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永远的同龄人——读蓝蓝的诗《给姥姥》
给姥姥
蓝蓝
姥姥,我终于可以给你写一首诗了
在你去世三十二年之后……
你是我惟一的同龄人。
你是我的小树,我的夜空和梦。
是风,在四季不停向我吹拂。
是我可以想到的所有陈词滥调,也是
它绝对的敌人。
这三十二年,你在我身体里走路
咳嗽、歇息……直到今天和明天所有的日子。
姥姥,你是我永远的同龄人。
听我这么说,你就会微笑着
坐在葫芦架下,盘起那条
我枕过整整一生的
瘸腿。
写自己亲人的诗,往往比写陌生人的诗更难写。距离太近了反而不容易说清楚,情感太深沉了反而难以表达好。陈词滥调是最大的敌人。
但是这首仅仅以“姥姥,你是我永远的同龄人”一句,便足以凭借别致的表达与深婉的情致直击人心。盖亲人者,“亲”是血缘的关系,是否为“亲”是无法改变的事情,而“近”则是情感的关系,是自己和亲人之间建立的一种更深入的联系。对亲人尤其是长辈“敬”很容易做到,但“近”则不易,而永远的同龄人”则道出了不仅仅是“亲近”,而且是永远的无间隔的“亲近”,可以跨越年龄的差距,可以抗拒时光的冲刷,可以抹除生死的界限。“姥姥”一直以“同龄人”的形象出现在“我”的身边,“我”的记忆中,无论“我”是三岁,还是三十岁。
不仅如此。
这首诗中也写到了“陈词滥调”:“你是我的小树,我的夜空和梦。\是风,在四季不停向我吹拂。”这当然易于被看做是“陈词滥调”,所以诗人自己就坦言:“是我可以想到的所有陈词滥调”。这里,和那些“陈词滥调”的差异不仅仅在于对其是不是有一种清醒的自我认识,更重要的是能否为“陈词滥调”注入一种深沉而独特的感受。重要的是下一句——“也是它绝对的敌人”。这里透出了诗人的无奈和坚定:在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外在言辞之间,无法寻求统一,感受是如此深沉而诉之言辞则又难免俗套,但又以坚定的口吻(“绝对”“敌人”)来表明自己并不会因言辞的俗套而损害深沉的感受——这无奈但又坚定的表达,远非那些真正的“陈词滥调”可比。——诗人诗心,庶几在此乎?
这首诗的前四节是以倾诉为主的,这种方式容易打动人,但也容易因形象感不足而伤害诗意。与此相对应、想补充的是最后一节,以描绘为主。这一节所描绘的情景朴素而温馨,当然也是诗人的一种想象,惟其如此,更具有穿透性的表达效果。最后两行的张力不小:“整整一生”极言其意义重大,“瘸”极言其渺小、残障,这样的对比不难激起强烈的情感冲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