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书房】大脑是用来思考的
— 碧泰
http://s7/middle/628ee5b2g811e9446e9e6&690
很有想法的人是不是就是会思考的人。从小就一直被认为很有想法的人,也常常被当成认路,带路的人,因为被认定记忆力相当不错的人。但有想法与记忆力强是个会思考的人吗?会思考等同于会判断会取舍吗?这些能力似乎有点相关,但又不绝对的相关。
很有想法,记忆力强,不等同于会思考。这个觉悟是我在与德国人一起工作时深深的领受到的。当我们一起对一件工作上的事进行讨论时,每个人都必须提出自己对这件事的感受与看法,然后才进行思考与思辨。思考什么,思辨什么?这才是思考的活动,这时想法,记忆力,都帮助着思考来进行工作。思考可以是发散式,也可以是系统式的思考。发散式的思考就是无边无际的联想,不做任何限制性的思维,但能不能提出来并入系统式的讨论时,还是得用系统式的思考做筛选。
我们常常把一些想法视为异想天开甚至异端。例如哥白尼的地球是圆的学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等。这些异想,都是被某种意象启发,又经过观察研究和记忆资料的辅助得以转化成现实的。所以发散式的思维是大脑的思考状态,异想天开是从大脑思考中获得的。如果把思考比做一棵不停发芽的树,异想天开就是花朵,实现就是果实.由此看,大脑是用来思考不是用来记东西的。用大脑记忆会严重阻碍和限制思维。也是不科学的用脑方法。我们可以把大脑看作一个仓库,然而他的空间和储存量不是无限的,这就是从事研究的人,要做工作和研究记录的道理。智者发明U盘储存器,硬盘的意义也在于此。
记忆力的不可靠性,美国的目击证人证词研究专家曾经做过实验。让几位证人同时目睹一件事件的发生,然后专家根据设计的问题,分成有意识的引导错误证据,无意识的引导错误证据,及不引导。竟然发现被有意识的引导到错误的证据的竟然高达80%人,无意识的引导(柔性的暗示)也达到60%的人。而根据记忆力描述细节(没有任何的引导暗示)只有20%的人能描述50%~80%的细节。也有一项实验性的考试,让学生用1分钟读一篇100字的文章,然后根据文章内容的问题回答,这项记忆力的测试仍然证明了只有10%的人只能有80%正确率。这是记忆能力的自然状态。当然我们也可以不断的来强化记忆能力,但是我们不可能装下一个图书馆的藏书,而且如前面所论述的。脑的运用最佳的效用是用来思考的。索引记忆是用来去找资料的。德国在学生接受高中教育以前就完成了用脑方法的引导。学生从接受高中教育开始,就学习并知道查找资料,会写学习报告,会沟通交流,会生活的技能。
而所谓的系统性的思考(垂直性的思考)相对于发散式的思考(联想,水平性的思考)。是各自在发生作用,不互相干扰的。在婴幼儿阶段,引导联想力的学习,可以丰富婴幼儿的词汇量。最常用的游戏方法就是词汇接龙,水果接龙,花卉接龙等等。
对于系统性的思考,常是针对问题的解决,执行,回馈,调整等做细腻的辩证。通常会从是问题吗?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会牵连多大,如何辨别解决问题的效益?如果决定解决这个问题了,执行的机制,回馈的机制,大家的共识都要巨细靡遗在讨论会上表达。会议上的决议,就是共识,没有会议后的异议。因为在会议上,不能说服大家,就是表示自己的思虑不够周延,证据不够充分,会议前的准备不够。即使再好的想法,没有实践方案的思考,都不算完整的思考!没有回馈的机制,都不算完整的实践方案。德国人会搁置问题吗?显然是不会的,他们认识到这是问题时,就会排定解决问题的时间表,只要认知到这是问题时,就会尽全力的用智慧,用长远的眼光,尽速的完成改善。
最让我震撼的例子是,他们可以在3个月内完成改善的准备工作,全盘的改善。这是我在工作上遇到的。我提的建议,经过一位博士的认可,他们将新设计的模具在3个月准备完成,把原用的模具彻底销毁。这就是执行力的魄力,而这是因为有思考做坚实的后盾的举动。他们相信每个人拿出的观点或建议是成熟可靠的。因为观点和建议是储存,整理和研究的结果,不带有随意和盲目的色彩。
http://s5/middle/628ee5b2g810e9f6e3924&6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