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英美教育方式听听幼稚声音教育 |
分类: 家校共育 |
听听幼稚的声音是为了让我们的“自以为是”有个进步的新方向。为什么有这个效果呢?以学校的学习教导方式来看,30年前与30年后的教育方式能相同吗?为什么科技日行千里,而我们的教导方式却是如此的固守呢?因为我们习惯于“威权”的教育孩子,习惯于“强加”,因为这样好管理。那么教育是为了政权的稳固,还是为了“真正的强盛”呢?
民国初年,中国的文盲是100个,有80个,而当时的英美国家,文盲数是100个只有3~4个(资料来源:CCTV10 科技启示录栏目的报导)。很让人震惊!
思维转个弯,就能超越50年,甚至100年,比硬体的建设更无需花钱,而且更快!那么和听听幼稚的声音又有何关系呢?
最近去听一所初中的公开课程,感觉仍然是灌输式的科技教育模式,如果真的有机会去听听,由这所学校毕业后上了高中、大学、就业的学生,讲讲再回去听课的感受时,会对人格的熏陶的老师感恩,还是仍然是灌输式的老师感恩呢?会对教科书上获得的技巧感恩,还是在社会大学与课外学校没教的知识感恩呢?
为什么我们不是教如何的获取分析、分类、归纳、找资源的教学方式呢?化学离子键与化学反应式的基础理论是如何被发现、如何被发展的,以后将如何的运用这些基础的理论与生活上,我想更能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更胜于记忆烦多的那个化学元素有多少原子数、电子数,在那些轨道运行?如果教的是离子会受那些外力而“得与失”,过去的外力方式,现在的外力又有那些新方式,做个比较与分析,是不是更引起探索的兴趣呢?创造力的培养就是在发现差异,并完善差异的教育引导方式来起作用的。
能够去思索教育方法的人在以往的教育方式下,本来就不多,而官务繁忙的官老爷们更不可能为孩子思索教育方式,只要能完成政务与对老师的监督,官老爷就是完成任务了,而且只要分类分等得当,就能取得公平的功绩了,何须改革来自找麻烦呢?
孩子的心声是别人孩子的事?真的是这样吗?或许吧!社会就是这样!所以也别埋怨了!自己的孩子自己去听听自己孩子的“幼稚的声音”才是自家进步与发展的契机!自己收获自己,我想是大家都愿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