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台湾接受度价值观感觉文化遇见孙燕姿高度平衡点 |
分类: 心的书房 |
我们所说的“礼”,就是以“外形的愉悦”来对待人;可能可以被感受到“真正的真诚”,也有可能只是“形态上的真诚”,但这就是“礼”;应该可以满足了。至少比接受到“无礼”之形态的对待,心会更好过些。
人何以会“恶行恶状”的互相对待呢?“兽性、自我保护的意识、追逐假公平、平衡的追求、泄恨、霸凌”(台湾最近出现频率最高的名词之一)等等。我们可以称之为“真小人”。
“真小人”的接受度比“伪君子”的接受度高,因为感觉“被骗”是“愚”的象征。这是因为“真小人”至少让人感受不到“骗”的感觉,所以接受度“高”。这样的价值观是和“笑贫不笑娼”的价值观很相像。
价值观的迷离,通常都会在学生离开了学校或是在接受到社会的残酷的考验时产生了“价值观重构”的现象。这是为什么“教育”会倾向于“教知识”的原因。因为“知识”的价值与“善良”比较没有相关;行为的结果才是“善恶”的辨明。利益的得失引导着行为的倾向,“礼与不礼”、“理与不理”都不是行为的重点了。难怪现在有一本书《要对他好,要先对他坏》,强调着真正能让人觉醒的教育,就是“当头棒喝”,让人去体味“人间的冷酷”。虽然不是很认同,却也承认人生的学习课上,必须验证这样“冷酷”的忍受度;但是不能从“爱的环境中”落差到“冷酷”,这是必须避免的。(但通常又都是这样的情况,尤其是男女间的关系,亲子、朋友间的关系的破裂)。所以反面教育的亲身体验的实施,的确存在很大的困难度。我想得从“以形而待之”过度到“以心而待之”的互动关系的建立了。
“心意”如何被感受到,“真心”不会因为“时间、风雨飘摇、舆论”而动摇,历来是“千古的难题”。
“真心”在历史上有过很多的例子,但确实是“千古难遇”的。因为“见利忘义”是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我不知道“交心”是该“付出”多少的“心力”才能获致“正果”,但我知道可不是一般的“常人”做的到的。因为要以“非利”的付出,而且要有“不被利用”的感觉,的确难度很高。
男女关系的微妙转变是如何“被左右”的呢?“世俗之利益观”是关键之一。本来都是“以心而待的”,却转变为“以形而待”,甚至“相敬如冰”,可惜。“想象的期望的落差”也是关系转变的原因之一,这除了在男女关系的变化存在着,在亲子、朋友间的关系的变化,更是最主要的原因。
“以心而待”到“以形而待”再到“恶形恶状”的关系的转变,都与“假设的期望值”有着莫大的关联。“期望值的增高、以利相轻、以利相逼”等等都是让“无私的爱”(夫妻、亲子、真挚朋友)变质的原因。“无私的爱”本就是“以心相待的”。在“以形待之”的行为下,为何会让“心、形”被误解,就是“利、期望值”的变异所导引的结果,而这些又是受外界舆论与自信不坚定有关。
人生在世,虚荣能够安慰心灵吗?只能说是“人各有志”,“欢喜做,甘愿受”来解读了。
http://s10/middle/628ee5b2n9a448e9f8819&690
http://s2/middle/628ee5b2n9a448fd09b11&690
http://s5/middle/628ee5b2n9a4490a95694&690
http://s5/middle/628ee5b2n9a448e89f3b4&690
http://s15/middle/628ee5b2n75d3a823310e&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