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的书房】读出“经”“神”来

(2010-07-02 23:51:15)
标签:

神韵

释义

词意

禅悟

奥修

校园

教育

杂谈

分类: 心的书房

  http://s8/middle/628ee5b2n8a69fe9d5d57&690

          心的书房读出“经”“神”来

 

                    —— 碧泰

                    

读“四书五经”,或者是“读经”的倡导(论语、老子、庄子、弟子规......),在有些人士的努力下,已经有一段期间了。“读经”不需注重“释义”,这是对的。或许有些人会觉得奇怪,一向倡导“思辨”思维的我,竟然认同“读经不释义”的“读经”方式。这是一种体悟。

 本来这篇的博文标题,想写成【让读“书”读出“神”来】。这是一种“看书”、“读书”的方法,也是一种逐渐“练读”的习惯,不是“一蹴可几”的。“读经”更是在“读”出“神”来。文意词汇,在后世的人,要怎样的去“释义”都可以,也可能都对,也可能都不对;这有如一幅画,我们需要的是“读”到它的“神韵”,而这个是任何的文字词汇所不能“竟工”的,所不能完全“表达”的。这是一种“心有所会”、“心有灵犀”的“神灵之交”。或许有人会认为我说的太“玄”了。但这就是“境界”。

 一个很有名的小故事:一位求禅悟的人,问道于一位高僧;如何得“禅”?高僧就回答他:现在他要去尿尿;高僧尿完尿回来,问这位求禅悟者:“我去尿尿,他人可以代劳吗?”,这就是如同我们要体味“经”的“神”是不能代劳的,是同样的意味。

 那么“读书不就不求甚解”了,是吗?“不求思索”了,是吗?如果是这样来解读【读出“经”“神”】了,就又是很大的“误读”了。

读出“经”“神”,更大的是意味着,是由“经”的“声”与“神韵”来穿透“心灵”,与自然,与宇宙共同的交会与交流。举个例来说,我们读《孙子兵法》:“天”、“地”、“道”、“将”、“法”;我们可以感受它讲了“兵法”上,首先要注意的5件事;如果我们“聚焦”在5件事,这个“5”上,就窄化了它(这是有些试题的引导读书的方式之一)。

 我们如何感受它的“神”呢?“天”、“地”、“道”、“将”、“法”每个字都有“声”,这是“声”入其境的第一步,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背诵”的原因。是让“经”“神”入“住”的第一步。因为我们这时去给孩子们解释什么是“天”、“地”、“道”、“将”、“法”,他们也是一知半解,甚至是成人们对“天”、“地”、“道”、“将”、“法”,仍然会有莫衷一是的说法,所以“读经”不需要“释义”。“释义”是文人表达个人观点的方式;“经”它自己会透过“灵”来让我们理解的,这就是它的“神”。“经神”会自己散发“神”,会自己传递“意义”,透过“声”来“传神”;所以有句话叫“真传神”。这就是我们意识到的“神”,没有言语的润饰,我们就能接受到“经的神”的“传意”。

我想我不要解释太多如何的把握【读出“经”“神”】,而把大家都弄迷糊了。总之从“声声入耳”启“神”,从“自然界”去体“神”,每次去体会“声”“神”的意,就是与“经”的“神”在交流;他人的释义只能助长我们对“经、神”的理解与误解(可能是助我们理解,也可能让我们误解了)。直接的读任何不释义的“经”,我们更能接近“神”。最直接的例子,例如读“般若波若密多心经”我们大多不甚解其字面的字义,却能接受它的“神韵”。

 读“书”读出“神”来,就是要告诉我们,每本“书”都有它的“灵”,这个“书灵”的“神韵”是用体味出来的,是我们“声神”身入其境的感受而灵动的。印度的哲人《奥修(OSHO)》:“读书是为了学习书的神”,而不是它教了我们“文字词意”上的什么,“文字词意”是“灵”的媒介,重要的是“灵”传递了什么?而不是“文字词意”!

“诗”是最能“传神”的文字词汇。所以我很少会去做“诗评”;我尽量的去领会“诗的神韵”。每篇文章都有其“神韵”,都在传递作者的“神韵”,这是它迷人的地方。有些“神韵”撼动人心,有些“神韵”如芳草,都有各自的芬芳。相同的“神律”就能共舞;不同的节奏就会擦肩而过;无需惋惜也可眷恋,只在于“心领神会”!

 

 

 

    http://s6/middle/628ee5b2n8a6a0e14afe5&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