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独立与感恩种子的养成【早教实践】

标签:
全日托育儿感恩学习心流杂谈 |
分类: 早教实践 |
http://s16/middle/628ee5b2h92875c0deb5f&690
幼儿的独立与感恩种子的养成【早教实践】
让三岁的幼儿具有独立性又具感恩性可以养成吗?我们都会认为三岁的幼儿还小,怎么可能独立;但是我们想想我们以前可能在三岁的时候因为父母忙而没空理我们,至少会有一二个小时,我们会处在没人看管的时候。现代人在工业社会更是忙碌,幼儿可能全日托,半日托,或是幼儿的祖父母照养,其时幼儿都被半强迫的独立了。幼儿粘人是天性,独力自个玩也是天性,只是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大人为了一时照养省事,剥夺了幼儿的学习、独立、交流的机会,这是因为我们大人想省事而替幼儿做了很多他可以探索、试误的独立完成的机会。所以真正关爱孩子的成长是在于给出充裕的时间陪孩子完成独立与进步的机会。周休二日的用意是亲人时间与身体恢复的时间,但因为很多人不会运用“主动式的休闲”《生命的心流的用语》而以“被动式的休闲”(看电视、应酬...《生命的心流的分类》)和为了替大人孩子省事快速的处理孩子的“霍霍了”,而没有与孩子“玩”出规矩来,制造了而后4~6岁的不独立行为。这是我们照养孩子时该反思的。培养与孩子玩的能力可以让自己永远年轻(一位教小学一、二年级30年的教师这样说的)。
幼儿的感恩种子不在于吩咐孩子分享手中的物品与食物给大人。这是我们以往教育幼儿学习感恩的方式。但我们可以发现,随着幼儿的成长他越来越不喜欢分享手中的食物给大人,因为他会开始觉得分享他会少得,虽然大人通常不会真要幼儿手上的食物,但已经给孩子种下了分享就是少得的意识了。那么我们该如何传承“感恩的种子”呢?最典型的身教是由一位大人把手中的食物给另外一位大人(长辈),再由另外一位大人把手中的食物给孩子,然后一起津津有味的吃起来,两位大人乐呵呵的分享着快乐去感染幼儿。我们之前的教育方式的是要教导幼儿“敬老”的行为,所以让幼儿去实践“敬老”的举动,然而他渐渐的理解是“失”而不是“得”。在“以物易物”的交流中,他看到了大人的分享是“得”的过程,幼儿自己也是“得”的一份子,就能学会“感恩”的“得”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