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教材分析(一)
(2009-12-02 10:20:50)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教育教学 |
数学•二年级(上)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 教材总体说明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内容一览表
知识领域
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实践与综合应用
注:共设计单元主题图3幅;例题41道(整理与复习中的复习题未计入);课堂活动21个,活动题49道;练习21个,习题197道,思考题14道;数学文化专题3个。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了解乘法、除法运算的意义,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乘法口诀并能熟练地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除法。
2.结合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钝角。
3.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在实践活动中,体会m,cm的含义,知道dm,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二)数学思考
1.在探讨乘、除法的意义和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类比以及有条理的思考。
2.在测量长度、认识角的过程中,开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解决问题
1.在教师指导下,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根据乘、除法的意义和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在测量活动、探讨不同算法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并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3.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编乘法口诀和测量长度的数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感受编乘法口诀、测量长度等数学活动中的成功,尝试克服这些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
3.经历归纳与探索乘法口诀和观察角、测量长度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的合理性。
4.在表内乘、除法计算和测量长度的数学活动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主要特点
(一)根据新课程理念编排表内乘除法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理解乘除法过程中,其数学思维发生了重要变化。为此,在表内乘除法内容的编排上特别重视3方面,一是改变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编排顺序,把表内乘法分为两个单元,乘法口诀句数由多到少,从1的口诀到9的口诀,依次为9句、8句……1句,编口诀与应用口诀相联系。在表内除法中,也是将“用口诀求商”集中安排,打破了传统的“用几的口诀求商”的编排方式。二是提供与乘除法相关的新的数学情境,“一对多”的情境,“平分”的情境。三是把操作活动贯穿在乘、除法学习的始终。
(二)选取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生动有趣的素材,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本册教材在编写时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所关注的事物和活动为探究对象,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材中几乎每个课题都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的。如在乘法口诀的学习中,以吃饭用的筷子去探究2的乘法口诀,以学生平时的体育活动中3人一组跳绳来探究3的乘法口诀,以奥运会会旗上的圆环个数来推导5的乘法口诀;从生活中的钟面上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剪刀张开时所成的角,纸扇打开时所成的角等来引入认识数学上的角;在测量中让学生去测书、课桌、身高、臂长等;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来认识“平均分”,了解除法的意义等。
(三)提供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本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给学生提供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大量采用“摆一摆”、“说一说”、“编一编”、“圈一圈”、“看一看”、“做一做”、“分一分”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如第91页的“分一分”、“议一议”,第47页测量长度,第73页的游戏情景等。
(四)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关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册教材一是注重提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数学情境,每个单元的主题图,就既反映了与现实生活类似的学习情境,又与本单元的学习主题相关。二是关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每一个新知识都不是直接灌给学生的,而是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讨论,最后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如学习乘法口诀,教材每一节都没有给出完整的乘法口诀,而是让学生在给定的数学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自己编出部分乘法口诀。
(五)重视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