑然一体,且边上的水池象一面镜子倒影出远方的山峦,虚实映衬,一下子打动了我的情怀,激发其强烈的游览激情。
站在游客服务中心的圆形广场上,三座建筑的门楣上有长方形的铜牌标明:中间为“道教博物馆”,左侧为“售票大厅”,右侧为“地质博物馆”。中间的圆形的太极广场有“S”形的曲线勾勒出阴阳鱼轮廓,南侧的阳鱼眼睛部位设置一口丹井,代表阳中之阴,井栏上三个篆字“离沁泉”,“坎离为水火之象,水济火,火济水;心肾为水火之脏,水宜升,火宜降”,井口雾气蒸腾,此为道家养生秘诀“离沁泉”中真意也,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正确;北面阴鱼眼睛位置树立一座蟠龙望柱,其基座刻有虎纹,代表阴中之阳。周围32根石柱每四根一组,按八卦方位设置,入口处的两组石柱中安放两尊“炎上宝鼎”,“龙虎交会时,宝鼎产玄珠”,隐含丹成龙虎现之意,其余六组石柱中安放六位与龙虎山有密切关系的先贤圣哲雕像,分别是老子、张道陵、马祖道一、鬼谷子、徐霞客、陆九渊,其身份涵盖儒道释纵横各家,但在正面的道教博物馆的门左侧上位尊老子,门右侧为道教教主张道陵,整座建筑用现代建筑语言将景区大门描绘成一幅“太极八卦”的道教标志图案!从中感受到设计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领悟和运用已入化境,令我叹为观止。
从售票处购票出来首先参观道教博物馆,这无疑是一座高规格现代化的博物馆,有“虚拟幻书”和“幻影成像”的高科技展示形式。幻影成像绘声绘影、形象逼真的再现了“张天师与镇妖井”等道教典故。“虚拟幻书”,优美的图片和文字都是利用光束投影形成的,游客只需要在上面伸手一挥,系统即实现自动翻页,宛如现实中翻书一样。可真正吸引我的还是馆中收藏的实物展品。
张道陵与龙虎山。据《汉天师世家》记载:张道陵天师入云锦山,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现,遂改山名为龙虎山。
展品中有一幅石碑拓印的中堂画,题为“除魔大天尊”,图中文字意义重大:“嗣汉始祖天师张道陵像”,“唐肃宗皇帝赞:德自清虚。圣教至宝。或隐或显。是模是质。静虔琼台。焚香玉宇。道心不二。是为正一”。“明太祖高皇帝赞:驱风疾霆。抗干尚灵。富雍神智。使浊而清。道常显隐。满腹仙经。鹿奔虎乘。犹然上升”。两侧楹联为“天降真人开道统;师演符法济万民”。下面大书“龙虎山张天师”六个大字。
还陈设天师的印符、道冠、锦绣道袍,法器等物。天师所用印为“阳平治都功印”,为玉皇大帝与太上老君赐予张天师的法印,可用来支配天兵天将下届降妖除魔!我对展品中“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加封三十八代天师正一教主兼领三山符箓的圣旨”这一重要文件的真伪产生两点疑问:圣旨落款为“大元成宗大德八年”。①“成宗”是皇帝死后其继位者立庙奉祀的庙号,断不可能出现在其活着时所下的圣旨中;②皇帝的圣旨居然只写年而不标明月日!
龙虎山与天师府、正一派。东汉末,张道陵第四代孙张盛自汉中返龙虎山,修治祖天师玄坛丹灶故址,遂以其地为居。每年三元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登坛传箓,四方从学者众。从张盛开始,历代天师世居龙虎山,龙虎山遂成为正一派祖庭。张天师后裔世居龙虎山,至今承袭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百多年。
从唐代后期开始,龙虎山正一天师声名逐渐显露,屡获朝廷召见敕封,其作为天师道领袖的地位日益获得社会的认可。宋代,朝廷敕建天师府第,扩建上清宫,龙虎山正式成为正一天师道的中心。元代,封龙虎山张天师为正一教主,统领三山符箓。从此,龙虎山成为所有符箓道派的中心。
符箓道派的符箓、法器。符指书写于黄色纸、帛上的笔画屈曲、似字非字、似图非图的符号、图形;箓指记录于诸符间的天神名讳秘文,一般也书写于黄色纸、帛上。道教声称,符箓是天神的文字,是传达天神意旨的符信,用它可以召神劾鬼,降妖除魔,治病除灾。
道家法器:令旗;令幡;令剑(七星桃木剑);令牌;拷鬼棒;天篷尺;神箭;金叉。传统道家做法事的器具,可号令天兵天将降妖除魔。
在此匆匆恶补一番,从博物馆出来直奔景区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