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文化人文智慧沟通杂谈情感 |
分类: 教育杂谈 |
教育制度的改革,目前是火热的话题,也是执政者的工具与心病。育才,选才,用才,(留才),一直是国家大计,也是国家发展的命脉,更是国家生存的百年大计。有时借用古今中外的智慧,也未尝不可。
教育的评量是整个教育制度的重心,尤其是高考,但教育评量是一联贯的,它不是跳跃式,因为它是系统。而评量系统的与时俱进也是必要的。教育评量是很难公平的,但有原则上的公平,还是可行的。考试是知识学习的评量手段,可以说是公平的,(对知识的学习来说,或着说对高考来说)但对教育的目标来说,是个祸害;因为它导向了,以考试为目标的教育方式,而这个会埋没了很多的自然天赋与人才。
目前古今中外,最公平的评量方式,应该属于论文(作文)了,这个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才华与知识素质了。(硕士以上的评量都是以论文为主,实验成果,也可以算,而博士论文,教授论文更是严格的多方评量的系统在运作着)。但用于大学之门的遴选适合吗?说适合也是适合,说不适合也是不适合。其适合的理由是一个人的才华与知识素质真的可以从论文中表露无遗。而不适合的是,将会太耗时间来评量论文的优劣了,而公平性与评量的标准又如何能服众,而对创造力的评量,目前没有合适的方法。
所以对素质的评量,目前还是只能对知识的记忆与知识的运用以试题的方式来评量。可喜的是目前是结合了学校的排名,和学生的排名来遴选。而我今天要讲的是,真正有智慧的教育制度是人才分类,与学校分类。我想这教育机关是做的到的。
所谓人才分类(这是很自然法则的,行行出状元,博文标签的分类也是个指标,企业的分类更是个指标),就是A,B,C,D,E(德国目前教育评量的做法),在小学就以兴趣,智力,性格,创造力,人际,等5个评量表,由5个机构分别对学生给出5个评量,而得出A,B,C,D,E的人生教育路径。没有优劣之分,只有人才分类之分。
A类的可以读博士,做研究,B类的读商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依兴趣与性格),C类技术学习(理论学习(数学)的相对的只到中级),D类操作学习(以生活学习为主),E类艺术学习(音乐,美术,舞蹈,运动,体育,戏剧。。。。),还有相配套的企业与人才分类关联,而进修管道是畅通的(以资格来评量)。
学校分类,就依人才分类,也分A,B,C,D,E,也和配套的企业相关联,学校以口碑,和就业量分优劣。这是教育资源不浪费,人才资源尽其用,企业资源育其才,学校资源利其器,评量资源公正化,的做法。
在我们吵吵嚷嚷公平,公正,公开的教育改革的时机,何不思考中国的人才分类,学校分类,企业分类,评量分类等等,我们做了什么?谩骂,批评,得不到什么的?但有建设性的思考,可以让大家好好的找到未来的出路,而这个才是知识份子的【真才实用】的时机.