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泰: 智力测验 知识测试与智识运用【考评技术概论】

标签:
知识智商数学校园 |
分类: 学习之道 |
碧泰:智力测验 知识测试与智识运用【考评技术概论】
我们可以从对智力测验(IQ)、知识测试(记忆力、计算力、逻辑力考试)与智识运用考评(国际期刊发表)来了解考评技术的范围与考评技术的含量。
智力测验(智商IQ)的发展是对知识学习考试的能力的考评提出对能力评量的扩展。智力测验试着将对知识上的记忆力、计算力、逻辑推理力,拓展成不只是单纯知识力的评量而是基本智力的评量。尽量摒除对单纯的记忆力、计算力的评量而扩及为语文运用、语词辨别、空间概念、逻辑推理等非记忆性、计算性的智力评量,做一个客观的脑能力评量。所以智力测验尽量是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做测验而且不会在短期间重复测试或用同一个题库。
为什么叫智力测验而不是知识测验?从范围它不是对某项知识学习的评量。不对特别的记忆力做评量,不对计算力做评量。而是对已经习得的基本能力的运用能力的测验。知识测试是对某个知识领域的学习成果的测验,就是现在的教育的考试模式。它的发展是个奇特的发展形态,因为它发展成对脑的记忆能力的测试而不是脑力运用能力的评估。是个非常浅层与封闭式测验模式。浅层容易做表面上观测,封闭(close mode)容易操作(题库、特定范围、符合某些八股原则等等封闭式模式).所以知识测验渐渐的走向了短暂记忆力与大量同质性题库的操作模式。虽然有点在觉醒,还是有“积重难返”的困境。考评技术的发展历史中,知识测验能独占鳌头只能说是我们对脑能力的无知的一种推崇与限制。也因为盲从于官大学问大的迷失。人的能力的测验由于科技研究的昌明与媒体讯息的公开化,让部分一些人群开始觉醒于知识测验对人的能力的评估的局限性与天赋发展的残害性和社会稳定平衡的发展性。试想知识测验的功能面在哪里呢?短期记忆力的检测、注意书本小细节的检测、钻牛角尖的阅读力、正确答案的符合度、跳跃生活经验的灌输、例题与课后习题断层性的跳跃(需要补充教材的充实,考题刻意的走向人为障碍的刁难)等等,以为补教铺路或为特殊管道提供鉴别。真正受益的会在视觉型记忆学习形态的学生。所以它的评鉴范围是局限性的、浅层性的。
知识测验中对于逻辑推理也存在着断层性引导的缺陷。逻辑推理是人类天赋能力自然存在的能力。心理实验中对1岁以下的婴儿所做的逻辑推理观测中已经证明婴儿不需学习就具备了对物理上不合理性的逻辑推理能力。逻辑推理的训练与记忆力训练是很不同的途径,评鉴途径应该也要有所不同。然而基本上我们还是会先用有没有“记住”来做学习成效的评量。通常数理成绩好的学生会觉得逻辑推理是最容易学习了,理由是不用去“记”。但对于数理成绩不好的学生逻辑推理是个“地狱”般的学习课。从这两般极端的情况,我们可以观察出:逻辑力与记忆力是非常不同的学习成长途径。当然教学上与评鉴上应该做个区分。台湾的高中学制中,有区分自然组(数理强)与社会组(数理弱)。我个人还是不太满意这样的教学与评鉴区分法。缘由还是它是以知识测验做为基础。
人类的天赋能力中很自然的就会把人分成不同能力的人群。但对于透过学习进而提升能力的研究还是有如露出的冰山的一角,还有90%可以深入的探究与发展。逻辑力与记忆力都是人类的天赋能力,它的强弱与天赋有关,它的强化与学习途径和评鉴相关。记忆力要强化到什么程度或是逻辑力要强化到什么程度?个人觉得与自己的生命中的使命相关。确立生命中的使命可能比追逐记忆力或是逻辑力的超人更受用。智商在90~150之间的记忆力和逻辑力都能为自己有很好的安身立命的能力的,但成功与成就不是只靠智商而已或是知识测验的成就,更倚重的是智识的运用能力。
智商、知识测验、记忆力、逻辑力等等的评鉴都只能部分的提供鉴别智识运用的能力。这如同国小的语文100分或是初中数学的100分不能鉴别高中时或是大学时语文或是数学是否能维持100分。但直接对智识运用能力的评鉴时,是可以鉴别出真正的操作事务的能力。包含品格、领导力、学习力但不包含命运与健康力。
如何直接的评鉴智识运用能力呢?(待续)
李碧泰,心理学博士,具魅力的心灵导师,擅长启发引导:
谢谢!《心的书房》有您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