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校共育探索6】三对父母和他们的独生子

(2010-02-01 20:21:01)
标签:

教育

文化

家庭教育

成功

公益

文学

杂谈

分类: 家校共育

      http://s15/middle/628ee5b2g7e85e7c4032e&690

    在一次社区联谊中,同时巧遇三对父母与他们的小孩。一对是小孩在读国小二年级,一对是小孩刚满12岁,一对是小孩读高二。

三对父母对待小孩的态度不同,教育出来的小孩的效果就很不同。读国小二年级的小孩,妈妈的态度是焦虑的,她很期望孩子学出好成绩,用督促的方式强制小孩学习。他们认为小孩太贪玩,太顽皮,不好好的学习,孩子回到家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妈妈还要布置额外的作业,小孩玩一会,妈妈就坐立不安。小孩坐回写字台她才

http://s8/bmiddle/628ee5b2g7e8c78abd077&690能心安,这是现实大部份父母的做法。刚满12岁小孩的妈妈一路对孩子呵护备至。心里想,让小孩子动手做,还得自己收拾,还不如自己为他做好一切,所以造就了一个成绩好无生活能力的小孩,遇事胆怯,无所适从的小孩。读高二孩子的妈妈就显得很开明,她带着小孩让小孩去体验生活,还生怕学校与教师,同学知道,这是正确的态度却得遮遮掩掩,可见,我们的教育态度仍然没有摆脱误区。我高兴的是,这高二的孩子性格开朗,谈吐幽默,乐观自信,这与她的家长对如何培养她成长的教育态度有关,他的家长向成功教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由此明显的看出,我们大部分当父母的不太懂如何与小孩相处和教育小孩。因为我们的态度影响着小孩的学习态度。我当时就与读国小二年级的小孩聊了起来,(他的父母都在场)发现小孩很知道该学习,也很喜欢看漫画,电视。而这位妈妈并没有用陪伴与自己和小孩一起学习的心态与小孩相处;这是很可惜的。因为我问小孩在他读漫画书时,会去看漫画的文字吗?他说会;我再问他不懂的字,会怎么办,他的回答是:会去问妈妈。我们这时很容易的就能体会到,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在学习,是有兴趣的学习;但这位妈妈认为他学习的不是有用的,和以后的考试无关,她心很急,希望为她的小孩能多做为她争光的学习的心态。殊不知,这样的揠苗助长的心态,正在让小孩远离学习。当我们的心陪伴小孩一起学习时,就能引导小孩养成阅读的习惯,而养成阅读的习惯,就等于开启了孩子终身学习的门。事实是,所有的科学家,作家以及各种类型的名家,都是从大量阅读开始的!

http://s6/bmiddle/628ee5b2g7e86dc8a0e85&69012岁小孩的妈妈最大的可惜之处,在于她没有给她的小孩有生活自信的机会。就是首先让他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我们呵护小孩是当然的,但生活经验的自信是他能与人相处并在将来能独立生活的重要经验;这小孩母亲没有给他可以有生活自信的机会。自信是一切事物能顺畅的基础,也是能独立学习的开始。将来到了高中,大学,到了社会上,我们需要的是自信的独立的人格,才能吸引人,才能有灿烂的人生。

这位读高中小孩的妈妈就做的很好,因为她小孩很小的时候就鼓励他做很多事情,如买油盐,洗衣等,这就是让他在生活中学做事,积累生存经验。所以他的小孩就阳光开朗,乐于表现,知道怎样主动与人沟通。

但她还是困于学校布置的作业堆里,疲于应付作业而没有让心有机会来深入的学习。我问她,计算三角形的面积的公式有几种,她的回答就是一种。但我们只要有机会看数学百科全书,尤其是德国版的数学百科全书,我们就能很容易的发现至少有5种表示三角形面积的公式,而在考试时教师们就是在变化这些题型来考学生而已。我又问她,学习数学是学解题,还是学列出式子;她说初中时学解题,高中时教师教的是如何列出式子,而她完全不能适应,即使她花最多的时间在数学上,她的数学学习也是最不能给她信心的。

这就说明了,一开始的教法与学习的方法决定了以后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这妈妈问我说,还来得及看数学的百科全书吗?我告诉她:是来得及的,因为建立信心是没有时间性的限制的。我更深入的告诉她,她决定不让孩子在寒暑假去学校补课是非常正确的;把时间用来体验生活与让学习的脑子休息,并以突破的方法深入去把学习瓶颈突破,是最佳的建立学习信心的方法。

但愿这三个真实的故事能启迪还在迷茫中的父母与孩子们,找出培养孩子的正确途径,明了自己如何点燃照亮智慧宫殿的明灯!http://s9/middle/628ee5b2g730d7e2c8098&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