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错”的追究【心的书房】

(2010-12-21 15:46:44)
标签:

如何判别居心

便利店

心理

挫折

教育

分类: 心的书房

 http://s3/middle/628ee5b2n97e72d2fa4f2&690

           【心的书房】

        对“错”的追究    /碧泰

 711便利店,喝着凉茶,看到一对母子在便利店讨论着数学作业,半争执,半威吓下做着作业。我不清楚是什么样的心态,在便利店,边吃东西边讨论做作业。或许是孩子的要求吧!在这样的威胁利诱下教育孩子,会对读书有兴趣吗?我不敢做绝对的判断,但有一丝丝的遗憾!

 当父母爱孩子是想当然耳的!什么方式是“对”的教育方式,是没有绝对的“答案”的;但是对“错”的追究的心态却是值得思考的。

“错”是过去的事实。它会占据“人心”一段不算短的时间,对“心理”与“精神”会存在一段不算短的影响,甚至还会影响以后的决策与走向的判断。如何对待“错”,处理“错”,让它变成而后的助力而不是阻力,除了有坚强的“正见”的意志外,认真的对待“错”的心态是必须的。

 一般人会对“错”追究,并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追究“错”会获得什么效应?似乎常常被忽视了,因为情绪上的反应,常是第一个被接受到信号。我们常常被“情绪”扰乱了对“错”的检讨。

    孩子做作业,会做“错”,没有认真的对待“作业”、“题目”,可能只是在“讨价还价”,从上面的例子,应该是典型的“讨价还价”的教育模式。学习应该是针对“学习”、针对是否有“求知欲”,是否想征服“困难”。但演变成“无奈”的条件交换,是有点偏离了引导学习。

    我们追究“错”,是因为“期望值”有很大的落差,有时是“情绪”的反应,大于“错”本身。这是我们常有的反应模式。有时是“外界的压力”导致对“错”的过度的反应。例如工作上的压力、挫折、学业上的挫折、感情上的挫折、外界舆论的压力等等,让我们放大了对发生“错”的人的极大的情绪反应。让“错”继续扩大“错”的效应,甚至到不可收拾的态势。

 “错”有时责问原因也没有用,因为总有理由;那么该如何收拾“错”的后果及减低再次的同样“错”呢?不同的人群的关系是有不同的做法,不能一概而论的给予通解。

 孩子是单纯的,是我们让孩子复杂化的,所以对待孩子的错,情绪的控制最重要,让孩子认知“错”的代价并可以想办法弥补回来,让孩子自己去弥补回来,可以说是最有价值的引导方式。

   对于平辈的“错”,就得从“居心”的侦察来看待。居心不良的对待方式,可以详看《如何判别居心》那篇博文。对于居心良善的“错”(不是利用善良的居心的),就看“容错”的能力了。“容错”能量小的,会让“美事”变“坏事”(好像是赌注);“容错”能量大的,可能有福报(也像是赌注)。然而相同的是追究“错”的责任与代价,就看每个人的价值观了。“错”发生了,一定是产生“损失”的。“容错能力”会让“错”的效应往二个方向发生,就看情绪的反应的幅度与稳定反应的响应时间的长短;震荡的幅度越小与到平稳期的时间越短,“错”的后期影响会越小越少。

 对长辈的错(领导的错)可说是最无奈的了,只能先“容错”,再想办法“拨乱反正”了;或是想办法超越,或是“另谋炉灶”了。这时真的需要“忍”“耐”了,虽然我一直不喜欢“忍”这个字,这个“功夫”,但俗语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对“错”的对待,最后还是要回归到“错”本身的解决与“预防”,还有就是“信心”丧失的对待上。“错”会发生,就不该去责问原因与理由的,而是“错”本身的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来分析。举个例来说明,例如发生追撞的车祸,一部路边占用车道的汽车被一部摩托车极速的追撞。这个“错”的事件,一个是停车的司机的停车习惯不好,心想一分钟不到的停车时间,该不会有事的,但偏偏是一辆摩托车就这样的撞上刚停下的车。所以二方都有“错”才会发生“错”;而谁的“错”大,谁的“错”小,都造成了二方的损失了。我们只能“认栽了”。对而后能汲取教训,并改正行为,才是这个“错”要给我们的。幸好当时双方并没有争执谁的“错大”,而是自己修自己的车,都不想扩大损失与时间的浪费。

 有很多的“错”,并不能像这样的和平解决,一定要追求“公平与公正”,真正能公平吗?只有“容错”能力大的人,解决了“伪公平”的偏袒而已。有时“时间”就是金钱,而“容错”。

 对孩子的“容错”的损失最小,而且改正的效果最大;所以用正确的态度对待“错”是很重要的。一旦方式走偏了,影响的是孩子的一生。当与孩子“讨价还价”时,别忘了,想想,我们有对“错”提出正确的对待了吗?这个“错”孩子自己在弥补,还是我们替孩子在“弥补”的呢?我们能“替”孩子一辈子吗?还是让孩子自己走路,我们只能“扶”孩子一段路而已。孩子能走、能跑,还是得孩子自己去深入的感知,才能被孩子自己去获得。

 

 

http://s9/middle/628ee5b2g97c3279ba598&690         喜欢我博客的博友请支持  

 

           

    李碧泰心理学博士具魅力的心灵导师擅长启发引导 爱感受美的性灵教育开辟专题(点击标题进入)《心的书房》 《早教实践》 《学习之道》 《家校共育》 《健康之路》 《情感智慧》  亲爱的博友您在家教育儿心理健康方面有什么困惑请留言发纸条qq:1047023168 或邮件至 brightbs@qq.com 博士本人和您一起沟通探讨!碧泰 推荐博文(66)  

 

 

http://s4/middle/628ee5b2n97e74567a1c3&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