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孩子的个性针对施教 【学习之路】


标签:
少儿情绪反应庆幸育儿 |
分类: 学习之道 |
以上述的例子,孩子练琴,认为自己操持的很好,被纠错,就会有“反感”或“受伤”,这是常见的现象。这有如家长的答案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孩子会选择老师的答案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标准”的依据就是由书面或是录音带来让孩子自己发现,而陪读的家长的心态,就是给予“会心的一笑”,表达对孩子能自己“纠错”的能力的肯定,与“接纳”孩子“改错”的勇气,并激励孩子完成95%(可根据孩子的性格与能力做调整)的完美程度;如果下次是98%的完美率,就更可以赞美孩子的细心程度。
我们可能都会要求孩子的完美程度是100%;这是“对”的想法;但有二个注意点需要关注的:第一、孩子对100%完美的完成度达不成时的情绪反应与家长的处理态度。当孩子的情绪反应是暴躁时,要参与孩子不完美时,父母仍然爱他,并拥抱他的。当孩子的情绪反应是“隐瞒”时,当父母的要“接纳他”,并告诉他“隐瞒”只会让事情被发觉的晚一些,而且会影响到“有效的处理时机”,例如“玩火柴、玩蜡烛”的习惯等等。当孩子对“完美不在乎”时,就要注意他是真的不在乎,还是“自卑、自责”。基本上的原则是,根据孩子的真实反应,来做调整,不知道如何调整时,就请教“专家”的意见,选取表面现象与父母心态相符合的意见来做调整。
第二个要注意的点是:完美的标准是孩子的能力标准,还是父母的要求标准。当是孩子自己要求完美时,可庆幸,但也不可庆幸。原因是孩子的自我要求很高,很值得庆幸;孩子会自我完成很多的要求;而不可庆幸的原因是:挫折的容忍力会很低,有时还会自暴自弃。这时候家长的态度,就不要对他要求“完美”,更应该要求他“犯些错”,让他知道世界上不会是“完美的”。倘若“完美要求的标准”来自于父母,就是给出“无形的压力”了,最好的方式还是看看孩子的能力的发展,适当的给予稍高的标准就好,而不要给予“完美的标准”的要求。很多的抑郁症与“逃离症”都是“外来的完美标准”的需求,可能连父母自己都无能完成,却希望孩子替父母来完成。
期望高,是没错。但能力的积累养成才是完成期望的保证。共勉之!
《请不要爱我,只能谈情,不能说爱》这首钢琴曲是小说音乐《只能谈情,不能说爱》中的配乐,有点砰然心动的感觉,由键盘带出的张力,优美而流畅。也多了些惆怅。音乐很不错让人想起初恋的感觉,那感觉在空气中飘散,当年的感动。
也许一个人的伤感是为了两个人的美满,而想念应该是美好的。当第一次听这首曲子的时候就莫名的喜欢。聆听着,那从指尖滑过的旋律,有种渗澈心灵的感觉,音乐——虽不能拉近空间的距离,但是能使彼此的心靠近。能够把兴趣发挥到极致是一件很奢侈的梦想,但我们不需要极致,只需失落、无奈的时候,让她带给了我们一点点的温暖和幸福的感觉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